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2.关于动物的住处,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牛棚 狗窝 B.鱼塘 鼠洞
C.马厩 鸟窝 D.狗洞 羊巢
3.美术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完成一幅“诗配画”作品的作业,最适合拿来描绘“秋季傍晚的美丽落日江景”的诗句是( )
A.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江吟(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B.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
C.骚人阁笔费评章(阁:楼阁) D.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可爱)
5.依次填入句子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爬山虎的茎叶密集,( )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 )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A.即使……也…… B.如果……就…… C.不仅……还……
6.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
A.因为蟋蟀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和完成修建住宅的一系列工程相比,具有极大的反差,简直像一个奇迹。
B.因为蟋蟀用柔弱的工具挖掘出的洞穴很简朴,作者把它称作“伟大的工程”,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对蟋蟀表示了赞赏。
C.因为蟋蟀修建住宅的工程十分浩大,需要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整修。
D.因为蟋蟀选择住宅时十分慎重。
7.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逊(xùn) 重叠(dié) 临(lín)时 住宅(zái)
B.认输(shū) 优良(liáng) 住址(zhǐ) 枯萎(wěi)
C.均(jǖn)匀 牢固(gù) 洞穴(xuè) 布置(zhì)
D.叶柄(bǐn) 嫩茎(jīng) 专(zhuān)家 倾(qīng)斜
二、填空题
8.看拼音,写词语。
住zhái ( ) lín ( )时 xuǎn ( )择 洞xué( )
优liáng ( ) wò( )室 客tīng ( ) 比jiào ( )
9.看拼音,写字词。
(1)蟋蟀不像其他昆虫一样lín shí( )xuǎn zé( )一个dòng xué( ),而是自己zhuān( )门打造一所整洁的zhù zhái ( )。
(2)mén wèi( )大爷用刷子把wò shì( )天花板上yí cùn( )长的裂缝补好了。
10.比一比,再组词。
慎( ) 址( ) 较( ) 良( )
镇( ) 扯( ) 校( ) 粮( )
11.读下面两组句子,注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用词准确)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作用:“逐渐”写出了______。
(3)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4)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作用:“最多”写出了蟋蟀的住宅______。
12.查字典。
(1)“缘”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首字母( ),再查音节( )。“缘”字的解释有:①缘故;②因为;③缘分;④沿着、顺着。“缘由”一词中的“缘”解释为( )(填序号)。
(2)“降”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 )部,再查( )画。这个字在“梅雪争春未肯降”中读( ),而在“降落伞”中读作( )。
13.下面一共是3个句子,咱们思考各个句子都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1)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品析: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丝又细又长的特点。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品析:诗人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晚的美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之情。
(3)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品析: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蟋蟀吃苦耐劳和辛勤劳动的特点,表达了它不肯( )的精神。
14.课文填空,我最行。
(1)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如珍珠一样晶莹,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如同一把精巧的弯弓”,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暮江吟”中的“吟”是指 ________。题目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诗人从傍晚到夜间一直在江边赏景,表达了他________。
(3)《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 ____、____。诗中将____比作____,还将____比作_____。
(4)“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中“可怜”是_____的意思,“九月初三夜”“可怜”的原因是“_________”(填诗句)。
三、现代文阅读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此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 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5.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这 两个表示时间的词中知道。同时,“______”这个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一点变成灰色的,需要较长的时间。
16.我知道爬山虎是这样往上爬的:触墙——_____墙——______墙
17.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这句是作者在猜测爬山虎 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 )
(2)爬山虎的攀爬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然后再继续攀爬。( )
(3)“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中“逐渐变成灰色”形容爬山虎的叶子触着墙后慢慢变成了灰色。 ( )
读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爱书如命的人
①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②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了他“押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零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新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③鲁迅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帐”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平常:近义词( ) 反义词( )
清贫:近义词( ) 反义词( )
破散:近义词( ) 反义词( )
爱好:近义词( ) 反义词( )
19.据意写词(词语在文章中找)。
(1)形容(读过的书)很多。 ( )
(2)经过了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 ( )
(3)得到的收益很大。 ( )
