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7单元课题1课时练习
1.(2020·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中)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
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釜底抽薪——燃烧需要燃料,减少燃料不利于燃烧
【答案】A
【详解】A、用嘴吹灭蜡烛的原理是用嘴将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可以增大木柴和氧气的接触面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减少燃料不利于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2·四川·夹江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餐厅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炉,该灭火方法主要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温度 D.隔绝空气
【答案】D
【详解】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知道,若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分析题意可知,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是隔绝了空气,从而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故选:D。
3.(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科学用火,可以趋利避害。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可直接用水浇灭
B.室内失火应立即打开门窗排除浓烟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关闭燃气阀门灭火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答案】D
【详解】A、家用电器使用时有电,着火时不可直接用水浇灭,否则会导致触电事故;错误;
B、室内失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排除浓烟,打开门窗会引入更多的氧气会使燃烧更旺;错误;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环境温度,使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可燃物燃烧要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关闭燃气阀门没有了可燃物,即灭火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正确;
故选D。
4.(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某中学有两名学生回到住所,闻到屋内充斥着燃气味道,他们赶紧关闭阀门后立即点燃炉灶检测,燃气罐瞬间燃爆,两人都被严重烧伤。当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时,首先应立即
A.拨打电话向消防救援站报警
B.打开燃气灶具查找漏气部位
C.打开门窗通风
D.拨打电话请燃气部门人员上门维修
【答案】C
【详解】燃气泄漏首先是开窗通风,降低可燃气体浓度。切记不可打开电源开关、室内拨打电话,更不能点燃明火,以免因电打火或明火引燃气体,造成火灾或爆炸,故选C。
5.(2022·贵州遵义·中考真题)某市一家五口为避免蚊虫叮咬,在家一次性点了20盘蚊香,导致全家中毒,出现身体不适、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为避免蚊香中毒及预防火灾、正确的做法是:
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
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
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
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详解】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 ,可以避免中毒,故①说法正确;
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防止发生火灾,故②说法正确;
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 容易导致中毒,故③说法错误;
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防止中毒,故④说法正确;
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B.
6.(2022·江苏·涟水县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强化安全意识,可以提升抗御风险的能力。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家中天然气泄漏,要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要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D.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场
【答案】C
【详解】A、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发生火灾时,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A选项做法正确;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并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故B选项做法正确;
C、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应使用电梯逃生,这样做非常危险,故C选项做法错误;
D、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场,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D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C。
【点睛】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遇到火灾,应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并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7.(2022·辽宁辽宁·二模)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着火点为170℃)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风将热量吹散后降低了纸质灯罩的着火点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灯罩的材料是纸,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不会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C、灯罩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2022·湖南·模拟预测)蜡烛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人们在竹子中穿线,倒入白蜡,待白蜡凝固,把竹子取走,简单的蜡烛就制成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蜡属于可燃物
B.蜡烛火焰内焰温度最高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可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D.吹灭蜡烛的过程中蜡烛的温度降低至其着火点以下
【答案】B
【详解】A、白蜡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内层的火焰,因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温度最低,而外层因供氧充足,燃烧完全,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因此可以检验有水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灭蜡烛的过程中是降低了蜡烛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松雷中学校八年级阶段练习)下列有关的做法不科学的是
A.冬天用煤火取暖,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医用酒精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答案】B
【详解】A、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时候,会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容易使人吸入而发生中毒,注意室内通风,使空气不断循环,一旦产生一氧化碳,也可以尽快排出室外,可有效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正确;
B、医用酒精着火不能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故选项错误;
C、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汽化时会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进而形成降雨,故选项正确;
D、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煮沸可将部分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水垢。故选项正确。
故选:B。
10.(2022·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六十二中学九年级开学考试)燃烧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高压水枪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答案】B
【分析】燃烧三要素为: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才能燃烧。
【详解】A、釜底抽薪是指将可燃物从火堆中移开,故选项说法正确;
