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5单元课题1课时练习
1.(2018·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八年级期中)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的种类 ④ 原子质量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种类 ⑦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②④⑤⑦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⑦
【答案】A
【详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变,物质的种类一定变,但是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就不变,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就不变,故选A。
2.(2022·四川宜宾·中考真题)大多数动植物呼吸作用时发生反应:,动植物利用该反应释放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X的化学式为
A.C6H12 B.C6H12O C.C6H12O6 D.C6H12O8
【答案】C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个数守恒,反应后生成物由12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8个氧原子,反应物为X与氧气反应,所以X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故选C。
3.(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数目 B.原子种类
C.物质种类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C
【详解】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则原子种类、数目一定不变,则元素种类也不变。分子数目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也可能前后相等;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种类。故选C。
4.(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实验室里一般不能制得氧气的物质是
A.高锰酸钾 B.氯酸钾 C.氯化钠 D.过氧化氢
【答案】C
【详解】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不含氧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氯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后不可能生成氧气,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2·山东东营·八年级期末)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只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g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g
C.通过化学变化,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答案】C
【详解】A、质量守恒定律既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也与微观过程有关,故说法错误;
B、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g氧化镁,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为16g,故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化学变化,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故说法正确;
D、质量守恒定律适合于一切化学反应,故说法错误;
故选C。
6.(2022·广东揭阳·二模)实验室常用来制取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O2加快了反应速率
B.MnO2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C.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O2的质量
D.反应前后氯元素呈现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1价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固体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后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根据质量守恒,减少的质量就是氧气的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氯酸钾中,钾元素是+1价,氧元素是-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0,求得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氯化钾中氯元素是-1价,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有关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丙是形成酸雨的气体之一
C.该反应生成的丙、丁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答案】D
【分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得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
【详解】A、根据图示反应微观示意图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丙为SO2,SO2是形成酸雨的气体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生成物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2=1:1,故选项说法正确;
D、置换反应是指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中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
D.非金属元素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
【答案】B
【详解】A.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错误;
B.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正确;
C.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但该说法不涉及微观粒子,错误;
D. 非金属元素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错误;
故选:B。
9.(2022·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教体局教研室九年级期末)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CO、CH4在氧气中燃烧都能生成CO2,则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则铁在氧气中燃烧也一定能发出蓝紫色火焰
【答案】A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碳元素,故A正确;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是一种混合物,只含有一种元素,故B错误;
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C错误;
D、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故D错误。
故选A。
10.(2022·黑龙江鹤岗·八年级期末)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5克水受热变成5克水蒸气
D.1.2g碳与3.2g氧气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答案】D
【详解】A.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必须发生化学变化,水结成冰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此选项错误;
B.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必须发生化学变化,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此选项错误;
C.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必须发生化学变化,5克水受热变成5克水蒸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此选项错误;
D. 1.2g碳与3.2g氧气反应经化学方程式计算确实可生成4.4g二氧化碳,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1.(2022·山东烟台·八年级期末)航天员在“天宫”中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水的电解。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生成物中有2种单质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C.该反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C
【详解】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均为单质,一共2种,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故B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C选项说法错误;
D、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2.(2022·广东广州·九年级专题练习)广东地区因气候等原因喜欢饮用凉茶,凉茶具有消热解毒、凉血利明功效,主要成分是黑芥子甙(C10H17NO9S2),可以预防感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黑芥子甙中含有39个原子
B.黑芥子甙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黑芥子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D.黑芥子甙中碳、氧、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7:9:2
【答案】B
【详解】A、1个黑芥子甙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7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9个氧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的,则1个黑芥子甙分子中含有39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黑芥子甙中C、H、N、O、S的元素质量比为(12×10):(1×17):(14×1):(16×9):(32×2)=120:17:14:144:64,则黑芥子甙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黑芥子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不是只生成CO2和H2O,还生成含硫元素和氮元素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黑芥子甙中碳、氧、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6×9):(32×2)≠17:9: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属于混合物
B.点燃电解水产生的氢气时,不需要检验纯度
C.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答案】A
【详解】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B、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会分别产生在电极的两端相连试管内,故生成的氢气属于纯净物,不需验纯,选项正确;
C、氢气难溶于水,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选项正确;
D、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故生成唯一产物是水则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故选:A。
14.(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
B.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详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微粒的构成和变化可知,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2·四川·仁寿县龙正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期中)当前,氢能源发展正劲,我国科学家寻找到新型催化剂,使低温工业产氢取得突破,反应过程图示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变化
C.利于降低氢能源的生产成本
