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22: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课题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情 分析 母爱蕴含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学生往往忽略母爱,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对母爱的感悟,并进一步感悟生命。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常年患病,一边和病魔抗争,一边用笔来书写对人生、生命的思考,活出了不一般的生命姿态,他就是史铁生。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合欢树》 《病隙碎笔》等。 写作背景 史铁生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年仅21岁时,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他的母亲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照顾儿子上。后来,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去世了。史铁生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字词积累 瘫痪(tān huàn) 憔悴(qiáo cuì) 仿膳(shàn) 侍弄(shì) 诀别(jué) 整宿(xiǔ)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自测,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准备:3分钟。 2.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静静聆听。 3.朗读评价。 (1)请该生进行朗读自评。可从字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角度进行自评。 (2)其他学生说说听读感受,可从字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角度进行补充。 (3)师生共同评点学生朗读情况,以鼓励为主。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预设1:我读到了母爱,史铁生的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预设2:我读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爱。 预设3:我读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预设4:我读到了史铁生对自己当初不理解母亲而感到悔恨。 预设5:我读到了史铁生对生活的态度由消极、悲观转为积极、乐观。 细读文本,感受母爱 年仅21岁的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从文中筛选。 明确: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这些表现无不体现了史铁生当时的绝望和痛苦。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预设: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细节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一切沉寂后再进来眼边红红的,是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一直没有劝解是怕说错话伤及儿子的自尊。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要给他一个静静地平息暴怒的空间。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写出了母亲的痛心和焦急。“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忍住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为什么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明确:母亲病重 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的? 明确: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地生活。 就是这样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在儿子瘫痪后,强忍着病痛,精心呵护儿子的情绪,希望儿子能走出悲观绝望,好好儿活。那么,母亲还做了哪些事情呵护儿子? 预设: (1)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暗示自己当时悲凉的心境,未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看菊花做铺垫。 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憔悴”暗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状况已十分不好;“央求”表现出母亲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2)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为自己出语不慎引起了儿子的伤心而懊悔不已,黯然神伤。她把儿子的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在这一点上比儿子自己都敏感。所以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儿子。 方法指导——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或周围事物的某一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 作用:有利于情节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题的表达,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渲染其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母亲照顾儿子的过程中,反复提到去北海看菊花,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明确:“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一句话朴素至极,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好好儿活”,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 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想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蹚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的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掀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这样一位母亲值得史铁生在无数作品中写到她,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了史铁生的人生之路,所以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除了怀念,文中还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预设: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明确:作者的情感——怀念、悔恨、悲痛。 深入探究,领悟主题 母亲去世后,我终于来到北海看菊花,在第7段,作者详细描写了菊花盛开的景象,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展示了淡定从容的生活状态,“高洁”显露了高尚纯洁的品格风骨,“热烈而深沉”表现了饱满深厚的思想感情,“泼泼洒洒”更是写出了无畏的气概, 象征了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史铁生如母亲所期望的那样,振作起来,好好儿活,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是这样说的: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明确: 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拓展延伸,感悟生命 展开想象: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2、仿写: 母爱蕴含在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中,母爱凝聚在临行密密缝的针脚里,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阅读: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散。 ——《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积累文常,补充笔记 了解背景,初步理解情感 夯实基础,落实易错字词 根据老师要求朗读课文 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交流阅读感受 从文中筛选语句 从文中筛选母亲的表现,并进行思考分析。 朗读语句时注意情感把握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可从文中提炼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去概括事件,概括事件后要对母亲的做法进行分析 再次浏览课文,说出自己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总结母亲的人物形象 抓住关键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 结合“好好儿活”的含义和母亲的人物形象理解语句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解题目的内涵 展开想象,进一步感悟母爱和生命。
课堂 小结 文章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课外阅读:《合欢树》《我与地坛》,进一步感受母爱,思考生命的意义。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