B、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水蒸发吸热将可燃物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C、钻木取火,是利用摩擦生热,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D、架空篝火,增加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1.(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
B.二氧化碳是蜡烛完全燃烧的产物
C.由蜡烛燃烧生成水可推知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D.吹熄蜡烛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有蜡烛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在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生成CO,在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物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蜡烛与氧气燃烧生成物中有水,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分析得出蜡烛中一定含有H,可能含有O,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灭蜡烛是因为吹气降低了蜡烛周围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效果,着火点是物质的性质,不能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2022·四川宜宾·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燃料及燃烧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若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应大力开发
C.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气阀,开灯检查
D.燃着的酒精灯翻倒,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答案】B
【详解】A、若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可能使室内氧气变的充足,使燃烧更剧烈,错误;
B、氢气燃烧值生成水、原料来源广、热值大,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应大力开发,正确;
C、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气阀,但不能开灯检测以免电打火引发燃气发生爆炸,错误;
D、燃着的酒精灯翻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即可,错误;
故选:B。
13.(2019·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从燃烧条件分析,“火要虚”的实质是
A.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B.增加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提高可燃物的热值
【答案】B
【详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B、“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正确;
C、在空气氧气浓度是一定的,不会增加,故选项错误;
D、可燃物的热值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2021·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吹火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B.二氧化碳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瓶中气体是CO2
D.根据燃烧生成产物不同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答案】D
【详解】A、吹灭蜡烛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达不到蜡烛的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错误;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使木条熄灭的气体有很多,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不一定是二氧化碳,错误;
D、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可根据燃烧生成产物不同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正确。
故选D。
15.(2021·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末)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久埋地下的木桩,要先将埋于地下一段用火微微烧焦,使之碳化
B.电线老化着火,马上用水浇灭
C.夜晚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找原因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点燃火把或打开手电筒,以保证安全
【答案】A
【详解】A、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则将木桩烧焦碳化能保存时间长,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电线着火,不能用水浇灭,防止触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天然气泄漏,不能开灯,防止电火花引起爆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前必须进行灯火实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6.(2022·湖南湖南·模拟预测)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加油站、加气站内要禁止使用手机扫码支付
B.电器着火,用自来水扑灭
C.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答案】B
【详解】A、使用手机扫码支付时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加油站、加气站内要禁止使用手机扫码支付。A正确;
B、自来水能导电,电器着火,用自来水扑灭,易发生触电危险。B错。
C、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C正确。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即用清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17.(2022·黑龙江鹤岗·八年级期末)“生命可贵,安全第一”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晚上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B.点燃氢气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C.用煤炉取暖,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以防止煤气中毒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用蜡烛做灯火实验
【答案】C
【详解】A、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能开灯或打开排气扇,不符合题意;
B、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符合题意;
D、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直接进入,会有窒息的危险,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先做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不能进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2022·河南·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本次冬奥会充分体现了“科技冬奥”“绿色冬奥”的理念。
(1)冬奥会礼仪服采用高科技石墨烯材料,帮助工作人员抵御寒冷。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结构如图所示。从结构看,它们在物理性质上存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2)冬奥火炬“飞扬”(如图)采用氢气作燃料。氢气作燃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答案】(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 清除可燃物
【解析】(1)
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结构如图所示,从结构看,它们在物理性质上存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
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19.(2022·北京丰台·二模)用下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I、通入 CO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处红磷均无明显变化。
II、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氧气,a 处红磷无明显变化,b 处红磷燃烧。
(1)II 中 a 处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2)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答案】(1)温度没有到达可燃物着火点
(2)通入二氧化碳时b 处红磷不燃烧,改为氧气后,b 处红磷立刻燃烧。
【解析】(1)
由图示可知,II 中 a 处红磷没有酒精灯加热,故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到达可燃物着火点。
(2)
I、通入 CO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处红磷均无明显变化。说明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II、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氧气,a 处红磷无明显变化,b 处红磷燃烧。说明氧气支持燃烧,故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通入二氧化碳时b 处红磷不燃烧,改为氧气后,b 处红磷立刻燃烧。