D.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分子数目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有利于降低氢能源的生产成本,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6.(2022·山东日照·模拟预测)谚语“雷雨发庄稼”,是指雷雨天气,空气中两种主要气体经过复杂化学变化,最后生成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其第一步反应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C.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NO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 1:1
【答案】B
【详解】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单质的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所以可以看出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生成物的化学式是NO,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的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2022·四川宜宾·模拟预测)在一定条件下,A、B、C、D四种纯净物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x=0.4g B.丁一定是单质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前后的甲、丙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答案】B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所以7.6g+2.0g+0.2g+0g=3.2g+x+5.8g+0.4g,故x=0.4g,故A正确;
B.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7.6g-3.2g=4.4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甲的质量为4.4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2.0g-0.4g=1.6g,丙的质量增加,丙是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5.8g-0.2g=5.6g,同理生成丁的质量为0.4g-0g=0.4g,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反应,丁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故B错误;
C. 根据上述分析,甲和乙是反应物,故C正确;
D.反应前后的甲、丙改变的质量比是4.4g∶5.6g=11∶14,故D正确。
故选:B。
18.(2017·湖南·新邵县教研室二模)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1)亚硝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
(2)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水溶液呈中性。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你选用的试剂是_____。
(3)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共热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该化学方程式里的含氮物质中,氮元素未表现出的化合价是_______。(填序号)。
A.+3 B.-3 C.0 D.+5
【答案】(1)Na+
(2)紫色石蕊溶液(或无色酚酞溶液)
(3) N2 D
【解析】(1)
NaNO2电离产生Na+、,食盐中主要成分为NaCl电离产生Na+与Cl-,故两者都含有Na+;
(2)
碱性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蓝色,中性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和无色酚酞试剂变色;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水溶液呈中性,则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可选用的紫色石蕊溶液或无色酚酞溶液,分别往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剂,变红色的为亚硝酸钠溶,不变色的为氯化钠溶液,或者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剂,变蓝色的为亚硝酸钠溶液,不变色的为氯化钠溶液;
(3)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反应物为Na、2N、2O、4H、Cl构成,生成物为Na、Cl、4H、2O与X构成,则X由2N构成,故X为N2,NaNO2中N为+3价,NH4Cl中N为-3价,N2中N为0价,结合选项N没有表现出+5价;
故选D。
19.(2022·山东泰安·八年级期中)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乙、丙3位同学分别设计了A、B、C实验。已知A、B、C的反应化学方程式,C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注:Cu(OH)2为蓝色),请根据图示回答:
(1)如图A,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使稀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_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其原因是_________;
(2)如图B,小芳通过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白磷,发生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实验时若取用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3)如图C,实验时将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仍然放回烧杯,反应时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
(4)①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若固体质量变化如图D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________的质量。
②如图E所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应该大于镁条的质量,而实际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答案】(1) 向右 左侧烧杯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发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左侧托盘中物质总质量减少;
(2) 4P+5O22P2O5 没有
(3)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4) 参加反应的氧气 燃烧的产物MgO部分变成粉尘漂到空气中
【分析】本题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1)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使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反应物放在天平的左侧,故天平向右侧倾斜;
(2)
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22P2O5;反应在密闭的空间中发生,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白磷的用量多少不影响探究质量守恒的结果;
(3)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与硫酸钠,氢氧化铜沉淀为蓝色,故观察到实验现象为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4)
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则m2与m1的差值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部分氧化镁可能变成粉末状漂到空气中,使保留下来的固体总质量减小。
【点睛】物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发生变化。
20.(2022·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教研培训中心一模)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图是氧化汞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 C 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A 到 B 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
【答案】(1)
(2)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
【解析】(1)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C图中应补充一个氧分子,如图所示:
(2)
A 到 B 变化的微观实质是氧化汞分子可分,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
【点睛】本题考查微观示意图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1.(2022·黑龙江·绥棱县绥中乡学校八年级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 1 中 A 是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 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C 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1)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原子序数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B 中甲的原子序数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乙的原子序数;
(3)C 中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
(4)如图 2 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参加反应的氢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答案】(1)118.7
(2)小于
(3)6
(4)3:1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的分析。
(1)
元素周期表最下面数字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8.7;
(2)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原子序数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甲乙在同周期,且甲排在乙的左边,故甲的原子序数小于乙的原子序数;
(3)
根据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得出碳原子核外电子分两层排布,最外成有4个电子,最内层有2个电子,故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4)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与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故参加反应的氢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3:1。
22.(2020·四川·通江县广纳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依次是氧原子、氮原子、碳原子,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学反应___________化合反应(填“属于”或“不属于”)。
(2)上述反应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答案】(1)不属于
(2)原子
【解析】(1)
根据题意和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不属于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故不属于化合反应,故填:不属于;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会分解成原子,原子不会再分,而是重新结合成新分子或是物质,故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故填:原子。
23.(2021·福建厦门·九年级期中)宏微结合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思想。
(1)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1)①从宏观角度看,物质 C 属于__________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从微观角度看,物质 B 是由__________ 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③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 __________(“有”或“没有”,下同)改变,原子____改变。
(2)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角度用“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氮原子,同温度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填标号)。
