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学年月考语文试题
2022.10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
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
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
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
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
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
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
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
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
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 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
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
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
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
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
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 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
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
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
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 那是
金色的秋梯田。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
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
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
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
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
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
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
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
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
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
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
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
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
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
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
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
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
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
进入 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
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
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
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 ”,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
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
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
生活的向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6分)
3.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课内文言文考查(共 10小题,20分)
完成 4~13 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客有吹洞箫者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8.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不绝如缕。
9.选出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汶水西.流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西.望夏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蚓无爪牙之.利
B.侣鱼虾而.友麋鹿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挟飞仙以.遨游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相与枕藉乎.舟中 其皆出于此乎.
11.下列对选文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体物言志的古代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句上以
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B.《赤壁赋》写于黄州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性旷达的他在
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C.“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思慕的人,实际上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
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常用于上对下、长
对少的称呼,表达了一种礼貌和尊敬。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 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3.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
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
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
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 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 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 7小题,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6题。(共 3小题,9分)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
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
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
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
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
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
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
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
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
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
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足:满足
B.背.湖山之观 背:远离
C.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洁:洁净
D. 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吊:哀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A.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B.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C.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
可乐的东西。
B.作者认为求祸辞福是人之常情,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外物影响,才能达到求祸辞福的最
高境界。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境况下获得较大
的快乐,突出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弟弟给台子取名“超然”,表达了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
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二)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17.翻译下面的句子。(共 2小题,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8~19题。(共 2小题,9分)
野望(唐)杜甫
① ②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③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
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8.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9.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四)名句默写(共 6 小题,12分)
20.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
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 《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
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
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5)《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
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表达宇宙万物无穷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 4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21~24题。
网 络 并 不 是 文 学 经 典 遭 遇 尴 尬 的 , 但 网
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
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
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 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
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
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
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
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
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
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C.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已不再仅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每空 2分,共 6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________,还有些花叶
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
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
叶,与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
叶;如果花芽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
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五、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
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
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
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 90%都是 24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
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牡丹江市第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学年月考(语文)答案
