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21: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舆论生态是指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系统是舆论主体、本体,载体,环境等各要素在舆论的形成、传播及消解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系统。舆论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就是舆论生态。一个健康良好、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健康的舆论生态也应该是和谐有序、良性发展的。从整体上看,健康的舆论生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主体担责,本体有序,载体可控,环境清朗。
主体担责是指舆论主体要承担起在舆论生态中应尽的责任。网络空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和匿名性,这一特点成为一些网络舆论主体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掩护”,这也是网络舆论生态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华大学的胡钰教授指出,在网络传播中,匿名不应成为其滥用自由的保护,有序则应成为自我约束的共识。事实上,自由而负责的网络传播行为,符合所有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压实网络舆论主体的主体责任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体有序是指舆论的内容传播和意见表达都应在有序范围内进行。有序的舆论表达应该以说理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情绪宣泄为目的。网络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应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
载体可控要求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当前来看,最关键的就是避免技术失控,引导技术向善。例如,社交媒体技术带来信息和意见传播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情绪化传播和非理性表达程式;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技术在提高新闻信息生产,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闻真实性下降和信息茧房的问题;大数据技术推动信息传播理念变革的同时,也存在侵犯隐私的风险,这些问题都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环境清明是指网络空间天朗气清。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能造福社会;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有损人民利益,祸害社会。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外界环境失衡,在没有合理保护机制的情况下,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加速崩坏。从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系统运行状态来看,尽管“防火墙”等措施形成了保护舆论生态的“大气层”,但是还应探索更加有效的“过滤阀”机制,不仅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还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
(摘编自耿磊《浅析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
材料二: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第四届到第八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别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数字赋能共创未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等为主题阐释和解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世界人民共同福祉为目标,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
与网络霸权主义否定网络主权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尊重网络主权为基础。网络主权是国家在其管辖的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决策和管理并排除其他主体干涉的权力,是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以平等、自主与安全为基本价值理念。基于网络主权,各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是合作而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具有平等参与和决策的权力,可以据国情选择网络空间发展道路。网络主权平等原则意味着,在网络空间中任何国家不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各国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时不应受制于人,不应沦为其他国家实现政治或经济目的的附庸或工具。
与网络霸权主义谋求个别或少数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网络霸权主义的利益基础是单向维度的,由霸权国家单方强行确定。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基础是求同存异,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关注包括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内的利益诉求,兼顾科技强国与科技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旨在消弭数字鸿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数字时代红利,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与网络霸权主义依赖国际旧秩序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旨在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网络空间需要秩序。丛林规则支配下的网络空间会产生网络技术恶性竞争,网络黑客、网络恐怖主义等乱象,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各国在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理念,规则、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协调因跨地域形成的紧张关系,网络霸权主义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方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摆脱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
与网络霸权主义采用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不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奉行合作、普惠的理念。网络霸权主义为维持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优势甚至垄断地位,排斥他国技术创新和数据分享。推行网络霸权主义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确定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亲疏关系,采取对抗甚至联合抵制的方式破坏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破意识形态隔阂,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聚集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加强国家之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在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框架下促进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整合全球资源,推动创新。