A. B.
C. D.
【答案】(1) 混合物 分子 有 没有
(2)C
【解析】(1)
① 、从宏观角度看,C是由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②、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故填:分子;
③、在整个变化中氧分子与氢分子反应生成了水分子,所以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只是重新组合,没有发生改变,故填:有;没有;
(2)
在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所以空气中氧气与氮气体积比为1:4,又因同温度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所以氧气与氮气分子个数比为1:4,A、B、C符合。又因为氮气和氧气是混合到一起的,不是分层的,所以选项C。
24.(2022·山东威海·八年级期末)下图是用模型法来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过程中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大小球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
从上述示意图中,你从微观的角度上,能获得哪些有关信息(答出5条即可)?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
【答案】(1)水通电后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
(2)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发生变化
(4)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5)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构成、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解析】(1)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水通电后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
(2)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3)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发生变化;
(4)
根据H2O、O2、H2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5)
根据H2O、O2、H2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构成、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25.(2021·吉林市丰满区教师进修学校九年级期中)探究水的元素组成:
图一:电解水 图二:氢气燃烧
(1)图一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电源A是____极,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2)图二是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用a、b、c表示)。从该图可以体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
(3)以上两个实验都可以得出实验结论:____。
(4)实验分析: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氢气燃烧,发出_____色火焰,瓶壁发热 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正
(2) acb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结合生成新的分子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 淡蓝 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内壁附着着水,不能验证反应生成水
【解析】(1)电解水是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故如图所示D中的气体是氧气因此与D相连接的A是电源的正极,故填:正;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是:;
(2)氢气燃烧过程中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解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为水分子,如图所示顺序是:acb;从该图可以体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结合生成新的分子;
(3)通过宏观实验和微观示意图分析水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氢气燃烧时会发出淡蓝色火焰,故填:淡蓝;由于使用排水法收集氢气,会使集气瓶内壁出现残留小水滴,而氢气燃烧后生成水,则无法通过观察内壁出现小水滴证明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故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填: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内壁附着着水,不能验证反应生成水。
26.(2017·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九年级期中)下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原子。
(1)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1个 微粒(选填字母)。
A. B. C.
(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反应。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4)若“○”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写出该反应表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1)C
(2)化合
(3)①②⑤
(4)
【解析】(1)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反应后还少1个●和2个○,则应填入1个 ,故选C。
(2)
由图可知,该反应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而分子种类、物质种类肯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故填①②⑤。
(4)
由图可知,反应物为H2和O2,生成物为H2O,则该反应为氢气燃烧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7.(2022·江苏·宿迁市宿北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表示的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①、图②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②、图③得到: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_______。
【答案】(1)
(2)有无新分子生成
(3) 水分子 原子 种类
【解析】(1)
图②的反应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
(2)
图①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而图②的过程中有新分子生成,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分子生成。
(3)
由图中信息可知,水分子发生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改变,则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水分子;且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一定不变,而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8.(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下图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和一个生成物分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4)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前A中物质为混合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1个氯化氢分子
(3)
(4)A中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
【解析】(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2个H、2个Cl,故生成物中也应含2个H、2个Cl,每个氯化氢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故应补充2个氯化氢分子,故填: ;
(2)
此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1个氯化氢分子;
(3)
一个生成物分子中含1+17=18个质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核外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第三层有8个电子,故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4)
从微观角度看,A中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故属于混合物。
29.(2022·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教体局教研室九年级期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下图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中正负极得到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
(2)B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 ;
(3)导致C中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D实验中二氧化锰起_____________作用。
【答案】(1)O2、H2##氧气、氢气
(2)装置需要密闭(合理即可)
(3)分子在不断运动
(4)催化
【解析】(1)
在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极产生氧气,电源负极产生氢气,故填:O2、H2(或者氧气、氢气);
(2)
稀盐酸会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逸散,会导致天平向右倾斜,若用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药品发生化学反应会消耗或产生气体时,装置需要密闭,或选择不消耗或产生气体的药品进行探究,故填:装置需要密闭(合理即可);
(3)
C中酚酞溶液会变红,这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当氨气分子接触a中的酚酞溶液,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的氨气分子变红,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4)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相同反应时间下,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氧气产生得更快,很快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为二氧化锰催化了过氧化氢的分解,故填:催化。
30.(2022·山东威海·八年级期末)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 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浓硫酸起吸收水分干燥气体的作用)进行探究。
(1)已知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干燥反应装置内生成出来的气体,则导管a应与________________(选填“b”或“c”) 端导管口连接,干燥后的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选填“b”或“c”)端管口导出。
(3)对红热的铁(Fe)与水蒸气(H2O)反应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上述连接后的装置图,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对猜想二生成的气体进行验证,并把实验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提供水蒸气
(2) c b
(3)氧气##O2
(4)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 木条复燃 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解析】(1)
分析实验目的可知,湿棉花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故填:提供水蒸气;
