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0-13 21: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五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概述细胞都是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对应的学业要求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细胞膜模型。”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由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3.简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细胞膜的功能;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的死细胞和活细胞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
教师: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因此活细胞不被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死细胞能被染成蓝色。
教师: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什么功能?。
教师: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教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细胞膜的部分功能,那么细胞膜的其他功能有什么?结构决定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新课讲授
细胞膜的功能
教师: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它第一个功能是分隔作用,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在原始海洋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有了细胞膜这个边界,将细胞与动荡不安的原始海洋分开,保障了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我们看到对细胞需要的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细胞产生的废物也要排到细胞外,但是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失到细胞外,由此可见,细胞膜就像边防检查站一样,对进出的物质进行严格的检查,所以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教师:细胞膜的第三个功能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为:
(1) 两个细胞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时,细胞之间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随血液流动,到达接受信号的靶细胞,信号分子和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就将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了。
(2)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
学生:描述过程:发出信号的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和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信息传递。比如精子和卵子之间的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信号分子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完成信息传递,如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一:19世纪末 欧文顿实验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二:两个荷兰科学家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三: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实验。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讨论中的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讲解要点为:
1.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检测?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们无法看到细胞膜,也无法对膜的成分提取与检测,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来探究膜成分的。)
2.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科学家是如何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的?
(磷脂头部由亲水的磷酸构成,尾部由疏水的脂肪酸构成,在空气一水界面上,头部与水接触,而尾部位于空气中,铺成单层分子。科学家根据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核膜和细胞器膜,只有细胞膜,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细胞膜的2倍,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3.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由此,你能否就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原因作出分析?
(磷脂分子在水里,亲水的头部与水接触,而疏水的尾部不与水接触,尾部相互结合形成双层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因此排成两层,使两层磷脂的尾部不与水接触。 由于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是液体环境,可推测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
4.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分子将会如何分布?
(将磷脂分子置于水一苯的混合溶剂中,其分布应该是磷脂分子围成一圈,将苯围在中间,周围是水。亲水头部靠近水,疏水尾部靠近苯。)
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教师:对细胞膜成分的研究发现,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糖分,那么蛋白质和脂质等成分是如何组成细胞膜的呢?
教师:回顾组成细胞膜的成分。
教师:展示罗伯特的相关实验。
教师: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但它很难解释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与复原现象。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那么,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吗?
教师:展示人鼠融合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教师: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成功指出细胞膜的流动性。
教师:讲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师:展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教师:学生观察学习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科学的生物语言进行阐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教师:最后,再留一个小作业,上课之前发给你们塑料球、细线、铁丝以及橡皮泥等材料,你们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用自己家现有的东西,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下流动镶嵌模型,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讲解。
【板书设计】
2.5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二、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细胞膜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