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3 18: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建设:就是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概念解析】
法治”与“法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的完善和改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法律制度规范;
(2)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正在进行,法制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初创时期:(1949—1957年)
2.成就: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特点: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
(一)初创时期:(1949—1957年)
2.成就: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3.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二)饱受摧残:(1966—1976年)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三)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
(1)文革中践踏民主法制的惨痛教训;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决定。
2.成就: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以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2)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1.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就: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思考点】P56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①广义的“法制”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法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实行“法治”。
②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一字之改,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熟的重要标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3)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 宪法
② 立法
③ 治国
④ 司法
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的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来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五)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
1.原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措施(表现):
⑤ 依法治国方针
⑥ 回应民生关切
⑦ 宪法修正案
⑧ 民法典
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特点: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了法治建设。
(五)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①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⑤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据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谈谈你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和认识
根本特点:中国特色
①宪法主体
②曲折发展
③与时俱进
④以人为本
⑤继承发展
⑥量多面广
认识:
1.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化,系统化;
2.越来越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越来越体现人民意志,关注民生问题;
4.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反过来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则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
【概念解析】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个人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道德风尚:健康向上的;
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新型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影响: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改革开放后: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1994年
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01年
20世纪90年代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形成:2007年中共十七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完善:2012年中共十八大:
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表现:
全国道德模范
热爱祖国
奉献人民
自强不息
砥砺前行
积极进取
崇德向善
敬业奉献模范张定宇
助人为乐模范张桂梅
(5)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小结】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饱受摧残:(1966—1976年)
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
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