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21: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舆论生态是指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系统是舆论主体、本体,载体,环境等各要素在舆论的形成、传播及消解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系统。舆论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就是舆论生态。一个健康良好、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健康的舆论生态也应该是和谐有序、良性发展的。从整体上看,健康的舆论生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主体担责,本体有序,载体可控,环境清朗。
主体担责是指舆论主体要承担起在舆论生态中应尽的责任。网络空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和匿名性,这一特点成为一些网络舆论主体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掩护”,这也是网络舆论生态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华大学的胡钰教授指出,在网络传播中,匿名不应成为其滥用自由的保护,有序则应成为自我约束的共识。事实上,自由而负责的网络传播行为,符合所有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压实网络舆论主体的主体责任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体有序是指舆论的内容传播和意见表达都应在有序范围内进行。有序的舆论表达应该以说理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情绪宣泄为目的。网络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应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
载体可控要求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当前来看,最关键的就是避免技术失控,引导技术向善。例如,社交媒体技术带来信息和意见传播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情绪化传播和非理性表达程式;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技术在提高新闻信息生产,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闻真实性下降和信息茧房的问题;大数据技术推动信息传播理念变革的同时,也存在侵犯隐私的风险,这些问题都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环境清明是指网络空间天朗气清。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能造福社会;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有损人民利益,祸害社会。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外界环境失衡,在没有合理保护机制的情况下,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加速崩坏。从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系统运行状态来看,尽管“防火墙”等措施形成了保护舆论生态的“大气层”,但是还应探索更加有效的“过滤阀”机制,不仅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还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
(摘编自耿磊《浅析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
材料二: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第四届到第八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别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数字赋能共创未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等为主题阐释和解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世界人民共同福祉为目标,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
与网络霸权主义否定网络主权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尊重网络主权为基础。网络主权是国家在其管辖的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决策和管理并排除其他主体干涉的权力,是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以平等、自主与安全为基本价值理念。基于网络主权,各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是合作而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具有平等参与和决策的权力,可以据国情选择网络空间发展道路。网络主权平等原则意味着,在网络空间中任何国家不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各国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时不应受制于人,不应沦为其他国家实现政治或经济目的的附庸或工具。
与网络霸权主义谋求个别或少数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网络霸权主义的利益基础是单向维度的,由霸权国家单方强行确定。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基础是求同存异,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关注包括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内的利益诉求,兼顾科技强国与科技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旨在消弭数字鸿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数字时代红利,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与网络霸权主义依赖国际旧秩序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旨在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网络空间需要秩序。丛林规则支配下的网络空间会产生网络技术恶性竞争,网络黑客、网络恐怖主义等乱象,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各国在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理念,规则、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协调因跨地域形成的紧张关系,网络霸权主义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方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摆脱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
与网络霸权主义采用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奉行合作、普惠的理念。网络霸权主义为维持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优势甚至垄断地位,排斥他国技术创新和数据分享。推行网络霸权主义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确定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亲疏关系,采取对抗甚至联合抵制的方式破坏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破意识形态隔阂,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聚集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加强国家之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在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框架下促进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整合全球资源,推动创新。
(摘编自董彪《反对网络霸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舆论生态是指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
B.网络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应该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并允许人们自由发挥,以各种不同形式宣泄内心的情绪。
C.舆论生态要加装“防火墙”,还应探索“过滤阀”机制,不仅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还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
D.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造福人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舆论生态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网络舆论主体没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有害信息。
B.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这是载体可控的要求,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舆论监管。
C.与由霸权国家单方强行确定的单向维度的网络霸权主义的利益基础不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基础是求同存异。
D.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打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和抵制网络霸权。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俄乌冲突加剧,导致国际石油等能源价格飞涨。
B.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
C.构建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命运与共,福祉共享。
D.让互联网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怎么做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念二叔
巴金
近几年我常为自己的《全集》写后记,一年中写三四篇《代跋》,要解释旧作,我有时谈到成都的老家。今年夏天我虽然写得少些,但是我做过一个愉快的梦,在一间有纱窗的木板壁漆成绿色的书房里,我和三哥李尧林站在书桌前听二叔讲书。“必讼!”二叔忽然拍着书桌大声说,“说得好!”
