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
索
共
和
确立完善共和
重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3.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时空定位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1)国旗:五色旗;
(2)纪年: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3)意义:标志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缔造共和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共和创立
▲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3)
(1)内容: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总理附署才能生效
(2)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4)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临时约法
③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通常来说,政权的性质由其执政党的性质决定。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派 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
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二)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
1.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
(1)背景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袁世凯说:“以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的多了。”
宋教仁死后,袁世凯说:“国民党又少了一个讲道理的人。”
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和内阁,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宋案”1913年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凯同时准备武力镇压革命派,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最终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最后一站。“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
思考二次革命的原因、影响?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发生;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影响:辛亥革命最后失败,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历程:(共和和专制的斗争)
①国民党成立:1912.8;
②“宋教仁案”:1913年春;
③“二次革命”:1913.7—8;
④袁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3.10
⑤1916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军阀割据开始。
(3)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破坏共和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4--1916.6)
直系统治时期
(1920.7-1924.10)
皖系统治时期
(1916.6--1920.7)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0--1928.10)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12)与北洋军阀混战。
①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②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3、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特点:
①政党数量多;
②参政意识强;
③党争激烈,不受监督;
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4、评价
造成党派纷争、政局动态甚至国家分裂。
积极:
消极: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5、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①半殖半封建社会,军阀操控政权,社会动荡
②国民民主国家意识淡漠
③盲目照搬英美模式,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924年-1927年
国共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罹患肝癌,憾然去世
蒋介石接管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军,这是部队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混合军队
1926年,北伐战争打倒列强,除军阀
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
“军政”时期(1924年--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专政
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军政1912--1928、
训政1928--1948、
宪政1948--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1)背景:1928年东北易帜形式上完成对全国统一
1928年,国民党成为中国的新统治者之后,开始训政。
2.“训政”时期(1928—1948)
宪法性文件
政权结构
《训政纲领》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
2.“训政”时期(1928—1948)
(1)背景: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政治纲领: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结束,训政开始;
(1928.10)
(3)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
(2)实质: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仍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破坏共和
①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②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3.“宪政”时期(1948—1949)
(1)概况: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内)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 ③1913年春“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27
1937
1945
1949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土地革命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1.背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创建政权: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江西瑞金
探索共和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国共十年对峙: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3)主要内容:
①制定了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②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③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材料: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二)抗日战争时期:设立边区政府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
1.背景:
2.目的: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实行“三三制”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抗日战争接近尾声
(二)抗日战争时期:设立边区政府
(1)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
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3.措施:
(3)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原则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4)意义:
①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经验。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思考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工农民主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代表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
追忆解放之路——
因地制宜的民主模式
【思考点】.试比较“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的异同点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根据地建设:
江南地区;华北地区
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
国民党反动派;日军
工农武装割据;全面抗战路线
革命道路:
相同点:
分布地域:
不同点:
斗争对象:
指导思想:
政权性质:
西北 西南 中南 华东 ——军政委员会
华北 东北——人民政府
设立六大行政区
(三)解放战争时期:设置行政区
1.实践:设置行政区
(1)背景:解放战争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3)措施: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4)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解放战争时期:设置行政区
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1949.6(国体)
①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
②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对于人们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规定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政权性质,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内容:
(3)意义:
问题探究: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选集》第2卷
中国民族资本在它积累的最高峰的时候,不过是七十多亿元(1936年币值),合二十亿美元,而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估计达四十二亿八千万美元,比民族资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资产阶级所积累的财产达一百到二百亿美元,比民族资本大四倍至九倍。”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④军阀控制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根三基
易错概念提醒:
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
国体
政体
国家权力机关
社会主义社会 ——
社会性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1982年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
2.发展过程:
(1)初步建立
(2)正式建立
1957-197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左”倾错误,人大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①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大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
②198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3)遭到破坏
(4)恢复完善
《1982年宪法》部分调整的内容:
①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
②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③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
3、影响:
(1)调动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2)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 基础
行使权力主体
权力机关原则
相似点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代表人民利益,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定期选举产生
民主
集中
在我国,凡属全国范畴内的重大问题,以及重大的方针、政策,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在制定通过之前,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将那些积极的、合理的,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领导的意见、决策或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概念阐释:民主集中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每年“两会”便是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地点都位于人民大会堂,政协会议首先召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4)发展:
(1)确立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①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②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政策并且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特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②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民族政策。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
(1)背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历程: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
到1965年,五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 1947年5月1号;
新疆维吾尔:1955年10月1日;
广西壮族: 1958年3月15日;
宁夏回族: 1958年10月25日;
西藏: 1965年9月9日。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意义: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直接民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 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首先发育于城市。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性质: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直接民主
农村村委会、城市居委会 ——直接选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概念解析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确定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1)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3、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小结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月)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民主共和制度
政党政治的尝试
一党专政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