(4)经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新的。 ( )
(5)形容非常有条理。 ( )
20.照要求填空。
(1)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短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书使鲁迅“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
(4)鲁迅的书“历久常新”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爱书吗?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想和鲁迅先生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22.自主写作
《蟋蟀的住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童话般的语言,生动、详实地描写了蟋蟀建造房子的过程。请你也运用这样的语言与修辞方法介绍某种动物劳动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诗句名句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诗人抓住庐山的姿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又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动物巢穴名称的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上网或阅读相关书籍、报刊完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要注意整理与分类。
D.有误。“羊巢”应该是“羊圈”。
3.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
A.“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出自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描写的是梅花和雪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写游山所见。
C.“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唐王维《鹿柴》,意思是: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是: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描写的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暮江吟》唐代白居易所写,意思是: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正确。
B.宋苏轼《题西林壁》,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正确。
C.出自宋代卢钺的《雪梅》,“骚人阁笔费评章”意思是: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阁”:同“搁”放下。错误
D.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可怜:可爱。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C。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与“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仅……还……”相连。
6.A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一方面是因为住宅本身就是个“伟大的工程”:住宅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住宅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另一方面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这与它要完成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整修等工作相比,反差巨大,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工程”。
AC正确。
7.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识记。
A.住宅(zái)——zhái。
B.正确。
C.均(jǖn)匀——jūn;洞穴(xuè)——xué。
D.叶柄(bǐn)——bǐng。
8. 宅 临 选 穴 良 卧 厅 较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首先要结合词组,选择正确的拼音,然后写出汉字,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
其中“宅、临、择、洞、卧室”笔画较多,注意部首和笔画。
9. 临时 选择 洞穴 专 住宅 门卫 卧室 一寸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择、宅、卧”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 慎重 地址 比较 良心 镇定 拉扯 学校 粮食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慎和镇:部首不同,音不同,义不同。慎:注意;小心。可组词:慎重、谨慎等。镇:压;抑制;安定;用武力维持安定。可组词:镇定、镇守等。
址和扯:部首不同,音不同,义不同。址:建筑物的位置;地基。可组词:地址、住址等。扯:拉;撕;撕下;漫无边际地闲谈。可组词:拉扯、闲扯等。
较和校:部首不同,音不同,义不同。较:比较(高低大小等);用于比较性状、程度。可组词:比较、计较等。校:多音字,[ xiào ]1、学校。2、军衔名。校官。在将之下,尉之上。可组词:学校。[ jiào ]1、查对;订正。2、对抗;较量。可组词:校对。
良和粮:部首不同,音同,义不同。良:好;善良的人。可组词:良心、善良等。粮:粮食;作为农业税的粮食。可组词:粮食、粮饷等。
11. 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 蟋蟀的住宅最深也就九寸,不能再深了。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可以通过对比句子来体会词语的作用,进而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一句的意思是:我看到细丝和小圆片时,它们已经变成灰色了。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的意思是:我看到细丝和小圆片时,它们还没有完全变成灰色,是正在变成灰色(这里表述的是一个过程状态,着重表达变色的过程。)
“逐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变色的过程。
(3)句中的“九寸深”是说蟋蟀住宅的深度精确到九寸,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
(4)句中的“最多”表示蟋蟀的住宅可能是九寸,也可能不到九寸。
12. Y yuán ① 阝 6##六 xiáng jiàng
【详解】本题考查了字的笔画和查字典。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这个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音节必须带有声调,用部首查字法要先知道这个字的部首,然后知道除部首外还有多少画,选择字义,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来思考。
(1)“缘”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首字母Y,再查音节yuán,“缘由”意思是:事情发生的起因。“缘”的意思是缘故。
(2)“降”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阝部,再查6画。降:[jiàng]从高处往下走。与陟相对。降落;落下。[xiáng]投降。指投降者。
“梅雪争春未肯降”中“降”的读音为xiáng,意思是服输。“降落伞”中读作jiàng。
13. 比喻 细丝 蜗牛的触角 比喻 露珠 珍珠 新月 弯弓 宁静夜晚的喜爱 拟人 蟋蟀 放弃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
(1)我们根据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像”是比喻词,将“茎上的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