我吃了一惊。在八九年大病之后我总是睡不安稳,也少做梦,就是进入梦境,也恍恍惚惚,脑子并不清楚。这一次却相反,我明明感觉到舒适的夏夜凉风。醒在床上,我还听见二叔的声音,他讲书时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必讼!”我很激动,一两个小时不能合眼,我在回忆那些难忘的事情。
说到二叔,我忘不了的一件事,就是他做过我和三哥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离家前两年给我们讲解过《左传》。每天晚上我们到他的书房,讲解告一个段落,我们便告辞回屋。他给我们讲书,因为他对《左传》有兴趣、有研究。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太寂寞,三个儿子都病死了。
他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三哥和我的身上。
我继续回忆,继续思念,好像用一把锄头慢慢地挖,仿佛用一支画笔慢慢地描,二叔在我眼前复活了,两眼闪光,兴奋地说:“说得好,必讼!”他又在讲解《左传》,又在称赞《聊斋》的“春秋笔法,他向我们介绍蒲松龄的好些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告倒冥王的《席方平》。席方平替父伸冤备受酷刑,他不怕痛苦坚持上告,一级一级地上控,却始终得不到公道。冥王问他还敢不敢再告状 他答说:“必讼!”酷刑之后再问,他还是:“必讼!”响当当的两个字真有斩钉截铁的力量。但是他吃尽了苦头,最后一次就回答冥王:“不讼了。”他真的不再告状吗?不,他讲了假话,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事实上他坚持到底,终于把贪脏枉法的冥王和官吏拉了下来。
我记起来了,二叔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席方平他讲真话受到严刑拷打,讲假话倒放掉了。然而他还是要讲真话。他就是有骨气!写文章要有骨气!”原来二叔也是教我讲实话的一位老师。
怎样写文章,我本来一窍不通,听惯了二叔的讲解分析,我感到一点兴趣,有时也照他的办法分析读过的文章,似乎有较深的理解,懂得一点把文字当做武器使用的奥妙。以后我需要倾吐感情、发泄爱憎的时候,我寂寞、痛苦、愤怒或悲伤的时候,我就拿起笔疯狂地写着,深夜我在自己房里听见大哥一个人坐进在大厅上的轿子、打碎窗玻璃的时候,我不能控制自己,便在练习簿上写下一些不成篇的长诗。后来我在法国沙多一吉里读到报道两个意大利工人遭受电刑的时候,我写出小说《灭亡》中一些重要的章节。我写着,自己说仿佛有一根鞭子在我的背上猛抽。我对准痛处用力打击,我的感情仿佛通过我的心、我的手全部灌注在笔下写在纸上,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
最初的年代里我到处跑,只要手中有一支笔我便到处写作。心里想些什么,我就写些什么。我并不苦思苦想,寻找打击要害的有力的字句,我让感情奔放,煽旺心中的火,推动我这支毫无装饰的笔飞越一张一张的稿纸。我没有学会一字诛心的笔法,我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从荆棘丛中走了出来。
接连几个不眠的长夜,我睁着眼睛在思索,在回忆。灰堆里还闪亮着火星。我不是怀念亡故的亲人,难道是在为自已结账,准备还清欠债?
那么是时候了。
又想到了二叔,关于他许多事情我都记不起来了。我们出川后还同他通过三四封信,他的手迹对我来说还是十分亲近,使我想起他那些勤奋治学的教诲。最近我把六十几年前这一页旧信赠给成都的“慧园”,说明我今天还不曾忘记我的这位老师。
我记不起我搁笔有几年了。写字困难,我便开动脑筋,怀旧的思想在活动,眼前出现一张一张亲切的脸。我的确在为自己结账。我忽然想再翻一下《左传》。多年不逛书店了,我请友人黄裳替我买来一部有注解的新版本,不厚不薄,一共四册,我拿着翻看,翻过一册又是一册。我忽然停住,低声念了起来:“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我不再往后翻看了,我仿佛又站在二叔的写字台前。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治学有骨气,做人也有骨气。人说真话,史官记实事,第一个死了,第二个站出来,杀了三个,还有第四、第五……两千五百三十九年前的崔杼懂得这个道理,他便没有让“太史尽死”。
崔杼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即使不放过一个史官,他也阻止不了“执简以往”的人。二叔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个,他的确是我的老师。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五日
(选自巴金《我的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在开篇说自己做过一个“愉快”的梦,一是因睡得安稳,梦境清晰,二是因梦见了听二叔讲书。
B. 作者写自己本来对写文章一窍不通、后经二叔讲解分析才感到一点兴趣的变化来表明写作并不靠天赋。
C. 作者用“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这一排比,强烈地表达了写《灭亡》等作品的目的。
D. “煽旺心中的火”这一比喻指作者激发内心炽热的情感,“亳无装饰的笔”指作者采用的质朴的表达方式。
7.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多次出现了“必讼”两个字,交代了作者开篇梦境中“必讼”的出处。
B. “响当当”“斩钉截铁”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怜悯和惋惜之情。
C. 席方平最后说“不讼了”,这样的讲“假话”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D. 呼应上文对二叔“两眼闪光”的描写,引出下文二叔对席方平的评价。
8. 结合文本简析二叔这一人物形象。(6分)