(摘编自董彪《反对网络霸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舆论生态是指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
B.网络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应该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并允许人们自由发挥,以各种不同形式宣泄内心的情绪。
C.舆论生态要加装“防火墙”,还应探索“过滤阀”机制,不仅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还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
D.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造福人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舆论生态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网络舆论主体没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有害信息。
B.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这是载体可控的要求,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舆论监管。
C.与由霸权国家单方强行确定的单向维度的网络霸权主义的利益基础不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基础是求同存异。
D.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打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和抵制网络霸权。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俄乌冲突加剧,导致国际石油等能源价格飞涨。
B.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
C.构建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命运与共,福祉共享。
D.让互联网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怎么做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风辗转
王继颖
①春风在群山间蜿蜒。
②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依山而建的房屋在公路一侧,公路另一侧是一片田园。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小路走进田园。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光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飞。
③这片山间田园,地势高低起伏。走上一个高坡,看见一小块矮灌木枝圈起的长方形园子。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
④“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老妇人看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腰身,像迎接远客般热情招呼。
⑤“我们离这儿不远,不去谁家,随便转转。”我嘴上应答着,紧挨园子停下脚步。
⑥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他微笑的脸上波纹起伏,颜色也是黑里透红。
⑦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白菜运回家,把坑填好,园子里施上肥,就要种春菜了。
⑧“阿姨,您和大叔接着忙,我们再走走。”我们继续移步前行,老两口挥手目送。
⑨我们返回时老夫妻还在忙碌,剥好的白菜整齐地码在一起。
⑩“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
“阿姨,我兜里没带钱。您有手机微信吗?我转账给您。”
“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阿姨说着话走到园子边。
择得干干净净的白菜递出来,我一手接住一棵,沉甸甸的白菜冰凉冰凉的。微寒的春风轻拂,把一股暖意送进我心里。此时,大叔也走到园子边,一手一棵干净的白菜,执意递到我爱人手里。
四棵白菜放进后备厢,我翻遍车里的储物箱和手提包才翻出三张纸币,一张50的,一张10元的,一张1元的。我再次返回园子边,给他们三张纸币,阿姨和大叔再三推辞。我执意把钱放到灌木枝里面,又快步走向公路边。
依山而建的几处旧房屋,低矮,灰暗,然而若干年前砌起的每一石每一瓦,仍可见证山村百姓吃苦耐劳炼就的心灵手巧。我站在两扇紧闭的旧门外,凝视门楼上悬挂的旧灯笼。灯笼已褪尽鲜红,染透岁月叠加的沧桑。送我们白菜的老人,就住在这样的门里吗?春风带着寒气,吹皱我的心。
一个中年汉子推着独轮车从斜斜的坡路上下来,车上荆条捆得整整齐齐。我问他:“这房子还有人住吗?”“谁还住这房子?我们早都搬到新房子里啦!”汉子的语调掩饰不住自豪。
车行至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映入眼帘,后备厢的白菜散发的山野气息萦绕车中,我的心中豁然舒展,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返程时,我不由地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也都年逾古稀,血压高,长年吃药。这样的午后,他们或许在午休,或许也睡不着,一个在电脑上下棋,一个玩手机上的成语游戏。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园子里那两位老人,儿孙们也该是孝顺的吧!
一路辗转,黄昏时返回平原的城里。街边一位清洁工大爷仍在坚守岗位,我们靠路边停车,从后备厢里取出四棵白菜,把山野老人的善意送给小城的老人。
夜坐书房,我默念“辗转”一词,除了解释为“翻来覆去”,还有一个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由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
(选自《保定日报》,有删改)
6、如何理解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
7、第 段中春风“带着寒气”,第 段中却是“温煦的”,前后并不矛盾,请写出理由。(4分)
8、第 段作者为什么写“自己的父母”?(3分)
9、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夫妻”的性格特点。(4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学者曾将金代中期诗坛的尖新潮流归纳为这样一种创作倾向:或精心安排夺目的字眼,或刻意追求新颖的方法,有意使用困难的形式,将技巧外露,以务必引人注目、博取美誉。
尖新潮流是金诗习宋风气的产物。苏词是尖新潮流的源头;学黄(庭坚)风气则直接孕育了尖新潮流,这一潮流以王庭筠为领军人物,囊括了王良臣、刘迎、刘仲尹、路铎等一大批诗人。尖新潮流既是金诗长期学习借鉴宋诗的结果,又是金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追求形式技巧的新奇的表现。客观而言,这一潮流有其价值。在这一潮流中,诗人们努力追求陌生化效果,催生了相当数量的佳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诗创作的总体水平,客观上促使金代诗坛比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了北宋诗歌。
但是,尖新潮流的短板还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尖新潮流走向极端,诗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这就使诗歌远离了艺术的最大源泉——生活,甚至堕落为一种缺乏充实内容的苍白的文字游戏。在过多关注诗歌的形式和技法的同时,崇尚尖新的诗人一般不太注意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其作品的主题通常都局限于各种细微、单薄并且充满人工痕迹的物品或场景——花鸟虫鱼、风花雪月、亭台楼阁、书法绘画,等等,很少把视线投向这些东西之外的广阔世界。这就使得其诗歌的境界通常比较狭窄。
对于新奇独特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风格的特别赞赏,还往往使得崇尚尖新的诗人排斥一些不合他们口味的诗歌风格和创作倾向。王庭筠就曾半开玩笑地表示“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对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浅显平易潮流的不屑与讥讽溢于言表,这显然是一种偏见。而像王庭筠这些诗人当时在文学界往往名声卓著、地位较高,因此,这种偏见无疑会严重影响诗歌趣尚的多元化,使诗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欧风偃《周昂对金代中期诗坛尖新潮流的反思与超越》)
