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母乳是完美的营养来源,当之无愧的“超级食品”。这种观点并不常见。到目前为止,与血液、唾液,甚至尿液等其他体液相比,关于母乳的科学出版物少之又少。乳品业投入大量资金从奶牛那儿挤出更多牛奶,但却很少去了解这种白色液体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功用的。医疗资助机构认为它无关紧要,正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所的领头人布鲁斯·杰曼教授说的“丝毫无助于缓解中年白人的疾病”。营养学家认为它不过是脂肪和乳糖的简单混合液,很容易被成分差不多的奶粉替代。“人们认为这只是一袋化学物质,”杰曼说道,“它却偏偏不止如此。”母乳是哺乳动物的演化创新。每一种哺乳动物的母亲,无论是鸭嘴兽还是穿山甲,无论是人类还是河马,都通过“溶解”自身的一部分来制造一种白色的液体,然后通过乳头分泌。这种液体的成分是哺乳动物经过2亿年演化的结果。
哺乳动物的母亲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提供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这些成分包括名为低聚糖的复合糖。每种哺乳动物都会分泌乳汁,但出于某种原因,人类的母亲混合出了一种特殊的母乳——截至目前,科学家已经从人乳中识别出200多种低聚糖,简称HMO。这是人乳中继乳糖和脂肪后的第三大组成部分,它们理应是婴儿成长过程中丰富的能量来源之一。
但是,婴儿并不能消化它们。
杰曼第一次听说人乳低聚糖时,简直目瞪口呆。为什么母亲要耗上大量能量制造这些复杂的物质,而婴儿又没办法消化,也因而无助于其成长?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淘汰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线索在这里:这些低聚糖能够完好无损地通过胃和小肠,最后抵达大肠——那里生活着大多数细菌,低聚糖也许并不是给婴儿的食物,而是给微生物的食物?
布鲁斯·杰曼教授介绍,该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个美国的儿科医生保罗·吉尔吉发现,与用奶粉喂养的婴儿相比,一种名为双歧杆菌的微生物更常出现在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中。他认为,人乳中必定含有滋养这些细菌的物质,即后世科学家口中的双歧因子。同时,另一位化学家奥地利的理查德·库恩发现,人乳中含有牛乳所不具有的碳水化合物,并且会逐渐把这些神秘的化合物分解成更小的物质,其中就包括几种低聚糖。最终他们共同证实,神秘的双歧因子与母乳中的低聚糖一样,滋养了肠道微生物。
婴儿双歧杆菌接受滋养,也付出相应的回报。它消化HMO时,会释放短链脂肪酸喂养婴儿的肠道细胞。因此,当母亲用母乳滋养这种微生物时,后者也会反过来养育婴儿。通过直接接触肠道细胞,婴儿双歧杆菌还刺激它们制造黏附蛋白,密封肠道细胞间的间隙,另外也会制造调整免疫系统的抗炎分子。这些变化,只在婴儿双歧杆菌食用HMO生长时才会发生。它只有在接受母乳喂养时才能释放出全部的有益潜能。
哺乳期的母亲不仅通过母乳喂养婴儿,还为下一代建立起了一整个微生物世界。母乳到底是什么?布鲁斯·杰曼是对的:它远不只是一袋化学成分,它同时滋养着婴儿和婴儿双歧杆菌。这是一个初步的免疫系统,可以防止更邪恶的微生物入侵。母亲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从第一天开始就确保宝宝能交上正确的伙伴。母乳帮助宝宝为迎接未来的生活挑战做好准备。(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材料二:
长期以来,卫生部门和科学家、专业人士都在积极为母乳宣传,在他们看来,母乳能增强孩子免疫力,阻挡大多数疾病。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这一研究却表明,在同一个家庭中,那些母乳喂养的婴儿,并不比他们用奶粉喂养的兄弟姐妹更健康。
该研究数据来自1979年的全国青年纵向调查,研究者分析了8237个被调查者婴儿时期的数据,其中有1773对兄弟/姐妹是通过不同方式喂养的。研究者研究了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肥胖、多动症、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以及在词汇、阅读、数学、智力和学术能力上的得分指数。总的来看,母乳喂养的孩子确实在很多方面成就更好,包括BMI、肥胖、多动症、数学、词汇识别、阅读等。
然而,当样本集中到一个家庭后,母乳喂养的孩子的优势就没有这么明显了。以上的优势项目得分指数从10几乎降低到了0,这也意味着任何差异都可能是偶然发生的。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在同一个家庭母乳喂养的孩子之所以比其他兄弟姐妹表现更好,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母乳喂养的孩子患哮喘的风险更高。
研究的领导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辛西娅·科伦博士认为:“我不是说母乳喂养不好,确实,它对提高新生儿的营养和免疫力效果尤其不错。但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善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与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不如让我们多关注那些从长远来看真正有益的事情,比如对托儿所的补贴、更好的产假政策、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为低收入的母亲支付最低生活工资等。”(摘编自鹿斑比《新研究:母乳喂养的作用被夸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乳是完美的营养来源,是婴儿最合适的食品。这一观念起初并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关于母乳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
