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2.1烛之武退秦师(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2.1烛之武退秦师(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06:5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单元 五篇经典篇章,了解中华文化理念,体味文化内涵。
1 .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
2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作者简介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作者简介
代表作《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左传》是为解析《春秋》而作(又称《左氏春秋》);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司马迁曾写:“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作者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文没有题目,题目是编者加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退秦师是使秦军撤退。本文主要记述了公元前630年,在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危急形势下,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的故事。
题目解说
层次结构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全文分析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前往敌营并成功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中心思想
文言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文言知识点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文言知识点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 (多闻阙疑)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文言知识点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文言知识点
文言知识点
文言知识点
文言知识点
文言知识点
文言知识点
文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