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22:37:40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
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月度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
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
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
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
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
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
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
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
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
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
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
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
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
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
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
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
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
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
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
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
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金黄透亮”、“爬”、“斯斯文文”等词语描写了蚕儿即将吐丝时的色泽、动作、情
态,烘托出孩子们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好奇。
B. 小说对师生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这对我产
生巨大影响,多年以后,“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
C. 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
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有些村民对他并不认可。
D. 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
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A.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将蒋老师与学生相处的一段短暂却难忘的经历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
丁赞歌。
B. 小说着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蒋老师的独特形象特点与教育方
式。
C. 小说语言细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蒋老师与我们养蚕的故事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
D.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
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3.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4. 小说以“蚕儿”作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
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
“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
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
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
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
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
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
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
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
“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
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
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
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
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三、古代诗文阅读(15 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气亲切洒脱,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10. 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体衰多病
的惆怅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
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
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
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
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
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
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
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
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B.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
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
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
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
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以口服药为
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当药物浓
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
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一种的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当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身穿虎头衣、脚踏虎头鞋代表中国向世界唱
响《奥林匹克颂》。自然的演唱、纯真的笑容、空灵的声音,大山里的孩子用质朴打动了无数人,
也希望世界人民通过这个舞台看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当儿童小号手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
在鸟巢响起时,100 余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及 56 个民族的代表,手手相传,将国旗往
升旗台方向传递。短短 14 年,从不遗余力地展示“我的国家”,到从容不迫地展示“我们的人
民”,从过去的“敞开大门”,到现在的“敞开胸怀”,“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是如此的切中
肯綮。
答:
四、写作(50 分)
17. 完成下列作文。(50 分)
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进入青春期,梦想、友谊、亲情、个性,时时与我们相伴;
孤独、迷惘、挫折、叛逆,常常与我们同行。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别样的青春风景,你的
呢?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文中不透露学校、班级、姓名等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答案】1 D 2. B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错,蒋老师流泪的原因除了选项中所述的“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之外,还有受到学生行为的感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心理等细节描写”错误,文章在表现蒋老师的独特形象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时候,着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B。
3 ①活泼调皮。“我”爱养蚕,并因此而爬树受伤,喜欢跟着蒋老师一起外出实践;②感念师恩。蒋老师尊重学生的天性,与学生相处融洽,“我”深受影响,多年后回到乡村教书也与学生一起养蚕,传承蒋老师的教学方式。③教育情怀(坚守初心)。 “我”深受蒋老师的影响,回母校当老师,还带领孩子们养蚕,成为一名和蒋老师一样的老师。
4①结构上,蚕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蚕儿讲述了蒋老师与学生一起采桑养蚕,后来却因此被调走的情节,而“我”受蒋老师影响,也成为一名老师;②内容上,蒋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养蚕而批评他们,反而与他们一起实践观察,这里作者将蒋老师比作蚕儿,有利于突显蒋老师默默为学生倾注心血的人物形象;③主旨上,借蚕儿比喻蒋老师,表达了作者对辛勤奉献教育事业的老师的敬佩与赞美。
【答案】5. B 6. D 7 B
8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答案】9. B “悲伤惜别之情感人至深”是错误的。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故选B。
10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11【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青青子衿 4. 悠悠我心 5携来百侣曾游 6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中“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本语境强调是工匠精神让人感到很新鲜。故选“耳目一新”。“推崇”指尊崇,推重崇敬。“崇拜”搭配的对象是人,本语境中搭配对象是“工匠精神”此处不合适。故选“推崇”;“投机倒把”指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意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与“脚踏实地”对应,应选“投机取巧”。“粗放式”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故选B。
13.【答案】C【解析】本题中画线句“主要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保留其一。排除AD,“丢失‘工匠精神’”搭配不当,排除B,故选C。
14.【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括号前讲的是“工匠精神”,它理应成为主语,因此可首先排除B、D两项,C项“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语序不当,故选A。
15①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16答案:运用排比,句式整齐,突出了大山里的孩子们精彩的表现,令观众感动,很有感染力。
【答案】例文:
别样的青春风景
阳光下,喷泉边,梦幻的气泡孕育着七彩的风景。——题记
也许,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描述的就是我们吧。冰天雪地的季节中,早起真是一件要命的事,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当闹钟清脆的声音响起,当广播中粗犷的音乐响起,纵然万般不愿,也得睁开朦胧的睡眼,磨磨蹭蹭地穿衣服,拖拖拉拉地往教室赶。
多数时候,班主任老师已经在教室候着了。于是,一坐下来,翻开书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开嗓了。那声音,如一张破旧古老的唱片,吱吱呀呀,饱含冬日的慵懒和倦怠。这声音使班主任心中警铃大作,几番高喊:声音大一点!却毫无效果,只得下达了奇葩的最后通牒:你们如果再不大声,就站到外面去!谁愿意呢?可是,毫无意外的,我们还是成了冬日早晨操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知是因为寒风的袭来,还是因为他班异样的眼光,此刻,混沌的大脑仿佛醍醐灌顶,我们瞬间清醒了不少,声音也变得有力起来。不多久,似乎全班人都被激活,朗朗的读书声充斥着整个校园。班主任似乎满意了许多,却绝口不提让我们回教室的事情,我们只得继续读书,拼命表现,似欲以声音来打动老师。
风,不尽人意地大了起来,似乎夹杂了些许雪花,飘落在脖间,使我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往身边的人附近凑了凑。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紧紧相依;在萧瑟的冬日里,我们放声朗读。从那以后,我们立志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齐。其实,我们读的不是书,更是自己的梦想。
如今,时隔两年,即使许多记忆都已封存,我依然忘不了当初在寒风中读书的场景,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有用不完的精力和耗不尽的活力,对生活永远满怀干劲,不惧风雨。
青春是一个最具魅力的旋转舞台,可以将激情与力量飞扬。在青春的日子里,让我们好好珍惜,好好拼搏,好好祝福,给岁月真心真意的全部,给季节无怨无悔的付出。让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里,用热血,用心灵,浇灌、雕琢出属于我们的、无悔的、别样的青春风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青春作为人生一段重要的旅程,有阳光的一面也有暗淡的一面,有积极的情感相伴,亦有消极的情绪相随。第二句话强调每个人都有别样的青春风景,启发考生思考。
材料的关键词是“青春”“别样”和“风景”。“别样”的意思是“不同一般的”,说明我们要用慧眼发现自己的青春生活中不同一般的表现。“风景”一词的含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这是实指;另一类是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这是“风景”的比喻义,其中前者虚指美好的情感(自信、坚韧等),后者指美好且让人难忘的生活场景。我们要注意从两方面切合主题:一是关注“别样”这一限制性词语的意义,也就是说,你所描绘的“风景”应该是留在心底永远难忘的、与众不同的;二是需要切合“风景”一词的潜在意义,即那些留在心中的美好事物、场景和情感。这些“风景”可以是阳光的,也可以是暗淡的,但既然要以其表现“青春”,写作时就要表现出其对于青春的积极意义。
“文体不限”,如果写记叙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记叙自己的青春历程中一些小事, 表现青春的感受。如果写散文,则需紧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以自己对青春的感情贯穿全篇,以青春中的一件件小事来表现独特的感悟即可。如果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阐述自己对青春的感悟,观点要鲜明,脉络要清晰。
立意:
1.青春,在荆棘中闪耀着最美的光彩。
2.别样的青春风景。
3.青春之我见。
4.燃烧的青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