材料二:
苏轼在创作时期势必没有“陌生化”概念,但他的诗词确已产生了“陌生化”的文学效应。苏轼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奇特多变的审美感与陌生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词中出现大量语义异化现象。语义异化是从基本意义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意向,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所熟知的词语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从而延长了对诗歌词语的关注时间,增强了情感的强度。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诗人惯于异化语义,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巧妙运用“老”和“肥”二字,既表现出了动态又兼具形态特征,让读者仿佛见证了梅子由青涩到肥润的生长过程。苏轼诗词中此类现象更是经常出现,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的“西”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苍”二字,都是通过异化语义,模糊了人们对于熟悉事物的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苏轼认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艺术法度的框架内巧妙地引入常言即采用“以俗为雅”的方法,为诗歌创作的奥秘。钱钟书在谈到“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时,直接将其与陌生化做了比较,近代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等认为,文词最易袭故蹈常,落套刻板,因此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苏轼常把日常语言作为诗歌的直接来源,并将其升华。例如诗句“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苏轼《和子由蚕市》)、“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诗》),诗人都运用以俗为雅的方法,剥离了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在语言中的惯用符号,重新呈现出语言的诗性本质。苏轼在诗歌中对俗语的巧妙运用,虽然表面看似粗俗,但在通读全诗,充分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诗意之后,则完全可以领会到独属于宋代诗人的写作风格与诗文雅趣。这种“以俗为雅”的方法新奇,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拉长了审美欣赏的时间,“陌生化”效果就此产生。
苏轼的诗歌中也经常会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来增加读者的感受难度,延长审美体验时间,从而让读者收获新的体验。德里达认为,如果能指一直是凸显的、可感的,那么意义就一直在我之外,无法归属于我。因此,能指在触动我之后必须使自身隐去,而让位于所指,由所指占据能指原来的位置。谐音双关正是实现语音向语义效果转换的一种手段。如苏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中的“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诗人以此处滩名“惶恐”双关心情,为全诗增添了许多机趣。宋人洪迈在《容斋三笔 乐府诗引喻》中记载了苏轼的《席上代人赠别三首》:“莲子擘开须见惹,楸枰着尽更无棋。破衫却有重缝处,一饭何曾忘却匙。”其中“薏”谐音“臆”,“棋”谐音“期”,“缝”谐音“逢”,“匙”谐音“时”,全诗巧妙自然,幽默生动。谐音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将能指与所指分离,使所指漂移,突出了转换过程中的语义效果。
(摘编自王宇婷《苏轼诗歌语言“陌生化”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尖新潮流具有很多弊病,在这一潮流中,诗人们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
B.崇尚尖新的金代诗人脱离生活创作,把创作作为一种文字游戏,这使得尖新潮流的短板愈发明显。
C.王庭筠等人崇尚宋诗,贬低唐诗,他们对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浅显平易潮流充满不屑与讥讽。
D.周邦彦在遣词造句上优于苏轼,其“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一句尽显遣词功夫,十分新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王庭筠为首的一大批金代诗人学习宋诗,并追求形式技巧的新奇,最终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创作倾向。
B.崇尚尖新的诗人在过多关注诗歌的形式和技法的同时,在创作上一般囿于花鸟虫鱼等题材,内容单调。
C.苏轼在创作中有意避免袭故蹈常、落套刻板,他追求奇特多变的审美感,这与陌生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D.“地名惶恐泣孤臣”一句中,滩名“惶恐”是所指,词人的惶恐之情为能指,此句实现了语音向语义效果的转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尖新潮流短板的一项是( )(3分)
A.金代诗人赵秉文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
B.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金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
D.金代诗人周昂的作品,或写边愁,或伤战乱,都直接来源于作者实际经历过的边塞生活。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一认为“苏词是尖新潮流的源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勇于给自己开药方
向河
①医不自治,意指医生不给自己和家人治病。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父亲治病,迟迟不见效,一日有事外出,托徒弟依方抓药,徒弟发现其中一味药用量偏小,以为老师疏忽,不假思索加到应有剂量,结果淳父服药后效果出奇地好。原来这味药有剧毒,而病人是自己父亲,淳于意考虑再三,不敢给足剂量。病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诊断时容易掺杂额外顾虑,由此可见,给自己人开药方需要勇气,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是如此。
②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倘若难为情、爱面子,陷入医不自治的桎梏,不愿对自己下猛药,就难以达到“体检”“治病”的目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给自己治病打不得半点折扣,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药量”下足,方能祛除病毒,强身健体。
③改正错误,需要勇气,需要行动。毛主席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要勇于改正。”多些知错必改的勇气,拿出知错必改的行动,才能真正与错误决裂。
④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早改早止损。错误刚萌芽时,往往造成的危害不大,改正起来也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交太多的“学费”。反之,改正得越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缝隙就会沦为大塌方。党员干部“有错误就赶快改”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要求,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小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大错误更应及时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掩饰错误,推诿过失,终究会让“小病”拖大,“大病”拖至不可救药。
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公利,才能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这也正是我们党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实现自身跨越,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所在。