B.美国医生和奥地利化学家研究母乳始于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作为母乳第三大组成部分的HMO,婴儿无法消化。
C.母乳喂养可为婴儿提供生长所需全部营养,还可帮助其建立一个初步的免疫系统,为迎接未来的生活挑战做好准备。
D.科伦博士分析的8237个被调查者婴儿时期的数据结果,也能够证明母乳对提高新生儿的营养和免疫力有良好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比于其他动物的母乳,人类母乳中能够滋养肠道微生物的低聚糖较多,因而人类母乳可以说是最优质的。
B.在提升孩子的整体发展方面,母乳喂养的功效不仅不比奶粉好,而且还加大了孩子在以后患哮喘的风险。
C.如果婴儿双歧杆菌得到的是其他乳糖,那么也可能生存下来,但不会参与和婴儿细胞相关的任何互动。
D.科伦博士认为同一个家庭母乳和奶粉喂养的孩子有差异,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因此不必坚持母乳喂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人乳中必定含有滋养这些细菌的物质”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名为双歧杆菌的微生物被发现更常出现在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中。
B.给益生菌酸奶中常见的乳酸乳杆菌提供相同的HMO,它生长的却很缓慢。
C.婴儿双歧杆菌通常是在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微生物。
D.婴儿双歧杆菌在添加有人乳低聚糖的培养基里比其他菌种生长更为迅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分别指出布鲁斯·杰曼和辛西娅·科伦有关母乳喂养的观点,并分析其是针对何种现象提出的。(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
梁实秋
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
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犹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饘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瓶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天上同云,雨雪雰雰。……既沾既足,生我百般。”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连虫害都包治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聊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选自 《名家散文》)
6.综合全文,概括梁实秋笔下的雪的特点。
7.文章首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何用意?
8.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9.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枭雄和路易十四的歪诗,有人认为与前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认为?请联系全文说明理由。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D.马家军的骑兵团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
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愉悦的心情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死。
C.红3军团某连炊事班只有一个铜锅,炊事员接连冻饿而死,但铜锅一直随军而行。
D.湘江之战时,红军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牺牲。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翔的海燕
刘白羽
我乘船驶近“海四”采油平台,船泊在平台脚下,我向上仰望,这时吸引我注意的是高高平台顶上红色的吊车伸出长长铁臂,吊着十几吨沉重的东西,在海上高空旋转,而坐在司机舱里的竟是一个小姑娘,她在天风海啸之中舒展身手。当时,在我脑际立刻出现一个勇敢的、自由展翅飞掠的海燕的形象。
这天深夜,我站在采油平台上,扶着栏杆嘹望。这是一个海上月明之夜,皎洁的银光洒在万顷波涛之上,随着浪花起伏,有如亿万明珠在闪烁跳荡,只有平台高处的一炬火光把眼前的海面照得一片通红。在这宁静的时刻,我的胸襟非常开阔,我的驰思非常遥远,我在采油平台上认识了十六岁的女吊车司机胡小燕,她使我想起尘土飞扬的大路上,灯光闪烁的钻井边,狂风暴雨中,炎炎赤日下,在会战的千军万马之中,我看到多少这样年轻的人,成群结队,唱着笑着前进着!
