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 元素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的含义。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了解常见的元素含量分布。 3.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且会用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4.逐步积累化学用语,走进真正的化学世界。
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含义,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难点:元素的含义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物质的构成?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原子的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以C-12为例 学生回答: 分子、原子和离子。 2.分子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以碳-12原子的质量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其相比。 复习旧知识,为下文的元素做铺垫
【导入】成千上万的英语单词都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 一.元素的含义 二氧化碳和水分别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这些微观粒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 元素的概念: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根据元素的定义训练其他的元素的称法。 观察思考 类比认识物质的组成。 引导学生说出元素的概念 强化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1)提问:根据定义,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2)思考: 原子的种类质子数中子数碳1266碳1367碳1468
图一 图二 图一、图二中的原子分别都属于同种元素吗? 【结论】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同。 3.有人说,凡是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属于同种元素。这说说法是否正确? 不正确。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其质子数=1×2+8=10,但是与质子数为10的氖原子不属于同一元素。 思考,辨析,明确元素的概念。 对概念进行深度理解。
元素组成物质 以铁和氧气微粒,分别分析两种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练习】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描述以下几种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吗? 二氧化碳 水 氯化钠 注意:元素是宏观的,原子是微观的。宏观的概念只谈种类、不谈个数。微观的概念既谈种类、又谈个数。 【归纳】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改变?元素的种类是否改变? 【应用】根据石蜡在氧气中燃烧,你能推测出石蜡中含有哪些元素吗? 举例(写出文字表达式 对应的写出化学式) 硫+氧气→二氧化硫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思考并回答: 化学变化前后 分子发生变化 原子不变,元素也不变 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通过例子,理解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通过学过的知识明白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和元素不变。
元素的分布 【拓展视野】善存标签上“钙”、“磷”、“钾”等指的是什么? 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中的分布 讲述:世界是物质的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自然界是如何分布的? 【阅读课本】 (课件展示分布图) 地壳分布图 按质量计,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 生物分布表 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3位的元素:氧、碳、氢。 【总结练习】 1、地壳中含量居前4位的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7、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生活切入,易于接受。 通过问答的形式记住地壳和生物中元素的含量
六、总结与反思 “元素”是初中化学的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所以相关环节设置较多,元素的含量分布只作了解,元素的分类放在下一课时。 本节课部分同学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仍存在问题,后期的过关和作业中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