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29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29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4 06:2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猜一猜谜语
总是有很自信的民族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鲜卑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氐族政权
汉族政权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淝水之战形势图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时间:
383年
4.兵力对比:
前秦:80多万(30万)
3.地点:
淝水
东晋:8万精兵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房玄龄《晋书·载纪》
淝水之战--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形势图
6.成语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5.结果 :
前秦失败,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7.影响 :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南方相对稳定。
公元439年,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鲜卑族名片
类  别 游牧民族
姓氏特点 拓跋、独孤氏、尉迟氏等(多为二三字的复姓)
生活习惯 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
政治制度 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
继承制度 父死兄即,兄死弟即(包括女人)
文  化 无文字,以图画记事
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嘎仙洞刻石拓片
1.北魏政权的建立: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迁都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①迁都洛阳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项目 平城 洛阳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为什么迁都洛阳?
位置偏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产粮有限,不能满足人口需求
农业发达
守旧势力强大
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汉语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鲜卑服饰
汉族服饰
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穿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汉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通汉婚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汉语
汉服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联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影响:
材料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材料一 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魏书·崔玄伯传》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汉人《放牧图》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胡床、方凳
①生活生产方面:内迁各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表现:
胡床
椅子
方凳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你的看法呢?
辩一辩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
ˇ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 人 胡 食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墓砖画: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晒谷子)
胡床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云冈石窟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②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表现: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③文化方面: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北魏书法
北朝乐府《木兰诗》
表现: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④民族心理:民族心理趋同,“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木兰诗
表现: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意义:
1
2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

鲜卑




中华
文明
汉族


中华一家人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
大交融
背景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时间
影响
背景
措施
意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1.迁都洛阳
2.汉化政策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意义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公元383年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总结归纳】
生产、生活方面(经济)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方面
连连看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4.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D
中考链接
A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