他们似乎正以活生生的行动回答我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那样年轻就已经承担起巨人般的非凡工作?
采油队副队长丁淑梅说:在烟尘飞舞、钢铁轰鸣之中,如果人们只看到艰辛和危难,那是不对的。要知道,我们的人是怀着一颗火热欢乐的心而战的。“人说会战苦,我说最幸福。”这就是小青年们豪迈的声音。“海四”采油平台上处处热情洋溢,朝气蓬勃。开始开发海上油田时,人们出海是有顾虑的,可是一种作为海上第一代采油工而自豪的心情,什么海上“危险”啦,“孤单”啦,都冲垮了。她们真正树立了以平台为家的思想感情。
采油队副队长丁淑梅是一个高大个子,精力充沛、满身油垢、扎着两根小辫,圆圆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二十四岁女青年。她现在已经确确实实成为中国第一代海上采油工,成为驾驭大海的能手。丁淑梅,哪里工作困难就出现在哪里。海雾潮湿,钢铁容易霉锈,在一次除锈刷漆会战中,她看到采油井房顶喷漆艰苦,立刻就钻进又闷又热的井口房去。在干部带动下,一个青年工人悬空坐在托盘上喷漆,底下海水滔滔,头上烈日如火,她浑身上下汗水淋漓。她们严细认真地打下这个大会战。丁淑梅劳作一天之后,每天晚上都收听中央电台广播,连夜把重要的社论、新闻复写出来,一清早发给每个人。队上的人都说丁淑梅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咱们的贴心人”。
傍晚,我在高悬海空的栈道上散步,海霞如火,海风轻拂,这时栈道上路灯通明。“这是海上的长安街啊!”在这里我遇到名副其实的“铁姑娘”地质工敖利华,她那圆滚滚的身体就像个铁疙瘩。我指着长长伸出海空的“风火台”铁梯问她:“能上吗?”她含笑点点头说;“能,我们没事就爬,现在我一口气能爬到顶。”海天茫茫,爬到顶,真是腾云驾雾呀,而她们在大海之上就是这样腾云驾雾展翅飞翔的啊。
…………
当我迈上“海四”平台的桩架,就有一只手伸下来拉我,手厚实,我抬头一看是个四十岁上下的“老石油”,脸晒得黑黑,闪着朴实的微笑。攀上铁梯爬上平台,我才知道这是采油队老队长顾金元。他做事很多,说话很少,看着这批活蹦乱跳的女采油工,他总是笑嘻嘻地说:“这些小丫头!干起活来可泼辣呢!”那天下午我们偶然讲一句,“你们在海上自己组织些晚会嘛!”老队长一声没响就张罗开了。傍晚时间,我们从窗上看见红色吊车轻快地把一只救生艇降落海面,我看船尾上坐着的是丁淑梅。快艇突突响着朝附近一个采油平台驶去,陪我们来的人说:“小丁找队伍去了!”六月二日,这是海上难忘的一夜呀,宽敞的饭厅里灯光雪亮,除了当班值勤的,全队人一排一排坐在那里,一个海上晚会开始了。年轻的男女工人唱歌、跳舞、朗诵诗,非常精彩动人。这时茫茫大海啊,都为这嘹亮的歌声停止喧哗。晴朗的夜空啊,都为这轻捷的舞蹈而闪亮笑眼。我寻觅顾金元,我见他坐在边边的一只木凳上,他笑得两眼眯成一道缝,他一次又一次快乐地鼓掌,为这些年轻的战士而感到自豪。这一景象正说明:为什么她们这样年轻就已经承担起非凡的工作,在海上大显身手。因为她们是由一批久经风霜考验、久经战斗锻炼出来的老骨干带着飞啊,飞啊,而她们就在艰苦斗争的锻炼里高举起大庆精神火炬,他们很快就独立飞翔起来了。这使我想起高尔基《海燕>中最后一段话:
那是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面上,得意扬扬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们这些年轻战士,正是这样在狂风暴雨、怒海狂涛中欢乐飞翔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从仰望的视角勾勒高耸平台顶上吊车司机舱里的小姑娘形象,突出其天风海啸中舒展的英姿,一个“竟”字突出惊叹、赞赏之情。
B.文章第二段,作者由十六岁的女吊车司机胡小燕,联想到许许多多在恶劣环境里、在会战大军中的年轻人的奋发风采,充实了文章内容。
C.文章引用青年的心声一一“人说会战苦,我说最幸福。”——鲜明表现了海上第一代采油工的战斗热情、蓬勃朝气,以平台为家的坚守意志。
D.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老石油”顾金元的肖像、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意在突出老骨干对年轻人的引领作用,揭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主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段承上启下,“为什么他们那样年轻就已经承担起巨人般的非凡工作?”这一设问激发读者思考,后文解开谜底,予以呼应,升华了主旨。