(2)我们根据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可知,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九月夜晚的露珠比喻成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
(3)我们根据句子:“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可知,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蟋蟀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
14.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代诗歌的体裁 傍晚 江边 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露珠 珍珠 月亮 弯弓 可爱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句的识记、文学常识。
(1)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2)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由“暮”可知,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傍晚,由“江”可知,地点是江边。诗人从傍晚到夜间一直在江边赏景,表达了他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3)全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残阳、江水、露珠、月亮。诗中将“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
(4)可怜:可爱。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知,“九月初三夜”“可怜”的原因是“露似真珠月似弓”。
15. 不几天 后来 逐渐 16. 巴住 紧贴 17. × √ ×
【解析】1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从“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中“不几天”“后来”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中知道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联系上下文,“逐渐”一词说明爬山虎的颜色是一点点在变化。
1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拉。”可知,爬山虎是先触墙,后巴住墙,最后紧贴在墙上。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联系上下文,“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 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题目叙述正确。
(2)根据“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可知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题目叙述错误。
(3)“逐渐变成灰色”形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慢慢变成了灰色。 题目叙述错误。
18. 平凡 稀罕 贫穷 富有 破裂 凝聚 喜好 讨厌 19. 浩如烟海 经久不忘 得益匪浅 历久常新 井井有条 20. 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鲁迅爱书就像爱自己的命一样。 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21.我爱书。鲁迅先生,您不仅喜爱读书,还十分爱护书,怪不得您的知识如此丰富,我要向你学习,多读课外书,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解析】18.本题考查近义词反义词。
学生根据积累作答即可。
平常:普通,不特别。近义词“平凡、普通”等,反义词“稀罕、稀有”等。
清贫:生活贫困寒苦。近义词“贫穷、贫困”等,反义词“富有、富足”等。
破散:破败散失;挥霍浪费。近义词“破裂、零散”等,反义词“凝聚、完整”等。
爱好:指人的兴趣。近义词“喜好、喜爱”等,反义词“讨厌、厌恶”等。
1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根据词语含义从文中找出符合的词语即可。
(1)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2)经久不忘,意思是印象非常深刻,过了很长时间也无法忘记。
(3)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
(4)历久常新,经过很长时间仍然很新。
(5)井井有条,形容有条理,丝毫不乱。
20.(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中心句是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或者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这句话最能概括文章的主旨。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迅爱书就像爱自己的命一样。
(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相照应”就是互相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的意思。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根据这一定义,文中“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是相互照应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前后文的联系作答即可,从“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可知答案。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可知答案。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向读者展示了鲁迅先生爱读书的个侧面。开篇点题,说先生人送外号“爱书如命”,主体部分写先生“爱书”的具体表现,年幼时期用“压岁钱”买书,抄书,修书。最后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先生藏书的丰富,表现他爱书之深。
联系短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即可。
例如:我爱书。鲁迅先生,您的爱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后也要好好爱书,不仅爱读,还爱惜它们。
22. 我家的阳台来了一排大小不一的蚂蚁,它们正浩浩荡荡地往那几颗果仁进军。啊,原来刚才那只小蚂蚁是一位“侦探员”,现在它把部队带来了。两只个子比较大的蚂蚁站在旁边发号施令,可能它俩是“指挥官”吧,只看见那些小蚂蚁好像听从它俩的“指挥”一样,正齐心合力地想把果仁抬走,可是,它们费了足足五分钟的劲,那果仁还是纹丝不动。这时候,一只小蚂蚁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就跑到‘指挥官’旁边说:“指挥官,我们这样是搬不动的,只要把果仁上的肉‘切’下来搬回去就行了,那果仁太重了。”于是,“指挥官”听从了小蚂蚁的话,重新发号,让那些小蚂蚁齐心合力把果肉“割”下来。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在它们看来,那像小山一样的果肉就和果仁分离了。
【详解】此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认真审题可知,此次习作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介绍某种动物劳动的过程。这道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介绍某种动物,还要写出小动物劳动的过程。对于没有经常接触小动物的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
写得时候注意抓住特征,采用拟人手法。
写作时要注意:文章开头可以直接开门见山,交代自己要写的内容或用修辞式写开头。
中间部分要把小动物劳动的过程交代清楚,可以使用连续的动词对小动物们进行动作描写。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