(2)
用浓硫酸来干燥气体,为了使气体与浓硫酸充分接触,导管a应与c端导管口连接,干燥后的气体从b端管口导出,故填:c;b;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只含Fe、O、H三种元素,生成的气体也就只有两种可能:H2或O2,故填:氧气或O2;
(4)
可以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进行设计,方案如下: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故填: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木条复燃;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31.(2022·浙江·舟山市定海区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质量守恒是所有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定律。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步骤如下:①按如图方式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②取下锥形瓶,然后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③充分反应后,将锥形瓶放回左盘,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 ___;
(2)步骤③中发现天平不平衡,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
(3)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天平不平衡,是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1)把气球中的大理石粉末倒入稀盐酸中
(2)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充满气球,导致向上的浮力增大
(3)A
【解析】(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把气球中的大理石粉末倒入稀盐酸中;
(2)步骤③中发现天平不平衡,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充满气球,气球体积变大,导致向上的浮力增大,使天平指针偏右;
(3)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形成密闭系统,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故该选项说法正确;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该反应在密闭系统中进行,同样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天平不平衡,是由于浮力的作用,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32.(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某甲同学用A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
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硫酸铜溶液与铁钉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最后天平的指针(填序号)______(a.偏左 b.偏右 c.不偏转 d.无法预测)。
(2)乙同学用B装置研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
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
①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_______。
②若将本实验中的烧杯替换成带有气球的锥形瓶,如图C所示,其他操作不变,最后天平平衡。可见,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要考虑气体质量。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元素种类 ②原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种类 ⑤分子数目 ⑥物质的总质量
(4)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反应物或产物的化学式.在载人宇宙飞船中,一般都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再生氧气,供宇航员呼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答案】(1)c
(2)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减小
(3)①②③⑥
(4)O2
【解析】(1)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没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所以左右肯定平衡,故选:c;
(2)乙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故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减小;
(3)质量守恒的原因:宏观是因为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微观是因为: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故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②③⑥;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钠、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4、8、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4、6、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X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O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5单元课题1课时练习
1.(2018·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八年级期中)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的种类 ④ 原子质量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种类 ⑦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②④⑤⑦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⑦
2.(2022·四川宜宾·中考真题)大多数动植物呼吸作用时发生反应:,动植物利用该反应释放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X的化学式为
A.C6H12 B.C6H12O C.C6H12O6 D.C6H12O8
3.(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数目 B.原子种类
C.物质种类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4.(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实验室里一般不能制得氧气的物质是
A.高锰酸钾 B.氯酸钾 C.氯化钠 D.过氧化氢
5.(2022·山东东营·八年级期末)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只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g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g
C.通过化学变化,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6.(2022·广东揭阳·二模)实验室常用来制取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O2加快了反应速率
B.MnO2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C.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O2的质量
D.反应前后氯元素呈现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1价
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有关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丙是形成酸雨的气体之一
C.该反应生成的丙、丁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8.(2022·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
D.非金属元素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
9.(2022·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教体局教研室九年级期末)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CO、CH4在氧气中燃烧都能生成CO2,则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则铁在氧气中燃烧也一定能发出蓝紫色火焰
10.(2022·黑龙江鹤岗·八年级期末)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5克水受热变成5克水蒸气
D.1.2g碳与3.2g氧气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11.(2022·山东烟台·八年级期末)航天员在“天宫”中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水的电解。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生成物中有2种单质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C.该反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12.(2022·广东广州·九年级专题练习)广东地区因气候等原因喜欢饮用凉茶,凉茶具有消热解毒、凉血利明功效,主要成分是黑芥子甙(C10H17NO9S2),可以预防感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黑芥子甙中含有39个原子
B.黑芥子甙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黑芥子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D.黑芥子甙中碳、氧、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7:9:2
1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属于混合物
B.点燃电解水产生的氢气时,不需要检验纯度
C.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14.(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如图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
B.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15.(2022·四川·仁寿县龙正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期中)当前,氢能源发展正劲,我国科学家寻找到新型催化剂,使低温工业产氢取得突破,反应过程图示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变化
C.利于降低氢能源的生产成本
D.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16.(2022·山东日照·模拟预测)谚语“雷雨发庄稼”,是指雷雨天气,空气中两种主要气体经过复杂化学变化,最后生成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其第一步反应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C.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NO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 1:1
17.(2022·四川宜宾·模拟预测)在一定条件下,A、B、C、D四种纯净物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x=0.4g B.丁一定是单质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前后的甲、丙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18.(2017·湖南·新邵县教研室二模)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1)亚硝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