9. 分析文章末尾引用崔杼典故的作用。(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学者曾将金代中期诗坛的尖新潮流归纳为这样一种创作倾向:或精心安排夺目的字眼,或刻意追求新颖的方法,有意使用困难的形式,将技巧外露,以务必引人注目、博取美誉。
尖新潮流是金诗习宋风气的产物。苏词是尖新潮流的源头;学黄(庭坚)风气则直接孕育了尖新潮流,这一潮流以王庭筠为领军人物,囊括了王良臣、刘迎、刘仲尹、路铎等一大批诗人。尖新潮流既是金诗长期学习借鉴宋诗的结果,又是金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追求形式技巧的新奇的表现。客观而言,这一潮流有其价值。在这一潮流中,诗人们努力追求陌生化效果,催生了相当数量的佳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诗创作的总体水平,客观上促使金代诗坛比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了北宋诗歌。
但是,尖新潮流的短板还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尖新潮流走向极端,诗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这就使诗歌远离了艺术的最大源泉——生活,甚至堕落为一种缺乏充实内容的苍白的文字游戏。在过多关注诗歌的形式和技法的同时,崇尚尖新的诗人一般不太注意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其作品的主题通常都局限于各种细微、单薄并且充满人工痕迹的物品或场景——花鸟虫鱼、风花雪月、亭台楼阁、书法绘画,等等,很少把视线投向这些东西之外的广阔世界。这就使得其诗歌的境界通常比较狭窄。
对于新奇独特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风格的特别赞赏,还往往使得崇尚尖新的诗人排斥一些不合他们口味的诗歌风格和创作倾向。王庭筠就曾半开玩笑地表示“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对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浅显平易潮流的不屑与讥讽溢于言表,这显然是一种偏见。而像王庭筠这些诗人当时在文学界往往名声卓著、地位较高,因此,这种偏见无疑会严重影响诗歌趣尚的多元化,使诗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欧风偃《周昂对金代中期诗坛尖新潮流的反思与超越》)
材料二:
苏轼在创作时期势必没有“陌生化”概念,但他的诗词确已产生了“陌生化”的文学效应。苏轼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奇特多变的审美感与陌生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词中出现大量语义异化现象。语义异化是从基本意义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意向,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所熟知的词语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从而延长了对诗歌词语的关注时间,增强了情感的强度。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诗人惯于异化语义,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巧妙运用“老”和“肥”二字,既表现出了动态又兼具形态特征,让读者仿佛见证了梅子由青涩到肥润的生长过程。苏轼诗词中此类现象更是经常出现,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的“西”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苍”二字,都是通过异化语义,模糊了人们对于熟悉事物的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苏轼认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艺术法度的框架内巧妙地引入常言即采用“以俗为雅”的方法,为诗歌创作的奥秘。钱钟书在谈到“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时,直接将其与陌生化做了比较,近代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等认为,文词最易袭故蹈常,落套刻板,因此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苏轼常把日常语言作为诗歌的直接来源,并将其升华。例如诗句“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苏轼《和子由蚕市》)、“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诗》),诗人都运用以俗为雅的方法,剥离了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在语言中的惯用符号,重新呈现出语言的诗性本质。苏轼在诗歌中对俗语的巧妙运用,虽然表面看似粗俗,但在通读全诗,充分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诗意之后,则完全可以领会到独属于宋代诗人的写作风格与诗文雅趣。这种“以俗为雅”的方法新奇,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拉长了审美欣赏的时间,“陌生化”效果就此产生。
