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1课后习题(原卷板+解析版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1课后习题(原卷板+解析版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06:38:16

文档简介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 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初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诗经》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自古就有研究,①                 :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前三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精华,它们的成绩,构成了今日所谓“国学”的基本资源。事实上,②                    ,它们的大多数结论,已经被常识化,而其研究思路,也成了专家和一般知识者对同类问题的基本认识模式。这种定型化,一方面,表示学术的成熟;另一方面,③                    ,枯守家法,泥持陈说,始终未能突破经学本体和文学本体的困缚。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jiē)喈:群鸡齐鸣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群鸡乱鸣声。④瘳(chōu):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6.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击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木筑漕城。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平定,调和。⑥爰(yuán):何处,哪里。⑦契阔:聚合离散。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感叹词。⑩洵(xún):远。
8.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即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流传千古的原因。
1氓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 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答案:A
解析: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符合语境。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不符合语境。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符合语境。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此处形容“工料、工艺”,符合语境。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工料、工艺”。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答案:C
解析:文段画线的句子中,“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精神”搭配不当。A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B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D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初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答案:D
解析:从语意连贯角度看,本段强调的是“匠心”,而不是“匠人”,而且括号前说的是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丝绸,所以括号内的文字应以“匠心”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A、C两项。B、D两项的区别在于“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历朝历代”的匠人而言有些空洞,所以,“初心”比“终极目标”更贴合文段意思。故选D项。
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参考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画线句子的内容大体是:《诗经》的本来面目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原句是一个被动句,改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就是变换成主动句。注意句中代词的作用,根据文意,句中的“它”指代的是《诗经》,变成主动句后要还原出来,句子主体为“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掩盖……对《诗经》进行……”。另外,改写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诗经》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自古就有研究,①                 :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前三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精华,它们的成绩,构成了今日所谓“国学”的基本资源。事实上,②                    ,它们的大多数结论,已经被常识化,而其研究思路,也成了专家和一般知识者对同类问题的基本认识模式。这种定型化,一方面,表示学术的成熟;另一方面,③                    ,枯守家法,泥持陈说,始终未能突破经学本体和文学本体的困缚。
参考答案:①约有四个代表系统(大致有四个方面) ②不只是学术资源 ③也滋生了因循和守旧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是在讲研究《诗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第①处从横线后的“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看,应是对四点的总说;可填“大致有四个方面”;第②处要注意与横线后的“常识化”照应,后面说到大多数结论被常识化,所以前面在强调主体,即“学术资源”;第③处要注意概括横线后一句表达的意思,后面说到“枯守家法,泥持陈说”,这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做法,这里可填“也滋生了因循和守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jiē)喈:群鸡齐鸣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群鸡乱鸣声。④瘳(chōu):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6.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答案:B
解析: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击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木筑漕城。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平定,调和。⑥爰(yuán):何处,哪里。⑦契阔:聚合离散。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感叹词。⑩洵(xún):远。
8.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即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答案:B
解析:“土国城漕,我独南行”,突出自己的不幸,众人筑城,唯独我南征。
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流传千古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子偕老”是美好的誓愿,谁料到归期难望,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1离骚(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      。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      ,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      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处在危难时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在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颛顼帝的后代子孙,我的父亲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      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B.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C.当一个民族处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D.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人们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绝无仅有  积淀  耳熟能详  奉献
B.绝世无双 积淀 耳闻则诵 贡献
C.绝无仅有 沉淀 耳闻则诵 奉献
D.绝世无双 沉淀 耳熟能详 贡献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包容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B.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C.这种包容姓氏文化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D.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三闾庙①
戴叔伦
沅湘②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③。
注①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②沅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③“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楚辞·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次句“屈子怨何深”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B.前两句中,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
C.“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屈原的“怨”。
D.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耐人寻味,此刻骚人已去,只剩下秋风、枫树,让人联想丰富,意味无穷。
6.请联系全诗,赏析三、四两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①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②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选自《苏轼文集》)
注①退默:引退隐居。②冯夷:河伯。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文中可译为“你”。
B.《怀沙》,此诗历述屈原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以及南行的心情,为自己遭遇的不幸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希望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