B.文章既刻画了胡小燕、丁淑梅、敖利华、顾金元等石油工人的形象,又描写了采油队全队人的精神风貌,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突出文章主旨。
C.“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咱们的贴心人”这些队上的人的评价,直接表现了采油队副队长丁淑梅身先垂范、与大伙打成一片的可贵精神。
D“海霞如火”,“栈道上路灯通明”犹如“海上长安街”,这些比喻生动形象,饱含赞美之意。其用意在于抒发作者对海上油田壮观景象的热爱。
8、本文以“飞翔的海燕”为题,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认为,刘白羽的散文具有激流勇进的壮美风格,试简要分析这种激流勇进的壮美风格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解析:“能够证明母乳对提高新生儿的营养和免疫力有良好的效果”表述有误。从材料二第2段内容,能够证明的不是母乳能提高“新生儿”的营养和免疫力效果,而是婴儿时期的母乳喂养对孩子以后的影响。
2.C 解析:A项错在“人类母乳中能够滋养肠道微生物的低聚糖较多”,动物母乳中根本就没有能够滋养肠道微生物的低聚糖。B项的说法只有“当样本集中到一个家庭后”才成立,从材料二第2段来看,母乳喂养的孩子确实在很多方面成就更好。D项,科伦没有提出“不必坚持母乳喂养”的观点。科伦博士是在呼吁社会对妇女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并非否定母乳喂养的观点。
3.B 解析:B项,提供相同的HMO,乳酸乳杆菌生长得很缓慢,不能证明婴儿双歧杆菌生长快,所以也不能证明“人乳中必定含有滋养这些细菌的物质”。A项内容表明双歧杆菌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可以支持观点。C项内容表明相比于其他菌种,双歧杆菌从母乳中得到了更多滋养,可以支持观点。D项内容表明人乳低聚糖能滋养婴儿双歧杆菌,而人乳低聚糖是只有人乳才有的特殊成分,可以支持观点。
4.答案:①首先从生活中人们对母乳缺少了解这一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母乳研究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人乳低聚糖婴儿无法消化。②然后追溯20世纪初两个团队的研究,具体分析母乳中的人乳低聚糖的作用。③最后得出结论:人乳低聚糖通过滋养肠道中婴儿双歧杆菌,帮助婴儿建立初步免疫系统。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答案分为三点,每点1分,分析完整准确,再加1分。共4分。所谓完整准确,即分析第一点的时候,能够准确指出论点是什么;分析第三点的时候,能指出是什么结论。
5.答案:①布鲁斯·杰曼认为母乳是完美的营养来源,可为婴儿提供所需全部营养,还可帮助其建立一个初步的免疫系统。针对的是当时人们对母乳的功效缺少了解的情况。②辛西娅·科伦认为母乳的作用被夸大,孩子的发育不仅与母乳喂养有关,还与父母所受的教育、家庭收入、种族及民族有关。针对的是社会对妇女儿童社会保障和服务欠缺的现实情况。(每条3分)本题6分,答案是两点,每点3分,其中,指出观点2分,指出针对的现象1分。
现代文阅读II
6.①小薄、轻盈、有趣; ②洁白、易脏; ③广被大地,覆盖一切; ④益于农事,包治害虫,预兆丰年。
7.①引出写作对象“雪”,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高见; ②用“靠不住”大胆“批驳”李白对雪花的描述,指出雪花的小薄、轻盈的特点。
8.①修辞上:借代(朱门、蓬户分别借指贵族和平民)、排比(地面上的坑穴注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比喻(将大雪比作鹤鳖)、拟人(将雪拟人化,说它大公无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覆盖天地万物的景象,以及人们的心理感受。②句式上:整散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表达了作者看到大雪覆盖天地时的兴奋与喜悦。③用词典雅,如“雕栏玉砌”“瓮牖桑枢”等,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9.我认为不能删。①结构上,收束全文,用歪诗总结了雪的“白”“雅”“覆盖一切”的特点。②表现了人们对雪的普遍欣赏与喜爱。雪可谓雅俗共赏,不但文人雅士会以雪为题材,就连粗犷的枭雄都会写与雪有关的诗。③体现了梁实秋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幽默风趣的散文特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说法错误。红军并没有反包围,只是打了伏击;另外,马家军不是国民党的中央军。故选D。