苏轼的诗歌中也经常会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来增加读者的感受难度,延长审美体验时间,从而让读者收获新的体验。德里达认为,如果能指一直是凸显的、可感的,那么意义就一直在我之外,无法归属于我。因此,能指在触动我之后必须使自身隐去,而让位于所指,由所指占据能指原来的位置。谐音双关正是实现语音向语义效果转换的一种手段。如苏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中的“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诗人以此处滩名“惶恐”双关心情,为全诗增添了许多机趣。宋人洪迈在《容斋三笔 乐府诗引喻》中记载了苏轼的《席上代人赠别三首》:“莲子擘开须见惹,楸枰着尽更无棋。破衫却有重缝处,一饭何曾忘却匙。”其中“薏”谐音“臆”,“棋”谐音“期”,“缝”谐音“逢”,“匙”谐音“时”,全诗巧妙自然,幽默生动。谐音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将能指与所指分离,使所指漂移,突出了转换过程中的语义效果。
(摘编自王宇婷《苏轼诗歌语言“陌生化”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尖新潮流具有很多弊病,在这一潮流中,诗人们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
B.崇尚尖新的金代诗人脱离生活创作,把创作作为一种文字游戏,这使得尖新潮流的短板愈发明显。
C.王庭筠等人崇尚宋诗,贬低唐诗,他们对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浅显平易潮流充满不屑与讥讽。
D.周邦彦在遣词造句上优于苏轼,其“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一句尽显遣词功夫,十分新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王庭筠为首的一大批金代诗人学习宋诗,并追求形式技巧的新奇,最终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创作倾向。
B.崇尚尖新的诗人在过多关注诗歌的形式和技法的同时,在创作上一般囿于花鸟虫鱼等题材,内容单调。
C.苏轼在创作中有意避免袭故蹈常、落套刻板,他追求奇特多变的审美感,这与陌生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D.“地名惶恐泣孤臣”一句中,滩名“惶恐”是所指,词人的惶恐之情为能指,此句实现了语音向语义效果的转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尖新潮流短板的一项是(3分)
A.金代诗人赵秉文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
B.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金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
D.金代诗人周昂的作品,或写边愁,或伤战乱,都直接来源于作者实际经历过的边塞生活。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一认为“苏词是尖新潮流的源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会唱歌的夜莺
[法] 儒勒·米什莱
①从前那个著名的克莱尔草地,就是今天的圣 日耳曼市场,大家都知道,每逢礼拜天,这里是巴黎的鸟市。
②在这么一个拍卖捕获动物的去处,许多飞禽不免总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被囚禁的味儿。这些鸟儿像奴隶似的被商人们陈列售卖,百般夸耀。这些长着翅膀的奴隶,尽管不懂我们的语言,却也流露出奴隶的哀愁:其中有些固然天性温驯,但是也有些神气抑郁寡欢,总是在渴望自由。还有一些鸟儿看上去仿佛在跟你招呼,示意过客停步,好把它们买去。它们只求能有个好主人。不知有多少回我们看到一只聪明的金翅鸟,或是一只娇态可掬的红颈鸟儿,凄楚地凝望着我们,那眼神里分明在说:“请买下我,好吗!”
③这一天,在这座市场上的鸟儿中,最漂亮的要数一只黄莺了,人们把这位珍贵的鸟中艺术家像一颗无双的宝石似的特别放在架子上其他所有鸟笼上方。它轻盈而妩媚地飞舞着,光艳动人。经过长期驯养之后,它好像已经习惯于幽禁生活了,毫无怨怼,处处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这显然是一个美丽尤物,轻歌曼舞,通体谐和,我看到它在跳跃,简直就像听见它在歌唱似的。
④在它的下方,一只寒碜可怜、极其狭小的笼子里,杂沓凌乱地挤着六只体型大小不同的鸟儿。有人让我审视其中一个我简直分辨不清的囚徒,这就是今天早上刚刚捉到的夜莺。卖鸟儿的玩弄诡计,把新来的俘虏放在一群愉快的、久已习惯于幽禁的小小奴隶中间。这些小鹪鹩本来就是生在笼子里的,出生还没有多久呢。我想,那商贩总是仔细盘算过,当夜莺看到周围这份天真的欢乐情趣时,兴许会忘记它自身无数的烦忧吧。
⑤它缩在笼子深处的阴影里,一只小食槽半掩住身子,羽毛贲张,双目紧闭。那群得宠的、喧腾的小家伙在又调皮又鲁莽地嬉闹,推推搡搡,碰撞着它,可是它总是一动不动,连眼睛也不睁开。显然,它不想看,也不想听,不肯吃食也不自我安慰。我感觉到这种自愿与世隔绝的状态正是它在极度痛苦中的一种“力求解脱”,它仿佛蓄意自戕。它在精神上迎接死亡,尽可能地闭目塞听,屏气静息地死去。
⑥你该注意到在这种状态中,它却毫无怨恨、辛酸或愤怒之情,一点也不像它的邻居——那位暴躁的燕雀——挣扎得那样猛烈,那样难过。甚至那些幼稚无知的小鸟儿,对它既不关心也不尊敬,往往冲压到它身上,也并不会使它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容色。它显然在说:“对于已经死去的,这又有什么呢?”尽管它双目紧闭,我仍然看得出它的心思。我感觉到一位艺术家的洋溢着温馨和光辉的灵魂,对于世俗的野蛮、命运的坎坷,既不恼恨,也不峻拒。
⑦怎么不能称它为艺术家呢?