20.(2022·江西·兴国县教学研究室一模)烧烤是人们游玩时喜欢的一种烹饪方式。周末,小明一家来到潋江河畔进行烧烤活动,请回答在烧烤过程中有关的一些化学问题:
(1)烧烤时小明闻到诱人的香味,从微观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2)烧烤后小明用洗涤剂洗去手上的油迹,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___原理。
(3)烧烤过后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大家用沙土盖灭炊火,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4)露天烧烤会污染环境、导致周边空气的PM2.5严重超标。下列措施不利于减少PM2.5的措施是________。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使用太阳能路灯
C.道路及时洒水 D.露天焚烧垃圾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乳化
(3)隔绝空气(或氧气)
(4)D
【分析】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灭火的原理及环保措施。
(1)
分子在不停的做不规则运动,故人能闻到香味;
(2)
洗涤剂可以通过乳化的原理去除油污;
(3)
燃烧三要素为有可燃物,可燃物与助燃剂接触,物质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燃烧,用沙土覆盖燃烧的物质可以使其隔绝空气,故可以使火熄灭;
(4)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减少PM2.5;
B、使用太阳能路灯可以节约能源,故有利于减少PM2.5;
C、道路及时洒水可以减小扬尘,故有利于减少PM2.5;
D、露天焚烧垃圾会使大气污染加重,故不利于减少PM2.5;
故选D。
21.(2018·湖南·新邵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____________。
(2)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___性。
(3)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吹气能使蜡烛的温度低于其____________。
(4)氮气常用于食品包装填充气。主要是氮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答案】(1)电极
(2)吸附
(3)着火点
(4)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1)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电极。
(2)
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是因为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
用嘴吹灭蜡烛时,使燃着的蜡烛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
(4)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所以氮气可充入食品包装中,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22.(2018·湖南·新邵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答案】(1)
(2)CuO
(3)A
【解析】(1)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
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为黑色固体,其化学式为CuO。
(3)
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说明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温度达到着火点,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上述实验中水没有作反应物,故选A。
23.(2020·上海市致远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A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的结论。
(2)集气瓶B中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集气瓶中盛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克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了氢气和氧气。图C是水的电解装置,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
(4)用坩埚钳夹住已擦亮的镁条,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进盛有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图D),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该反应中生成白色固体是___________,本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
【答案】(1) 五分之一##
(2) 火星四射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3) 氢元素、氧元素
(4) 氧化镁##MgO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解析】(1)
实验A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中,由于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约进入集气瓶的五分之一,则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2)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丝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做该实验时,生成物的温度较高,瓶底盛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3)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是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4)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物应该含有镁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而氧化镁是白色的,碳是黑色的,则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氧化镁;该反应中并没有氧气,则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4.(2022·山东烟台·八年级期末)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燃烧必须的三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_________,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体积减少
【答案】(1) 棉绳炷或灯芯 油
(2) 放热 升高 挥发
(3)bc##cb
【解析】(1)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中包含三种物质,其中水不是可燃物,油和棉绳炷或灯芯是可燃物,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
(2)
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
“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空中水分子间隔变大形成水蒸气,下层盏中水分子数目减少,所以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但是水分子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积不变,故水分子体积不会减少,该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是水分子受热分解;故选bc。
25.(2021·四川广元·九年级期末)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A、D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观察到_____时,判断集气瓶中气体己收集满。
(2)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所加的液体必须至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为_____;如用E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端_____(填字母“c”或“d”)通入。
(4)实验室可用固体无水醋酸钠和固体碱石灰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甲烷气体,则制取该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写出一种组合即可)。
(5)Na、Mg等活泼金属可以在CO2中燃烧。某同学收集到一瓶CO2后,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_____(填序号)。
①酒精灯 ②铁架台 ③坩埚钳 ④砂纸 ⑤试管夹
(6)如图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则反应容器中小试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
【答案】(1) 大气泡从瓶口冒出
(2)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
(3)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
(4)A和D(或A和G)
(5)①③④
(6)节约液体药品(或使长颈漏斗形成液封)
【解析】(1)
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因此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
(2)
)B装置中使用了长颈漏斗,长颈漏斗必须液封,则所加的液体必须至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
(3)
