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匆 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难点: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聚焦“时间”。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却能跑;永远往前走,从来不回头。”
“有人说过,它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会有的。”
2.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谜底:时间。
提问: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知道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呢?
预设: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导入课文:我国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也就时间这个主题进行了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小结:匆匆,是一种行走的状态,急急忙忙的样子。那么,课文中到底是谁在匆匆?是作者,还是另有他物?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可以知道,题目中匆匆的主人公就是时间。但如果想了解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涔、潸潸”的读音。
(2)理解“涔涔、潸潸、赤裸裸、徘徊、蒸融、伶伶俐俐”等词语的含义。
3.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藏”和“蒸”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横的中间,下半部分“藏”中的“臣”不要写成“”。书写“蒸”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其他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可以结合形声字特点记忆字形。如,“徘、徊”的字义均与行走有关,因此是双人旁;“裸”的字义与衣服有关,因此是衣字旁。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感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查找到的资料思考: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
预设:作者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叹惋、对自己无所作为的不安和对时间的珍惜。
2.引导学生聚焦开头的问句: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指名读,提示其加强问句语气,让大家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之深。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连续提问的写法。师生合作读文,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一连串提问,并结合课文标题,揣摩作者的心情。
3.引导学生聚焦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1)出示第3自然段第1句话,指名读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2)启发思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第1自然段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3)出示第4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学生齐读句子。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4)启发思考:从“逃去如飞、徘徊、匆匆、罢了”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怅然若失。
4.引导学生发现第1自然段中与结尾相同的一句话。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叹惋。
(2)通过首尾两句话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板书“首尾呼应”。
5.小结: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是对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慨与叹惋。
(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感慨 叹惋)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呢?
预设1: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来写。
预设2:通过举出一些事例来写。
预设3:通过抒发作者的感受来写。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朗读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如第1、4自然段中的一连串提问,中间三段中对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3.引导学生梳理脉络并小结:文章通过首尾两段的发问,中间三段对具体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感受的抒发,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表达了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和叹惋。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他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呢?同学们,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自己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提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想想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请把相关内容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记录你的感想。
2.同桌相互交流所画内容及感想。
3.引导学生聚焦第1自然段展开交流。
(1)指名汇报交流,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关键词句并板书:燕去再来、柳枯再青、桃谢再开。
(2)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排比句写的都是我们常见的、最能表现时间流逝的现象。
(3)激发学生情感:还记得自己经历了多少次花开花落、燕去燕来吗?转眼间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4)引导学生对比文中与“不复返”相关的三个问句并板书“时光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聚焦第2自然段内容。
(1)引导学生将“八千多日子”与“一滴水”对比,体会时间流逝得迅速、无声无息。
(2)引导学生将“时间的流”与“大海”对比,进一步体会时间流逝得迅速、无声无息。
(3)引导学生思考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入大海之中的感受,借以体会时间流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进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4)引导学生抓住“头涔涔、泪潸潸”,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叹惋。
5.聚焦第3自然段内容。
(1)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时间都从什么地方流逝了?
(2)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取关键词: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伸手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
(3)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作者选取的事例都是生活中人们难以察觉的寻常事,为什么选取这样的事例?
预设: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的匆匆。
(4)通过“太阳他有脚啊”“跨”“飞”“溜”等句子或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所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5)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用排比的句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课文用排比的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表达了自己对此的无奈、伤感和彷徨。
6.聚焦第4自然段语句。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1)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句中作者使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谈体会: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比喻非常形象,我仿佛看见时间在慢慢消失。
预设2:体会到时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感受时光的悄然流逝。
7.教师小结:作者选取了身边常见的事与物,把情感融入到景和物的描写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这样写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三、升华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1.引导学生关注抒发情感的语句: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受。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
2.聚焦第4自然段内容。
(1)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些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问:读完有什么感受?
预设:感情强烈,语气铿锵。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问句,一起读一读,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这些问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取的事例:文章中哪些关于时间流逝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你感同身受?
(1)结合文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时间从身边匆匆流逝。
(2)读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和叹惋。
4.再读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两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一连串问句直接、强烈地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假如,我能放慢匆匆的脚步,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里多朗读、多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评价,也许,语文味会更浓,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会产生更为深刻的碰撞,擦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