⑧它具有人类所罕见的高雅风格,一切艺术家的品质,优点和缺点,在它身上都十分丰富。它不顾自身安全,老爱单独外出,到处遨游。它挺得意地百啭娇啼,它最爱定居在有回声的地方,以聆听并时时予以应答。
⑨对于弱小,它的心是温柔的:如果你把一些孤儿交付给它,它会负责关怀,时刻放在心上,它即使是雄性又已年迈,也会像妇女那样,哺育并仔细照料幼雏,无微不至。在它心中燃起的火一般的热情几乎总是使它保持消瘦。它很好奇,为了想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它自己反倒上了钩。
⑩一旦捉住,若是你不注意把它的翅膀扎起,或者不把笼子蒙好,外面护上厚棉垫,它准会惊悸得乱蹦乱跳而死。这种剧烈行动不过是表面现象,它的内心却特别柔和而驯良:正是如此才使它高尚其志,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那么,爱情和阳光大概都是它的起点吧,艺术本身以及爱美,虽然仅仅隐约可见,但却令人强烈地感到,都是滋润它心灵的第二甘泉,并予它以清新气息。一旦向无穷开放之后,其发展是无限的。
艺术家的真正伟大之处,乃是超越他的对象,乃是做出比自己所想做的更多的东西,那完全是另外的东西,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超过了可能,并看到更加遥远的彼岸。
伟大的悲哀,无尽的烦忧之源就在这里,为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不幸而哭泣的可笑的崇高也来自这里。别的禽鸟不禁为之震惊,有时会询问它心里揣想着什么,有何愁思。它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只是在岑寂中歌唱,以回答它们:任我悲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贩将黄莺笼子摆放在所有鸟笼上方,一方面是为了向周围人炫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这只漂亮的黄莺的重视和喜爱。
B.商贩将刚捕获的夜莺放在一群愉快的、已习惯于幽禁的鸟儿中间,是希望夜莺变得温驯,早点适应囚禁生活。
C.夜莺双目紧闭,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对周遭的喧嚣不理不睬,以蓄意自戕的手段来表达被囚禁的愤怒。
D.夜莺老爱单独外出,还因为好奇而上了钩,被囚禁在笼子里,作者以此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采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鸟市中被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的凄楚神态,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B.文章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囚于笼中的夜莺命运的同情。
C.文章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对囚禁的夜莺表达了崇敬、赞美之情,对人类控制自然界其它生物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D.作者借助夜莺形象,深情地诉说鸟儿天生就属于天空,它们不能没有阳光、飞行和爱情,不能没有自由的生活。
8.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含意。
9.有人说“儒勒·米什莱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对世界的爱”,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202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A项,扩大范围,“舆论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错误,原文是“一个健康良好,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B项,不合文意,“并允许人们自由发挥,以各种不同形式宣泄内心的情绪”错误,原文是“本体有序是指舆论的内容传播和意见表达都应在有序范围内进行。有序的舆论表达应该以说理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情绪宣泄为目的”。C项,分析不当,“不仅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还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错误,原文是“不仅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还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
2.B(不合文意,“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舆论监管”错误,原文是“载体可控要求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当前来看,最关键的就是避免技术失控,引导技术向善”)
3.C(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世界人民共同福祉为目标,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A项与材料二中心观点毫无关联,B项强调的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D项阐述的是互联网的作用,C项最能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观点)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总一分式结构。先总说,提出观点;然后分说,从主体担责、本体有序,载体可控,环境清朗等角度展开论述。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来论述如何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③论述语言简洁有力,论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5.①警惕和反对网络霸权主义。②尊重各国的网络主权。③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④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⑤奉行合作、普惠的理念。(每点1分,答对五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选B项,这里要表明二叔对“我”在写作道路上的深刻影响,而不是谈写作与天赋的关系。
