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07:0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1. 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 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素养目标
登 高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留存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知识提炼】1.律诗: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
(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 )、( ) 、( )、(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末联(或尾联)
1、积累字词(1)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 (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 古义:_______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今义:苦和恨。(3)万里悲秋常作客 (4) 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 古义:_______今义:指路程遥远。 今义:艰苦困难。(2)词类活用(1)艰难苦恨繁霜鬓( )(2)无边落木萧萧下( )
晚年
极其遗憾
指远离故乡
国家多难生活多艰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5.3《登高》(杜甫)朗诵践离 视频蓑衣孤客_标清_标清.ykv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感知基调 体会韵律美
听读—齐读 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思考: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
感情字:悲
层次: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诗歌意象及对应特点:
风— —急 天——高 猿——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瑟,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高远明净之秋景图。
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合作探究:赏登高景 感诗人情
杜甫为何在这“高处不胜寒”的山崖水畔独自徘徊?他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悲情?他又是怎么抒发的这种悲情?你,是否能成为他跨越千年的知音,读懂他,读懂他的《登高》?请你结合首联和颔联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提示:主要从“秋”景意象、“秋”意境与诗人“悲”情之间的关系出发。写至少三点。
首联 颔联
展示小组 1 2 3 4
点评小组 5 6 7 8
要求: 讨论:1、六人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再六人会商。 2、统一普通话,不随意走动。3、一人记录讨论要点。 展示:1、声音响亮:2、结合文本分析时,要有感情地读出相应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发端两句意象密集,十四个字写了六种具有夔峡地域特征的深秋景象。
时值寒秋,又立足于高台之上,故感风之急疾猛烈,所谓“高台多悲风”。“急”字即含有“悲”意。
由于“风急”,敢扫汤浮云万里,益见秋空之高远明净,故曰“天高”。巴东三峡多猿,睛初霜旦、林基润肃的寒秋季节,猿声显得特别凄异,加上疾风的传送,哀的猿声仿佛被放大了许多倍,故曰“猿啸哀”。
这一句写登高仰望平视所见所闻所触所感。
下一句则从视觉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象。由于天高气爽,云雾散尽,故江中的沙洲和岸边的沙地显得特别清朗明净、洁白无垢。由于“风急”,故鸟只能在低空盘旋来回。幽洁明净中略带凄清的色彩。两句所写均为秋景的特征,而格调则一疾一徐,显得张弛有致。
赏登高景 感诗人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所谓“高台多悲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颔联写登高远视所见,一则写山,一则写水。《登高》中的秋风则是急疾猛烈的风,在它的强劲吹送下,千山万壑,丛林高树,木叶尽脱。着“无边”二字,既充分展示出境界之阔远,更渲染出在广远的空间中疾风席卷落叶的气势;而“萧萧”这一象声的叠字加在“下”字之上,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从而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意蕴渲染到极致。整个情调是阔大悲壮,具有强烈的动荡感,适宜于表达诗人“万里悲秋”的意绪。
赏登高景 感诗人情
下一句写长江之水东流,着“不尽”“滚滚”四字,不仅展现出万里长江自西向东绵延伸展的广远空间,而且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
而上句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的景象,又使人自然联想起在广阔宇宙中生命凋衰的阔大悲凉;万里长江滚滚东流的景象,也同样极易唤起在悠悠不尽的历史长河中时间与生命的消逝的联想,从而为诗的后幅抒写“悲秋”之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分别用“无边”与“不尽”,“萧萧”与“滚滚”,“下”与“来”加以尽情渲染,创造出极为阔远悲壮的境界,笔意显得非常疏宕。与上联正形成一密一疏的鲜明对照。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沉郁苍凉、雄浑而悲壮
感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合作探究: 品“悲”之多层意蕴
这首诗的悲愁尤其沉郁浓重,什么原因呢?
请结合颈联、尾联具体诗句及诗人生平、写作背景,来进一步探究诗中“悲”的丰富意蕴。
颈联 尾联
展示小组 5 6 7 8
点评小组 1 2 3 4
要求: 讨论:1、六人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再六人会商。 2、统一普通话,不随意走动。3、一人记录讨论要点。 展示:1、声音响亮:2、结合文本分析时,要有感情地读出相应诗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忧国伤时
诗意: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眼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坚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另外,“独”字应有两层意思在,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品“悲”之多层意蕴
“悲秋”的诗作我们读过很多,但这首诗的悲愁尤其沉郁浓重,什么原因呢?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含有八层意思,请你试作简要分析。
八“悲”
一悲:万里,地之远也
二悲:秋,时之惨也
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
四悲:常作客,久旅也
五悲:百年,迟暮也
六悲:多病,衰集也(缠身不愈)
七悲:台,高迥处也,孑然“孤”独
三悲:作客,羁旅也
诗人为何而悲?
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答: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深入探究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可谓孤独悲歌,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情。
独:诗人长期漂泊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心中的忧思。全诗先用苍凉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萧瑟图画,以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和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是千百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接着又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露出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触景生情,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颈联情景交融,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主题表达得既深且广,更见构思的精巧。尾联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本联写秋天肃杀、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②境界壮阔,对仗工整。这句诗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①表现在内容上。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鸟飞回、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歌内容饱含顿挫之感。
②表现在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鸟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出苍凉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大支,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3.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③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穷愁潦倒,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④表现在内容与音调上。内容上四联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写眼下之境,概括愁思的起因。音调上符合七言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沉郁顿挫
①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②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4.《登高》在行文写法和语言风格方面有哪些特点?
课堂总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将永远感动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55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高台,极目远眺,有感而发吟诵《登高》,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穿越来到了杜甫身边,聆听后,撒贝宁作揖,说道:先生,听了您的《登高》,_________。来帮他写一段台词吧!
跨越千年,对话先贤
【知识运用】 1、理解性默写(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2)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3)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6)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C “缠绵悱恻”情感错
3.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落木,不尽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答案、C“ 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时,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而作。②黄华:即“黄花”,指菊花。
译文: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病愈之后饮酒不知满足,睡梦醒后,靠着楼栏远远眺望,心中生起无限乡情。乌鸦带引斜阳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我又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只觉秋风从发上生起。
1.下列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了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十分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斑白,又借萧萧秋风给人以冷的感觉。
答案.C“颈联虚写”错。颈联从忆想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之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情感主旨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贺诗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与时不我与、人生失意的感慨。诗人病愈后登高之际,听到“得意”的蝉鸣,微露歆羡之情,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看到日暮中的归鸦,思归之念油然而生;秋风萧萧,鬓发斑白,流露出人生失意的落寞。
②杜诗在情感主旨上则更显丰富复杂。既有身世飘零的感慨,又渗入老病孤愁的悲哀;既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又有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情。杜甫在沦落他乡不胜感伤中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
我眼中那些写唐诗的男子们——杜甫 余秋雨
杜甫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国大地,被他看了个够。他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他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屈辱奔波,有的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
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创造了一种稀世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