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其优点为:带有活塞开关和多孔隔板,关闭活塞开关,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开关,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试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如用E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长管c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
实验室制取甲烷是固体加热型反应,则用发生装置A;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不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下排空气法(G)和排水法(D)收集;
(5)
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他需要使用的有:①酒精灯(点燃镁条),③坩埚钳(夹持镁条),④砂纸(打磨镁条);故答案为:①③④;
(6)
图中小试管能节约液体药品,同时使长颈漏斗形成液封。
26.(2022·福建·泉州市第六中学模拟预测)某化学小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木炭燃烧
(1)从“燃烧条件”分析,实验①中木炭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
(2)对比实验_______(填序号)可证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
(3)实验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2】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
(4)上图中仪器G的名称是_______。
(5)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用图乙中的仪器组装其发生和收集装置,不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填标号)。
(6)实验结束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净,可能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写一点)。
【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2)②③
(3)
(4)水槽
(5)
D
(6)导管口刚有气泡马上收集(合理即可)
【解析】(1)
实验①中木炭是可燃物,接触氧气了,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2)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通过二者对比,可证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故填:②③;
(3)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方程式是:;
(4)
图乙中仪器G的名称是水槽;
(5)
高锰酸钾在加热时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方程式是:;题目要求得到较纯净的氧气,则需要排水法收集,D装置适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方法是用排水法收集,所以不需要;
(6)
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净,可能的错误操作是:导管口刚有气泡马上收集(合理即可)。
27.(2022·全国·鱼台县滨湖中学九年级课时练习)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
(2)实验开始前,将木炭研磨成粉末状与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简要说明其原理及目的 _______;酒精灯上加铜网的作用是 ________。
(3)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图2实验中,当试管底部的固体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时,停止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颜色仍由下而上继续蔓延,由此现象可以说明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 ________反应。
(4)反应结束一段时间后,发现图1的试管中生成的部分铜单质的颜色发生改变;而图2装置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写出图2实验的操作步骤 _________。
【答案】(1)
(2) 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集中火焰,升高温度
(3) 固体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放热
(4)反应停止后关闭弹簧夹
【解析】(1)
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
实验开始前,将木炭研磨成粉末状与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能够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酒精灯上加铜网能够集中火焰,提高火焰的温度;
(3)
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中的固体由黑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2实验中,当试管底部的固体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时,停止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颜色仍由下而上继续蔓延,说明木炭与氧化铜反应能够放出热量,维持反应继续进行,即该反应放出热量;
(4)
反应结束一段时间后,发现图1的试管中生成的部分铜单质的颜色发生改变;而图2装置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验完毕,图2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
28.(2018·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二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图A中观察现象是________,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_,所以二氧化碳的常用来________。图B中,点燃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用烧杯罩住两枝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方(填“上”或“下”)的蜡烛先熄灭,根据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若发生火灾,逃生时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2)实验二,烧杯底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如下。
实验顺序 现象
第一次:加入20mL15%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白雾产生,蜡烛熄灭
第二次:加入20mL5%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蜡烛燃烧更旺
第一次,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第二次实验完毕,回收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答案】(1) 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灭火 上
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
(2)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大量的水雾,使蜡烛与氧气隔绝 过滤、洗涤、干燥
【解析】(1)
实验一,图A可观察到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
图B中,点燃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用烧杯罩住两支蜡烛,可观察到上方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受热后,二氧化碳的密度变小,在高处聚集;
由以上分析可知,若发生火灾,逃生时应采取的措施是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
(2)
第一次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高,反应速率快,产生大量水雾,使蜡烛与氧气隔绝,故蜡烛熄灭;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且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故第二次实验完毕后回收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洗涤、干燥。
29.(2022·福建·泉州五中九年级期末)“吹灭蜡烛”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灭火方法,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1)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______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______,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使______。
(2)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石蜡蒸气,使蜡烛熄灭。
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也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不只是降低温度,还有______。
实验反思:实验2中使用两盏酒精灯而不是只用一盏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
拓展应用:下列生活中灭火方式与图乙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______(填序号)。
A 厨房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 B 在烟灰缸中摁灭燃着的烟头
C 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 D “釜底抽薪”的原意
【答案】(1) 二氧化碳##CO2 用扇子扇灭蜡烛 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2) 移走可燃物 使其中空气的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从而证明不是因为温度降低而使蜡烛熄灭 AD
