(共24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大声诵读,边读边想,这六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大声诵读,边读边想,这六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六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借助注释,尝试理解。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yàn
zhì
zhì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说说“敏”和“之” 的意思。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选择其中一两个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代词,代某事物、人物(《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取之”)
——的,(例如《精卫填海》中的“炎帝之少女”)
——到,去,往(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
之: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选择其中一两个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如果你要从中选择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你们认为哪一句话是中心句?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你们认为哪一句话是中心句?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为什么读书要求“三到”?你能从这段话里找到原因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为什么读书要求“三到”?你能从这段话里找到原因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把“三到”的顺序行吗,为什么?你能这段话中找到理由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把“三到”的顺序行吗,为什么?你能这段话中找到理由吗?
心不在此
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眼不看仔细
只漫浪诵读
记亦不能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