⑥“往之不谏,来者可追。”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更需以身作则,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主动查找和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工作中的不足,有缺点就克服,有问题就解决,有错误就纠正,一时一刻也不能懈怠,一丝一毫也不能放过。只有勇于给自己“开药方”,敢于自我革命,不断“排毒杀菌”,“补钙壮骨”,才能挑起时代重担,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
选自《内蒙古日报》,有删改)
6、“勇于给自己开药方”在文中指什么?(2分)
7、作者讲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父亲治病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2分)
8、作者是怎样论述要“勇于给自己开药方”的?(3分)
9、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自己在哪一方面有不足,试着给自己开一剂“药方”。(3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A项,扩大范围,“舆论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错误,原文是“一个健康良好,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必然具有生物的多样性”。B项,不合文意,“并允许人们自由发挥,以各种不同形式宣泄内心的情绪”错误,原文是“本体有序是指舆论的内容传播和意见表达都应在有序范围内进行。有序的舆论表达应该以说理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情绪宣泄为目的”。C项,分析不当,“不仅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还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错误,原文是“不仅要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渗透,还要从内部净化舆论生态环境”)
2.B(不合文意,“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舆论监管”错误,原文是“载体可控要求舆论传播的平台渠道应在舆论生态治理者可控的状态下运行。当前来看,最关键的就是避免技术失控,引导技术向善”)
3.C(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世界人民共同福祉为目标,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A项与材料二中心观点毫无关联,B项强调的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D项阐述的是互联网的作用,C项最能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观点)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总一分式结构。先总说,提出观点;然后分说,从主体担责、本体有序,载体可控,环境清朗等角度展开论述。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来论述如何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③论述语言简洁有力,论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5.①警惕和反对网络霸权主义。②尊重各国的网络主权。③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④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立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⑤奉行合作、普惠的理念。(每点1分,答对五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裹挟”“弥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风带着泥土的气息吹拂田园的初春景象,表达了我们在春日探访田园的欣喜之情。
7、春风“带着寒气”既指春风让人感觉寒冷,也指作者为老夫妻的住房条件感到担忧;中年汉子的回答,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解决了“我”心中的担忧,使“我”的内心感到温暖,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8、插叙,作者看到园子里的两位老人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的生活,使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强调“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更好地突出老人的善良,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让善意长驻心田”的文章主旨。
9、勤劳、热情、善良、大方、为儿女着想。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A项,“在这一潮流中,诗人们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错,原文是“随着尖新潮流走向极端,诗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C项,“王庭筠等人崇尚宋诗,贬低唐诗”错,原文是“排斥一些不合他们口味的诗歌风格和创作倾向”,并不是“贬低唐诗”。D项,“周邦彦在遣词造句上优于苏轼”错,原文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
2.D(“滩名‘惶恐’是所指,词人的惶恐之情为能指”错,根据原文“能指一直是凸显的、可感的”可知,滩名“惶恐”是能指,词人的惶恐之情为所指)
3.C(A项是对金代诗人赵秉文诗歌体裁的介绍。B项论述的是元好问的诗歌成就。C项是说金代诗人在创作中不重思想内容,以文采字句为重。D项是对金代诗人周昂作品内容的介绍。A、B、D三项都不能够体现尖新潮流短板,故选C项)
4.材料一首先对金代中期诗坛的尖新潮流的创作倾向进行了归纳,接着阐述了尖新潮流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最后指出尖新潮流的短板。(2分)材料二首先指出苏轼的诗词已产生了“陌生化”的文学效应,接着从语义异化、“以俗为雅”的创作方法、双关修辞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尖新潮流的创作倾向是精心安排夺目的字眼,或刻意追求新颖的方法,以此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这种创作倾向在苏词中早有体现。②苏词通过异化语义,或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精心安排一些夺目的字眼,这些字眼增加读者的感受难度,延长审美体验时间,从而让读者收获新的体验。③苏词采用“以俗为雅”的创作方法,剥离了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在语言中的惯用符号,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拉长了读者审美欣赏的时间。这种方法在苏词中多次运用,引人注目,为人称赞。(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勇于自我革命。
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8、文章首先用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父亲治病的故事引出“勇于给自己开药方”,然后从“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极大的决心和魄力”“改正错误,需要勇气,需要行动”“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早改早止损”三方面进行了论证,接着第⑤段论述了为什么要“勇于给自己开药方”,最后一段论述了广大党员干部“勇于给自己开药方”的好处。
9、示例:我在学习中最大的烦恼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要在学习中要有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学习有主动性,无需家长或老师督促;作息有规律,早起早睡,不打疲劳战;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采用五段学习法: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