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示儿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示儿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5 08: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主讲老师:
日期:20XX.01.01
12 古诗三首:
示儿
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
宋朝 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基本统一全国。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达成,宋朝逐渐步入治世。宋仁宗以后宋朝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进行熙丰变法,取得一定成效。此后宋朝陷入新旧党争中。1125年金朝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1127年,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偏安一隅。宋孝宗、宁宗时期两度北伐,均以失败告终。1234年,宋联蒙灭金。1235年,宋元战争爆发,至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
冯骥才,1942年3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1961年,毕业于塘沽第一中学。196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画作和美术评论文章。1974年,与李定兴合著长篇小说《义和拳》。1979年,发表小说《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1980年,凭借《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发表散文《挑山工》。
作者简介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吿 乃 翁。
朗读节奏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告诉。
2、元:与“原”相同。
3、万事空:死去了,什么事都和你无关。
4、但:只是。
5、九州:这里代指中国。
6、同:统一。
7、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8、北定:收复北方。
9、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10、无忘:不要忘记。
11、乃:你 ,你的。
12、翁:父亲。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国家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诗中最能体现陆游心情的词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悲?
悲;为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
时代背景
陆游两岁那年,在金兵的铁蹄下,北宋沦陷,他亲眼目睹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在67岁那年,他写了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泪”道出了老百姓所有的辛酸,一个“又”字写出百姓盼望宋军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年年盼,年年失望。直到陆游临死前都没有把宋军盼来,此时,陆游想到老百姓还处在水深火热中,因此他感到非常悲痛。
百姓年年盼望的南宋军队为什么不能把失地收复呢?
我们从南宋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中找答案。从诗中我们知道权贵们整天花天酒地,在“歌”中“醉”了,在“舞”中“醉”了,哪有心思去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老百姓的死活?此时,陆游为这些苟且偷安的权贵们感到非常悲愤。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因此临终前嘱托儿子在王师北定中原那天,在祭拜他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他这个消息。
假设你是陆游的一位孩子, 此时此刻,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我想说:“父亲,我们的祖国总有一天会收复失地的,到祖国统一的那天,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到你坟头前祭拜您并告诉您这个消息。”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主讲老师:
日期:20XX.01.01
教学完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