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主识字,会写“政、宾”等14个生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抓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开国大典热闹、庄严的气氛,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迁移运用点面结合,描述课文插图所描绘的场面。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首先,学生不妨先来认识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这幅画作,了解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其次,走进课文内容,默读课文,用小标题来概括出这篇长文章所描绘的开国大典的几个盛大的场面,如,会场情况、典礼内容、阅兵式、群众游行等,然后,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一个场景,通过抓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式,简单批注,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点面结合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最后,联结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述课文插图中所展现的场面。
四、教学方法:
全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另外,教学时要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去感受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出示图片)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沈重(1915—1986),原名沈大经,原籍浙江省吴兴县妙西镇人,中国共产党员。身有残疾,一目失明。193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求学。1938年5月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2.介绍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大地欢声雷动。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当天晚上9点多钟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开国大典阅兵式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随后,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三、诵读训练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生字,注意读音。
寇:注意与“冠”区分。 “抡”与“抢”区分开。
“悬”不要读成“县”。
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叫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分别是山西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简称。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小水流。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
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自主阅读,发现信息。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群众入场
第二部分(5-10自然段):举行典礼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阅兵仪式
第四部分(14-15自然段):群众游行
(2)组织交流,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
学生依据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概括,如:“群众的队伍入场了”“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然后借助小标题的提示,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3.初识“开国大典”。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板书:
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导入: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学生自由作答)
2.学生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文中的场面描写很多,学生说出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简要说说这些场景给自己的印象,如会场布置、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二、关注典礼之前,感受热烈气氛
1.请学生默读课文1到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典礼气氛的热烈庄严?
预设一: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引导学生从会场布置中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相机板书:热烈庄严)
预设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关注句中的修辞手法想象场面的壮观盛大。
②师小结:其实这里不只人很多,他们当中有的早上六点钟,赶了四五十里路就来了,他们满怀着激动和兴奋直奔会场,让我们跟随着这三十万人一起走进典礼仪式。
三、品读典礼仪式,激发学生情感
1.自由默读文中5到11自然段,找到最能让你感受现场气氛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桌交流。
预设一:“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①引导学生紧扣“一齐”二字的反复出现感受人们不约而同的激动的心情。
②再次引导学生发现群众一齐欢呼的原因。
③指名读,读出其中的激动。
2.补充历史资料,出示视频
①师解说视频画面。
②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历史背景,体会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
③请学生自由感受“这声宣告”背后的意义。
3.全班齐读,读出全国人民的激动与幸福。
4.顺势引导学生想象举国欢腾的场景。
预设一:这声宣告传到了工厂,工人们一齐 ;
这声宣告传到了 ,农民们一齐 ;
这声宣告传到了 ,学生们一齐 。
学生自由畅说,感受万众欢腾的景象。
5.师生合作读,再次读出举国欢腾的画面感。
6.继续分享交流:文中还有哪些“一齐”的句子让你感受现场气氛。
预设一: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预设二: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①师引导学生感受三十万人万众一心的场面让人震撼,并发现万众瞩目的焦点是毛主席。
②齐读句子“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7.补充毛主席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人民对他的无限爱戴。
8.汇总典礼仪式中重点语句,对比感知场景中的“点”与“面”
(相机板书:点面结合)
图片师小结:课文抓住典型人物“毛主席”的描写和现场三十万人的激动表现,运用这样的点面结合既可以写出场面的盛大,同时感受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热爱。
(相机板书:毛主席)
四、写法指导,迁移运用。
1.定格精彩瞬间:阅兵仪式(点面结合写法)
(1)哪里是面的描写?哪里是点的描写?
学生在上篇课文中已经对这种写法比较熟悉,能够很快找出来,教师不需要过多指导。个别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找出来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怎么快速判断的。
(2)如何写?
此处大部分学生经过上篇课文的指导已经知道如何写,教师需要进一步点拨学生在不同的场面中,所运用的具体描写方法是不一样的。《狼牙山五壮士》中表现具体人物“点”的描写可以运用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刻画,而本篇课文《开国大典》表现具体士兵(方阵)“点”的描写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配以量词、成语进行刻画。
2. 小练笔
教师在学生写之前进行引导:可以怎么写?让学生先思考再动笔。此处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随机点拨:面的描写可以写群众的状态,他们的共同动作、神态(如:挥手等)写出场面的热烈,人民内心的激动;点的描写可以写某一类人的具体表现,如小孩、老人、青年人的不同描写,表现出不同人群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本课渗透的革命文化教育
1.共产党是从血与火中发展壮大的。我们的祖国,从八一南昌起义走来,一路冒着硝烟、一路穿过枪林弹雨、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
2.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随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举国欢庆,因为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飞速发展的70年。70年前,我们只有17架飞机,而70年后,160多架战机接受检阅,以空军装备的变化,由点到面,感受中国的飞速发展。
4.团结一心是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志。从台海军演场面,感受国家捍卫主权和领土的决心。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七、课文总结
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学生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激动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会场的位置和布置;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厘清课文顺序并重点学习“举行典礼”部分,第二课时则重点学习 “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部分内容。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通过分析句子、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的精妙。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部分内容指导略显仓促。今后一定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预设,争取更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