C.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D.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骚体赋”的形式写成,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其文风与屈原的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庙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品行,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屈原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令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2)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1离骚(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      。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      ,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      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处在危难时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在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颛顼帝的后代子孙,我的父亲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      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B.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C.当一个民族处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D.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人们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答案:C
解析:“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成分残缺,应改为“当一个民族处在危难之际”;“要生存”前缺主语,应为“民族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语序不当,应为“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绝无仅有  积淀  耳熟能详  奉献
B.绝世无双 积淀 耳闻则诵 贡献
C.绝无仅有 沉淀 耳闻则诵 奉献
D.绝世无双 沉淀 耳熟能详 贡献
答案:A
解析:绝无仅有:极其少有。绝世无双:姿才超众,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比喻极为稀有、罕见,多用于“人”。语境是“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非常少见,故填“绝无仅有”。积淀:积累沉淀,多用于抽象事物。沉淀:凝聚,积累。语境是讲姓氏文化经过了长久的积累,侧重于时间的久,所以填“积淀”。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是说人们对“岳家军”“杨家将”的故事很熟悉,很清楚,应选“耳熟能详”。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贡献: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或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语境是说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恭敬地交付和呈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所以用“奉献”才能表现这种诚挚的赤子之心。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包容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B.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C.这种包容姓氏文化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D.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答案:B
解析:整个语段陈述的重点是“精神”。这种“精神”与后文的“则是在民族处在危难时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相呼应,可排除A、C两项;从后文举的岳家军、杨家将的例子来看,语段主要论述的是“精神的作用”,可排除D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参考答案:①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②姓、氏有别 ③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材料以屈原的姓氏为背景,介绍了屈原是芈姓屈氏。所给三个空,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与楚王同姓不同氏;第②处,结合前后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姓、氏有别这一点;第③处,通过后面列举的氏可知,应该是突出大家熟悉的氏有很多这一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三闾庙①
戴叔伦
沅湘②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③。
注①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②沅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③“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楚辞·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次句“屈子怨何深”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B.前两句中,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
C.“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屈原的“怨”。
D.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耐人寻味,此刻骚人已去,只剩下秋风、枫树,让人联想丰富,意味无穷。
答案:B
解析:“两句都从‘怨’字落笔”说法有误,“沅湘”一句并未从“怨”字落笔,这一句字面上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
6.请联系全诗,赏析三、四两句。
参考答案:①使用典故。如后两句暗用《九歌·湘夫人》《楚辞·招魂》语,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②融情入景。如诗歌后两句写日暮秋烟、萧萧枫树林,融入了诗人对屈原的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③语言含蓄。描绘了一幅特定的景物形象,沅湘长流,江上秋风,枫林摇落,寄予深厚的情感,引导读者去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①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②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选自《苏轼文集》)
注①退默:引退隐居。②冯夷:河伯。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答案:A
解析:“人固有一死兮”句意完整,其前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去家千里兮”意为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句意完整,其前后应断开。排除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文中可译为“你”。
B.《怀沙》,此诗历述屈原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以及南行的心情,为自己遭遇的不幸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希望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
C.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D.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答案:C
解析:“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错误。“丹青”的“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骚体赋”的形式写成,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其文风与屈原的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庙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品行,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屈原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令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答案:C
解析:“屈原认为”错,结合“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分析,是作者认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2)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参考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却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自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
参考译文(我乘着)小船随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祭祀屈原大夫的祠庙。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他们)说这便是你的故里。你昔日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至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 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 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唯恐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难道我还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吗 我拜托江神代我申冤,河伯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却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 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破的高台。
自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这些人说你太不明智。你高尚的节操是他们踮起脚尖也不可即的,那些人不同意我对你的态度也符合常理。告别祖国,抛弃俗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免于后世的非议吗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 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你尽管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却也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 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