【解析】(1)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O2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则可猜想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
结论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故可设计实验方案:用扇子扇灭蜡烛,说明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从而蜡烛熄灭;
(2)
实验结论:实验1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实验2中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空气的温度在石蜡的着火点以上,观察到蜡烛火焰立即熄灭,说明石蜡蒸汽被赶走,蜡烛熄灭,所以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不只是降低温度,还有移走可燃物;
实验反思:实验2中使用两盏酒精灯可使注射器内温度迅速升高,其目的是:使其中空气的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从而证明不是因为温度降低而使蜡烛熄灭;
拓展应用:A、厨房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其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故A正确;
B、在烟灰缸中摁灭燃着的烟头,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B错误;
C、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C错误;
D、“釜底抽薪”的原意,是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A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初中化学第7单元课题1课时练习
1.(2020·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中)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
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釜底抽薪——燃烧需要燃料,减少燃料不利于燃烧
2.(2022·四川·夹江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餐厅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炉,该灭火方法主要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温度 D.隔绝空气
3.(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科学用火,可以趋利避害。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可直接用水浇灭
B.室内失火应立即打开门窗排除浓烟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关闭燃气阀门灭火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4.(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某中学有两名学生回到住所,闻到屋内充斥着燃气味道,他们赶紧关闭阀门后立即点燃炉灶检测,燃气罐瞬间燃爆,两人都被严重烧伤。当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时,首先应立即
A.拨打电话向消防救援站报警
B.打开燃气灶具查找漏气部位
C.打开门窗通风
D.拨打电话请燃气部门人员上门维修
5.(2022·贵州遵义·中考真题)某市一家五口为避免蚊虫叮咬,在家一次性点了20盘蚊香,导致全家中毒,出现身体不适、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为避免蚊香中毒及预防火灾、正确的做法是:
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
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
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
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2·江苏·涟水县教学研究室九年级期末)强化安全意识,可以提升抗御风险的能力。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家中天然气泄漏,要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要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D.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场
7.(2022·辽宁辽宁·二模)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着火点为170℃)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风将热量吹散后降低了纸质灯罩的着火点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8.(2022·湖南·模拟预测)蜡烛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人们在竹子中穿线,倒入白蜡,待白蜡凝固,把竹子取走,简单的蜡烛就制成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蜡属于可燃物
B.蜡烛火焰内焰温度最高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可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D.吹灭蜡烛的过程中蜡烛的温度降低至其着火点以下
9.(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松雷中学校八年级阶段练习)下列有关的做法不科学的是
A.冬天用煤火取暖,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医用酒精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10.(2022·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六十二中学九年级开学考试)燃烧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高压水枪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1.(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
B.二氧化碳是蜡烛完全燃烧的产物
C.由蜡烛燃烧生成水可推知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D.吹熄蜡烛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2.(2022·四川宜宾·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燃料及燃烧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若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应大力开发
C.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气阀,开灯检查
D.燃着的酒精灯翻倒,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13.(2019·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从燃烧条件分析,“火要虚”的实质是
A.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B.增加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提高可燃物的热值
14.(2021·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吹火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B.二氧化碳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瓶中气体是CO2
D.根据燃烧生成产物不同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15.(2021·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末)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久埋地下的木桩,要先将埋于地下一段用火微微烧焦,使之碳化
B.电线老化着火,马上用水浇灭
C.夜晚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找原因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点燃火把或打开手电筒,以保证安全
16.(2022·湖南湖南·模拟预测)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加油站、加气站内要禁止使用手机扫码支付
B.电器着火,用自来水扑灭
C.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17.(2022·黑龙江鹤岗·八年级期末)“生命可贵,安全第一”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晚上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B.点燃氢气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C.用煤炉取暖,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以防止煤气中毒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用蜡烛做灯火实验
18.(2022·河南·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本次冬奥会充分体现了“科技冬奥”“绿色冬奥”的理念。
(1)冬奥会礼仪服采用高科技石墨烯材料,帮助工作人员抵御寒冷。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结构如图所示。从结构看,它们在物理性质上存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2)冬奥火炬“飞扬”(如图)采用氢气作燃料。氢气作燃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19.(2022·北京丰台·二模)用下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I、通入 CO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处红磷均无明显变化。