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表述绝对,夸大了其作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B.“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理解错误,应该是表现了党和人民在新长征路上坚决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D.“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表述错误。“正面”应为“侧面”。故选C。
3.A.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还没有开始长征,所以无法体现长征精神。故选A。
4.①材料一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描述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
5.①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③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
现代文阅读II
6. D
【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D项理解不正确。该项中“揭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主题”这一分析不正确,联系下文“因为她们是由一批久经风霜考验、久经战斗锻炼出来的老骨干带着飞啊,飞啊,而她们就在艰苦斗争的锻炼里高举起大庆精神火炬,他们很快就独立飞翔起来了”,由此可知,详写顾金元其人,一是突出老骨干对年轻人的引领作用,二是突出大庆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弘扬。
7. C
【解析】C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理解不正确,文中引用队友对丁淑梅的评价,这是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从旁烘托;而非直接表现。
8.①以“飞翔的海燕”象征新一代石油工人,表现其奋发向上的雄姿、积极进取的精神。②以“飞翔的海燕”为题,含蓄地揭示本文的主题思想:大庆精神在海上油田新一代采油工人集体中得以传承与弘扬。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关键点“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揭示主题”“传承与弘扬”,每个关键点1分】
9.①确立高远的意旨,突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文章揭示老骨干传帮带和新一代青年的茁壮成长的时代新貌,表现新时代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②用想象、象征手法,写人绘景,揭示主旨。如摹写海上油田的壮观景象,多用比喻、夸张手法;刻画新一代青年石油工人形象,用“海燕”来象征,彰显其蓬勃朝气、刚健精神。③情感基调奋发向上,雄壮刚健。作者用饱含热情的议论直抒胸臆,抒写自己亲临现场参观访问而受到的震撼,表达昂扬的颂扬、礼赞之情。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关键点“立意高远”“想象、象征手法”“饱含热情的议论”;从其他角度回答,合理的,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