7,选B项。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赞赏和撒佩之情。
8.(6分)
①正直的知识分子。从“忽然拍着书桌大声”说“说得好”等处可见。
②淑寞普良的长辈。从每天晚上讲书,可能把对自己儿子的希望“寄托在三哥和我身上”可见
③教人讲“真话”的老师。从二叔对席方平的评价和讲《左传》相关情节处可见。
【评分标准】每点2分,形象摄括1分,结合文本1分。写出3点得6分。其他答案如合理,可的情给分。
9.(6分)
①【主旨角度】一是借此表明甘当历史记忆的执着而忠实的守护者和不畏强权格尽职贵的知识分子的决心,二是槽此表达作者的追求也是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期许:一个知识分子要在岗位上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在做人、治学中坚守“有骨气”的精神品格。(写出任意一方面即可得分)
②【结构角度】总结升华全文,这一典故的生发是这篇怀人散文的重心和主旨.
③【读者体验角度】借此重申了讲真话的话愿,引发读者思考“假如面对残酷现实,如何自处与处世”的问愿。
【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3点得满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A项,“在这一潮流中,诗人们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错,原文是“随着尖新潮流走向极端,诗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C项,“王庭筠等人崇尚宋诗,贬低唐诗”错,原文是“排斥一些不合他们口味的诗歌风格和创作倾向”,并不是“贬低唐诗”。D项,“周邦彦在遣词造句上优于苏轼”错,原文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
2.D(“滩名‘惶恐’是所指,词人的惶恐之情为能指”错,根据原文“能指一直是凸显的、可感的”可知,滩名“惶恐”是能指,词人的惶恐之情为所指)
3.C(A项是对金代诗人赵秉文诗歌体裁的介绍。B项论述的是元好问的诗歌成就。C项是说金代诗人在创作中不重思想内容,以文采字句为重。D项是对金代诗人周昂作品内容的介绍。A、B、D三项都不能够体现尖新潮流短板,故选C项)
4.材料一首先对金代中期诗坛的尖新潮流的创作倾向进行了归纳,接着阐述了尖新潮流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最后指出尖新潮流的短板。(2分)材料二首先指出苏轼的诗词已产生了“陌生化”的文学效应,接着从语义异化、“以俗为雅”的创作方法、双关修辞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尖新潮流的创作倾向是精心安排夺目的字眼,或刻意追求新颖的方法,以此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这种创作倾向在苏词中早有体现。②苏词通过异化语义,或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精心安排一些夺目的字眼,这些字眼增加读者的感受难度,延长审美体验时间,从而让读者收获新的体验。③苏词采用“以俗为雅”的创作方法,剥离了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在语言中的惯用符号,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拉长了读者审美欣赏的时间。这种方法在苏词中多次运用,引人注目,为人称赞。(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喜爱”表述不正确,商贩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抬高黄莺的价值,以便多卖钱。
C.“表达被囚禁的愤怒”不正确,从文中看,失去自由的夜莺,已平静面对死亡。
D.“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不正确,原文意在批判世人利用夜莺的好奇心捕捉它的险恶用意。
故选B。
7.B.“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不正确,应该是用黄莺来反衬夜莺。
8.①在作者看来,被囚禁的夜莺,在经历了商贩一系列的驯服手段后,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法重归自然的处境,于是精神上选择平静面对死亡;②夜莺放弃像黄莺之类的鸟儿那样“奴隶”般的活着,选择静待死亡的方式,是它内在的艺术家的高贵、优雅品质的体现。
9.①对自然的爱:作者在幽禁的鸟儿、想要脱离束缚的燕雀和静对死亡的夜莺等鸟儿形象身上,寄予了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批判和让生命回归自然生存状态的愿景;②对人类的爱:作者将艺术家具有的高尚品质赋予夜莺,与商业行为中为一己私利,肆意扭曲物性的丑陋行径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类、人性应然状态的呼唤;③对世界的爱:鸟儿应该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放声歌唱,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不应有买卖和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