II、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氧气,a 处红磷无明显变化,b 处红磷燃烧。
(1)II 中 a 处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2)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0.(2022·江西·兴国县教学研究室一模)烧烤是人们游玩时喜欢的一种烹饪方式。周末,小明一家来到潋江河畔进行烧烤活动,请回答在烧烤过程中有关的一些化学问题:
(1)烧烤时小明闻到诱人的香味,从微观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2)烧烤后小明用洗涤剂洗去手上的油迹,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___原理。
(3)烧烤过后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大家用沙土盖灭炊火,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4)露天烧烤会污染环境、导致周边空气的PM2.5严重超标。下列措施不利于减少PM2.5的措施是________。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使用太阳能路灯
C.道路及时洒水 D.露天焚烧垃圾
21.(2018·湖南·新邵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____________。
(2)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___性。
(3)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吹气能使蜡烛的温度低于其____________。
(4)氮气常用于食品包装填充气。主要是氮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2.(2018·湖南·新邵县教研室九年级期末)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23.(2020·上海市致远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A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的结论。
(2)集气瓶B中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集气瓶中盛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克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了氢气和氧气。图C是水的电解装置,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
(4)用坩埚钳夹住已擦亮的镁条,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进盛有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图D),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该反应中生成白色固体是___________,本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
24.(2022·山东烟台·八年级期末)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燃烧必须的三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_________,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体积减少
25.(2021·四川广元·九年级期末)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A、D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观察到_____时,判断集气瓶中气体己收集满。
(2)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所加的液体必须至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为_____;如用E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端_____(填字母“c”或“d”)通入。
(4)实验室可用固体无水醋酸钠和固体碱石灰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甲烷气体,则制取该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写出一种组合即可)。
(5)Na、Mg等活泼金属可以在CO2中燃烧。某同学收集到一瓶CO2后,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_____(填序号)。
①酒精灯 ②铁架台 ③坩埚钳 ④砂纸 ⑤试管夹
(6)如图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则反应容器中小试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
26.(2022·福建·泉州市第六中学模拟预测)某化学小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木炭燃烧
(1)从“燃烧条件”分析,实验①中木炭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
(2)对比实验_______(填序号)可证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
(3)实验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2】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
(4)上图中仪器G的名称是_______。
(5)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用图乙中的仪器组装其发生和收集装置,不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填标号)。
(6)实验结束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净,可能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写一点)。
27.(2022·全国·鱼台县滨湖中学九年级课时练习)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
(2)实验开始前,将木炭研磨成粉末状与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简要说明其原理及目的 _______;酒精灯上加铜网的作用是 ________。
(3)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图2实验中,当试管底部的固体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时,停止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颜色仍由下而上继续蔓延,由此现象可以说明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 ________反应。
(4)反应结束一段时间后,发现图1的试管中生成的部分铜单质的颜色发生改变;而图2装置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写出图2实验的操作步骤 _________。
28.(2018·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二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图A中观察现象是________,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_,所以二氧化碳的常用来________。图B中,点燃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用烧杯罩住两枝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方(填“上”或“下”)的蜡烛先熄灭,根据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若发生火灾,逃生时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2)实验二,烧杯底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如下。
实验顺序 现象
第一次:加入20mL15%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白雾产生,蜡烛熄灭
第二次:加入20mL5%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蜡烛燃烧更旺
第一次,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第二次实验完毕,回收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29.(2022·福建·泉州五中九年级期末)“吹灭蜡烛”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灭火方法,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1)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______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______,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使______。
(2)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石蜡蒸气,使蜡烛熄灭。
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也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不只是降低温度,还有______。
实验反思:实验2中使用两盏酒精灯而不是只用一盏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
拓展应用:下列生活中灭火方式与图乙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______(填序号)。
A 厨房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 B 在烟灰缸中摁灭燃着的烟头
C 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 D “釜底抽薪”的原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