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易错点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雀(què) 喧嚷
B.湿漉漉(lù) 震撼
C.屋檐(yàn) 蜜集
D.避雨(pì) 轻莹
2.填入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以免( )危险。
②只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人,才能( )生活的美。
③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人员的( )创造。
A.发生 发现 发明
B.发现 发明 发生
C.发明 发生 发现
3.“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简直像一个节日”。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姑娘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C.小姑娘受到豌豆顽强的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个节日”。
D.豌豆从落到窗台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二、填空题
4.读拼音写词语
(1)shàn liáng( ) jià shǐ( ) jiān yìng( ) yán jiū( )gǎi zào( )
(2)这个项目难度很大,jì shù ( )人员lián shǒu ( )各部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投资chāo yì yuán ( )的shì jì ( )gōng chéng ( )。
(3)只有zhī rén shàn rèn ( ),才能人尽其才。
5.观察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照样子写新字,并组词。
(1)豌豆 婉转 ( )_________
(2)愉快 逾越 ( )_________
(3)玩具枪 船舱 ( )_________
6.先用“√”画出下面括号里使用正确的汉字。
(注 驻)扎 (抄 钞)票 栽(赔 培)
(堵 赌)气 (煤 媒)体 气(芬 氛)
7.“账、贺”的形旁都是____,表明这两个字的意思都与_____有关,这样的字还有___;“樟、杠”的形旁都是___,表明这两个字的意思都与____有关,这样的字还有_____。
8.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 )是为了观赏景物吗( )他是来作科学研究的( )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
9.根据情境填写名言。
(1)小明在读书的时候不喜欢问问题,总觉得书中的道理自己都已经明白了,我想用《尚书》中的“_______,____。”这句话来劝小明改掉这个坏毛病。
(2)在学习中,每当遇到难题,小华同学总是特别烦恼,他说:我怎么这么笨,总有一些题目不会做。听了他的话,奇奇劝他说:唐代韩愈曾说过:_______。
10.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它(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2)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 )飞机上装有雷达,( )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4)蝙蝠能在夜里飞行,(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 )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三、语言表达
11.口语交际。
有人说:“科学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它的利大于弊。”也有人说:“科技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孩子沉迷网络,弊大于利。”你是怎么认为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写句子。
(1)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不是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3.“蝇”的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__,再查音节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部。
14.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5.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得出怎样的结论?用“ ”画出来。
16.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17.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18.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定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回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树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这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里从没见过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那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这倒有些说得过去,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而且树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不定,被雨冲刷得透湿,也不像是蝴蝶的家呀!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9.选段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写的原因是(多选)( )
A.体现出作者为蝴蝶着急的心情。
B.蝴蝶到底有没有家,文中并没有给出准确答案,给读者留下悬念和期待。
C.没有人陪作者一起寻找,自问自答是为了消除途中的恐惧。
2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想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表现出他强烈的好奇心。
B.段末多次出现“我真为蝴蝶着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蝴蝶的关爱之情。
C.选段中,作者知道了雨天时蝴蝶藏在哪里。
课外阅读。
我爱语文课文
我爱我的语文书!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一 页一页地看下去。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放声朗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ɑ、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4个春秋,你也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
啊,我爱的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
21.短文中第3自然段是具体写______________的。
22.各用一个成语表示下列意思。(可用文中的,也可自选)
(1)每学期我一拿到新书就想看的心情。( )
(2)上语文课时我的神情。( )
(3)每天清晨我一遍遍朗读课文时的神态。( )
23.本文的写法是(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1)借物抒情。 ( )
(2)借物喻理。( )
(3)借物喻人。( )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学生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要正确读准字音与辨析字形,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与书写。
A.读音有误。雀:[què]鸟类的一科。泛指小鸟。也特指麻雀。[qiǎo]义同“雀(què)”。用于“家雀儿”“雀盲眼(夜盲)”。故“家雀”的“雀”应读“qiǎo”。
C.读音与书写有误。“屋檐”指房子顶部的边缘部分,即房檐,“檐”应读“yán”。
蜜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集在一处。
D.读音与书写有误。避雨:离开露天处或遮住以避免雨淋,“避” 应读“bì”。
轻莹——轻盈:形容人或物姿态轻柔优美。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发生:原来不存在的事情出现了。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创造出从前没有 的事物或方法。
①遵守交通规则,以免出现危险,选“发生”。
②看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选“发现”。
③进步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创造,选“发明”。
故选本题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句子理解。句子出自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可知,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故选C。
4. 善良 驾驶 坚硬 研究 改造 技术 联手 超亿元 世纪 工程 知人善任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善、硬、究、联、超、纪”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5. 碗 饭碗 喻 比喻 抢 抢走
【详解】本题考查照样子写新字,并组词。
本题“豌——婉”“愉——逾”“枪——舱”都是给汉字换了偏旁,组成新字。
(1)“豌”字换偏旁还可以组成“惋、剜、腕、蜿”等新字,给新字组词即可。
(2)“愉”字换偏旁还可以组成“渝、榆、偷、愈”等新字,给新字组词即可。
(3)“枪”字换偏旁还可以组成“呛、创、苍、抢”等新字,给新字组词即可。
6.驻 钞 培
赌 媒 氛