1.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范畴很大,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既着重局部,又关涉全篇。B“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错误,文中只是说“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可见应是看到了春季之景。C“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错误,文中是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可见农人是顺应自然修筑。 D “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错误。文章的最后说“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可见文章要表达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的面很广,有标点符号的理解,比如A项;有内容的概括,比如B项;有对主旨的揭示,比如E项。要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选项,把握提问的方向,然后回归文本,找到提问的地方,结合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正误。一般的误区会涉及如下几方面:内容的概括、理解,手法的运用,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需要细细比对、辨析,才能正确选出答案。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6)
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一是“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一是“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这都是鉴赏句子的角度。高考所考查的修辞,一般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等。“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一个“攀”字赋予太阳以人的特性,此处使用比拟;此处把云和梯田比作各式各样的“梯子”,这是使用比喻;“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内容相关的几个短语放在一起,这是使用排比,同时这几个词都是叠词。叠词的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起强调作用。
【名师点睛】鉴赏句子的提问方式:赏析、鉴赏、品味句子。此类题目答题的角度: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写景方式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选材角度。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角度:修辞和用词中的叠词,“太阳每天都攀着”,用“攀”字来形容太阳升起的过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的梯子”,使用了比喻,把云和梯田比作梯子;“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使用了排比,同时也运用叠词。
3.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耗地完美交融,体同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类的题目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审题,明确题型及筛选概括的要求;二是拟写答案的时候,要依据题干所给分值分条作答。本题题干中问的是“体现在哪些方面”,故答案应分条作答,因分值是6分,答案至少写出三点;“云和梯田的‘魅力’”,应该找结论性、观点性、总提性的句子,凡是具体描写、叙事的内容、使用休息的句子一般不作为答案。
二、课内文言文考查(共10小题,20分)
4.D
5.B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将例句的句式特点弄清楚,再弄清楚各选项的句式特点。题中,例句与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被动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6.D7.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说“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而: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A.“吾尝终日而思矣”是说“我曾经整天思索”,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B.“登高而招”是说“登到高处招手”,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是说“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而: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
D.“蟹六跪而二螯”是说“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而:并列关系连词,不译。
8.A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 9.B 10.B 11.D
12.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3.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40分)
14.A(醉:使动用法,使人醉。其他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15.D
16.B(“求祸辞福”不是人之常情,也不是超然物外的最高境界)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以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魄力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是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可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分在胸中纠缠,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积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地。刚到之时,逢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极喜欢这里风俗的纯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建花园菜园,打扫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林,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我在园子的西北,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西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边有座庐山,秦人庐敖在那里隐逸过。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的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糯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二)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17.翻译下面的句子。(共2小题,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
解析:(2)关键词:“限”,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定语后置,“云”,助词,无实义。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8.B【解析】“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办事的悲愤”错误。领联意思是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19.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写阴云笼罩秦岭、大雪拥塞蓝关的景色,抒发自己英雄失路的悲慨和对家人、国都的眷恋。
四、名句默写(共6小题,12分)
20.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4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5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15分)
21.B(元凶巨恶:指为人所憎恶的恶势力头子。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元凶巨恶”强调程度,而“罪魁祸首”强调最先,更符合语境。“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此词强调范围。“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符合语境。“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符合语境。“顾影自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水到渠成”指条件成熟,更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听凭事物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符合语境。
22.D 此题关键点在前半句,由原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说明前半句中心词为“网络符号浪潮”,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排除A、B,C项后半句语序错。
23.A
24. (1)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2)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3)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相关”衔接。第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知这里要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六、写作(60分)
25. 例文:
自律
自律,换而言之,就是严于律己。它是与监督相对立,更强调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的一种意识。自律,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从严要求自己。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都把能否严于律己当作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因此,我们就应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候状况下都做到自律。
要想做到自律,首先要理解监督和自律的关系。监督意指被动地理解来自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规则和看管。而自律则是主观的,能动的适应。它们均能到达约束行为的目的,自然都是必要的。但相较之下,自律显得更为重要和用心。就作用而言,监督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自律。
要真正做到自律,并不容易,它是自己与自己的约定和承诺。还需要做到很多。
先之,要从自身严格要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此刻我们所身处的世界真得很复杂。有无数的新奇和诱惑,如何正确的对待关系到我们的一生。来自网络的纷繁复杂的虚拟,来自现实无花八门的骗人把戏,我们的确很难应对。所以,自律就十分的重要。保正不做第一次就是一种拒绝,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再之,要经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德过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一个人的愚笨不在他的无知,而在他不知自己的无知。一个学会审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自知之明。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砸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坚决不为。我们要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妨碍到别人,而不是只为了自身。
次之,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一个多么高尚的人,也不免会犯错误,而勇于改正会让他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说,公开认过有益于灵魂。是的,一个人不羞于承认自己犯了过错,说明他变得更加豁达。中国自古就有谚语: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勇于认错不但是自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气度!
我们就应学会自律,学会做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律,我们才能够自尊自爱,只有自律,我们才能够自省自知,只有自律,我们才能够自立自强!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对体裁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作文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中正当花朵年龄指青年学子,正值美好年华,君须有志,是对学子们的希望与鼓励,希望他们有高远的志向,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带有一种自己青春不再的遗憾,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同学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奋斗。第二则材料则是调查发现,抖音用户以青年人为主,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这一句委婉的说明他们正直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沉溺于这类浅层次的娱乐中。两个材料一正一反,主旨明确,就是要告诉青年,在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过度沉溺于娱乐,要有高远志向,强大的自控能力,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与工作上,这样才不会在年华老去之后而惋惜不已。
参考立意:(1)奋斗是人生的常态
(2)志存高远
(3)用自律成就自己
(4)尽吾力则无悔
可用素材:
(1)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2)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3)张伯苓长期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数拿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果真如此,张伯苓再没吸过
行文结构:
从《自律》一文来看,文章开篇从解释自律的意义和内涵做起,引用古言,说明在人重于自律,所以水到渠成地推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就应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候状况下都做到自律。接着文章从四个方面来谈论如何才能做到自律。“要理解监督和自律的关系”“要从自身严格要求”“要经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四个方面切中要害,避免空谈,论述简洁而又全面。四个方面并列式的结构使文章结构整齐,思路清晰。结尾延续了全文的一贯风格,简短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