(2)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水溶液呈中性。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你选用的试剂是_____。
(3)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共热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该化学方程式里的含氮物质中,氮元素未表现出的化合价是_______。(填序号)。
A.+3 B.-3 C.0 D.+5
19.(2022·山东泰安·八年级期中)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乙、丙3位同学分别设计了A、B、C实验。已知A、B、C的反应化学方程式,C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注:Cu(OH)2为蓝色),请根据图示回答:
(1)如图A,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使稀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_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其原因是_________;
(2)如图B,小芳通过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白磷,发生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实验时若取用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3)如图C,实验时将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仍然放回烧杯,反应时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
(4)①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若固体质量变化如图D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________的质量。
②如图E所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应该大于镁条的质量,而实际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20.(2022·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教研培训中心一模)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图是氧化汞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 C 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A 到 B 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
21.(2022·黑龙江·绥棱县绥中乡学校八年级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 1 中 A 是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 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C 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1)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原子序数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B 中甲的原子序数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乙的原子序数;
(3)C 中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
(4)如图 2 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参加反应的氢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22.(2020·四川·通江县广纳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依次是氧原子、氮原子、碳原子,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学反应___________化合反应(填“属于”或“不属于”)。
(2)上述反应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23.(2021·福建厦门·九年级期中)宏微结合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思想。
(1)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1)①从宏观角度看,物质 C 属于__________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从微观角度看,物质 B 是由__________ 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③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 __________(“有”或“没有”,下同)改变,原子____改变。
(2)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角度用“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氮原子,同温度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填标号)。
A. B.
C. D.
24.(2022·山东威海·八年级期末)下图是用模型法来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过程中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大小球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
从上述示意图中,你从微观的角度上,能获得哪些有关信息(答出5条即可)?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
25.(2021·吉林市丰满区教师进修学校九年级期中)探究水的元素组成:
图一:电解水 图二:氢气燃烧
(1)图一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电源A是____极,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2)图二是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用a、b、c表示)。从该图可以体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
(3)以上两个实验都可以得出实验结论:____。
(4)实验分析: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氢气燃烧,发出_____色火焰,瓶壁发热 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________。
26.(2017·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九年级期中)下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原子。
(1)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1个 微粒(选填字母)。
A. B. C.
(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反应。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4)若“○”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写出该反应表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7.(2022·江苏·宿迁市宿北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表示的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①、图②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②、图③得到: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_______。
28.(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下图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和一个生成物分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4)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前A中物质为混合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9.(2022·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教体局教研室九年级期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下图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中正负极得到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
(2)B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 ;
(3)导致C中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D实验中二氧化锰起_____________作用。
30.(2022·山东威海·八年级期末)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 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浓硫酸起吸收水分干燥气体的作用)进行探究。
(1)已知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干燥反应装置内生成出来的气体,则导管a应与________________(选填“b”或“c”) 端导管口连接,干燥后的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选填“b”或“c”)端管口导出。
(3)对红热的铁(Fe)与水蒸气(H2O)反应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上述连接后的装置图,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对猜想二生成的气体进行验证,并把实验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1.(2022·浙江·舟山市定海区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质量守恒是所有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定律。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步骤如下:①按如图方式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②取下锥形瓶,然后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③充分反应后,将锥形瓶放回左盘,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 ___;
(2)步骤③中发现天平不平衡,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
(3)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天平不平衡,是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32.(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某甲同学用A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
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硫酸铜溶液与铁钉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最后天平的指针(填序号)______(a.偏左 b.偏右 c.不偏转 d.无法预测)。
(2)乙同学用B装置研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
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
①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_______。
②若将本实验中的烧杯替换成带有气球的锥形瓶,如图C所示,其他操作不变,最后天平平衡。可见,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要考虑气体质量。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元素种类 ②原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种类 ⑤分子数目 ⑥物质的总质量
(4)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反应物或产物的化学式.在载人宇宙飞船中,一般都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再生氧气,供宇航员呼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