【详解】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驻扎:(动)(部队)在某地住下。
钞票:是我国人民对银行券和政府纸币的俗称。
栽培:(动)①种植并培育植物。②培养或提拔人才。
赌气:(动)因不满意而发脾气或不理人。
媒体:(名)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
气氛:(名)存在于周围的使人能感受的景象或情调。
7. 贝 金钱 财 木 树木 桃
【详解】本题考查偏旁部首的辨析。
“账、贺”的形旁都是“贝”字,“贝”字旁的字一般都与金钱有关系。以前社会最先都是以物换物,后来发展成货币交易,充当货币角色最早的就是贝壳。比如:财、贩、赊、赚、赔。
“樟、杠”的形旁都是“木”字,“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植物有关。这些字几乎都是树木植物,比如:林、植、桐、柏、柑。
8. , ? 。 ? 。 ? 。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1)“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与“是为了观赏景物吗”句子中间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为疑问语气,后面使用问号。“他是来作科学研究的”句子陈述语气完结,后面使用句号。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提出疑问,后面使用问号,“当然是人类”回答问题,后面使用句号。“靠什么呼风唤雨呢”提出疑问,后面使用问号,“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回答问题,后面使用句号。
9. 好问则裕 自用则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详解】此题考查日积月累,名言警句的积累运用。
(1)小明在读书的时候不喜欢问问题,用《尚书》中“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劝说是最合适的。
(2)听了小华为自己不会做题而烦恼的话,奇奇劝他说:唐代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更为符合当时的语境。
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中,学习了四个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言警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0. 如果 就 不是 而是 因为 所以 还 而且 无论 即使 也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关联词的运用能力。
“关联词填空”学习方法:
第一步:熟记8种类型的名称、前半句与后半句的关系以及这个名称相对应的8种关联词。
第二步:能够准确地辨别出一个句子的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依据背的关联词,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
(1)“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和“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之间表示假设关系,故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
(2)“眼睛”和“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是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3)“飞机上装有雷达”和“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之间表示因果关系,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4)“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能捕捉飞嫁和蚊子”之间是递进关系,可用“还”连接;“怎么飞”和“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之间是条件关系,可用“而且、无论”连接;“一根极细的电线”和“能灵巧地避开”之间是转折关系,可用“即使……也”连接。
11.我认为利大于弊。科技的发展,许多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智能手机、无线网络、新能源汽车等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火箭、卫星让我们可以探索宇宙的奥秘。当然,我们同时也要处理科技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人类。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题目要求同学们表达自己对科技的看法。同学们认为科技利大于弊,可以从科技应用方面来分析;同学们认为科技弊大于利,可以从网络安全和沉迷网络等问题来分析。
示例一:我认为利大于弊。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网络让我们能够随时与他人交流,医疗科技发展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但是,我们也要处理好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好处。
示例二:我认为弊大于利。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每天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视力;很多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真实生活失去兴趣。
12. 人类获得发现和发明。 秋天的雨是清凉的,是温柔的,是可爱的。 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要根据缩写的步骤,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部分。缩为:人类获得发现和发明。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使用三个“是……”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形象具体的写出了海上夜的特点。
仿写的句子使用三个“是……”的句式构成排比句,突出某事物的特点即可。例如:我们的学校是多姿多彩的,是欣欣向荣的,是充满希望的。
(3)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题首先将否定词“不是”去掉,将反问语气词“难道”与疑问助词“吗”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即: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13. Y yíng 虫 14.不是 而是 15.三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6.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7.ACD 18.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解析】13.本题考查查字典。
“蝇”的读音是yíng,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Y,再查音节yíng;是左右结构,用部首查字法查“虫”部。
14.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眼睛”和“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1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知,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6.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
17.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些内容可知,蝙蝠的习性是:夜里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避开障碍物。故题目中的A、C、D项能体现蝙蝠习性。B.眼睛特别敏锐。说法有误。可从文中的“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表现出来。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在夜晚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于是科学家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所以飞机能在夜晚安全飞行。结合文中“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9.AB 20.C
【解析】19.注意题干“自问自答”,结合作者为蝴蝶担忧的心情和对读者的吸引分析。
20.由句子:“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而且树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不定,被雨冲刷得透湿,也不像是蝴蝶的家呀!我真为蝴蝶着急了。”可知,作者并不知道雨天时,蝴蝶的容身之处。
21.我爱语文书 22. 迫不及待 目不转睛 津津有味 23.(1)
【分析】2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啊!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知,短文中第3自然段是具体写语文书带给作者无限的知识以及作者的感谢。
22.本题主要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根据语境填恰当的成语。
(1)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2)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
(3)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23.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写法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分别从“我爱语文书”“我感谢语文书”“我全心爱着语文书”三个方面着手,表达了作者对语文书的热爱和赞美,因此文章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