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填空题
1.读拼音写词语
(1)shàn liáng( ) jià shǐ( ) jiān yìng( ) yán jiū( )gǎi zào( )
(2)这个项目难度很大,jì shù ( )人员lián shǒu ( )各部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投资chāo yì yuán ( )的shì jì ( )gōng chéng ( )。
(3)只有zhī rén shàn rèn ( ),才能人尽其才。
2.课文填空,我最行。
(1)将下列名言补充完整,再选择运用。
A.好问则裕,___________。 ——《尚书》
B.博学之,_________,慎思之,_______,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___________ ,__________。 ——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 ——韩愈
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正所谓“____”。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学习某种技能,我们都应该做到“____”。
(2)《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中,第__粒豆最了不起,因为__。
(3)《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中,超声波像_______一样向前推进,遇到_______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_____里,_____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_______,无线电波遇到_____就反射回来,被 _____接收到,显示在________上。
(4)归根到底,是______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________。
(5)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这几句话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这几句话分别强调了______和 _______的作用。
3.把下面的词语或诗句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 )意料 腾( )( )雾 归根( )( )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七( )八
(1)这个____的结局令他呆若木鸡,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搞砸,_____是我们鲁莽行事。
4.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蝙蝠在夜里飞行,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
(2)漫长的冬夜多乏味呀,我们到时候会没有话说的。( )
(3)冬天就要来了,小田鼠们开始四处寻找食物。( )
5.“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这句话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句话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二、语言表达
6.品读仿写
①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②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1)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第①句连用四个“没有”,突出了____。第②句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狗的特点。
(2)妈妈特别喜欢唱歌,___________唱,______唱,________也唱。(仿写句子)
(3)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水、人烟。(换一种说法,重点表现出大戈壁什么也没有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
(4)比一比,下列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把理由写下来。
A.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B.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C.那条狗总在叫。
_________________
(5)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粒豌豆说:“我胖得够美了!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7.尝试提问,我可以。
“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1.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
2.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
三、信息匹配
8.选择读音,我秒杀√。
豆荚(jiá xiá) 窗框(kuàng ku ng) 水笕(jiǎn jiān)
应和(hé hè huò huo hú) 和面(hé hè huò huo hú)
温和(hé hè huò huo hú) 暖和(hé hè huò huo hú)
敏锐(ruì yuè) 蝙蝠 (biǎn biān)
横竖 (hén héng) 荧光屏(píng pín)
你得系(xì 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 j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shì sì)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天地。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 □□ 老这样坐下去 □ 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 我有这种预感 □□
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9.在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
10.“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这是一个____句,意思是说_________。
11.“我有这种预感”中的 “预感”的意思是事情还没有发生,就能感觉到它的好坏。选文中指豆荚和豌豆由_____变____,变得______起来,意味着它们 __________。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 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2.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从文中找到答案,用波浪线画出。
1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对句中 “终于”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说明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很容易被发现。
B.体现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C.表明了科学家对能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感到很幸运。
14.根据课文填写示意图,写一写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______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__________。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_________ 。
(4)雷达是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现代化设备呢? 请列举两个: ①________。②________。
15.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茡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读上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①提问角度:____________。
我的问题: ___________?
②提问角度:___________。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 (美妙 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 (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6.用 “\”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7.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
18.选文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 )。
A.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的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19.选文中的加点词语“没有……没有……既表明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还起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20.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下列事物又会是什么呢?
千里眼:__________ 顺风耳: _________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 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 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21.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描写了蝴蝶的三个特点: 、 、 。
22.用 “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3.“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句中的 “它们”指_________。
24.“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作者想到了什么才这么着急?
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善良 驾驶 坚硬 研究 改造 技术 联手 超亿元 世纪 工程 知人善任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善、硬、究、联、超、纪”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自用则小 审问之 明辨之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孰能无惑 A B 五##5 最后一粒艰苦的小豌豆,给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实现了它的价值 波浪 障碍物 耳朵 蝙蝠 无线电波 障碍物 雷达 荧光屏 科学 任何时代 设问 人类 科学技术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积累、课文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辨析以及句子的理解。
(1)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出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意思是: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出自《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意思是:再聪明的人,不学他不会有成就,不问他永远不会知道。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意思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
结合“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可知,应填“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结合“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学习某种技能”可知,应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文中通过描写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子的经历及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突出第五粒豆子的经历,让人感动,让人敬佩。通过阅读可知,第五粒豆最了不起,因为它让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希望,获得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3)语段选自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结合课文“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完成作答。
(4)语段选自《呼风唤雨的世纪》。结合课文“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5)阅读句子“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可知,这两句话自问自答,属于设问句。强调了人类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3. 出 乎 云 驾 到 底 忽如一夜春风来 横 竖 出乎意料 归根到底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全词语,对词语的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组的积累。同时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注意分析语境要求以及词语的含义进行合适的搭配即可。
出乎意料: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 。
归根到底:到最后,事物会是到某种样子。
4. 灵活 无聊 寻觅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5. 拟人 反问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吼叫着”“震撼着”这是人才有的动作,把“雷、电、雨、风”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难为蝴蝶”,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加强烈。所以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
6. 排比 当时科技落后 高兴 紧张 发怒 做饭的时候 洗衣服的时候 拖地的时候 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A句效果更好,反复使用“叫”,更能突显那条狗十分爱叫。 是谁在采蜜?是勤劳的小蜜蜂。 这粒豌豆说,他胖得够美了!他胖得要爆裂开来了!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第①句连续使用四个“没有”,着重强调了没有,突显了那时候什么也没有,科技十分落后;第②句列举了三个不同的情景,反复使用“叫”,从狗高兴、紧张、发怒三个方面,突显了那条狗十分爱叫。两句话都是用了多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短句排在一起,所以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仿写时,要注意与例句的句式、结构一致,通过题目中给出的部分,可知要仿写的是第②句,写出生活中三个妈妈唱歌的场景来突出她爱唱歌的特点即可。
如:妈妈特别喜欢唱歌,做饭的时候唱,洗碗的时候唱,叠被子的时候也唱。
(3)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题目给出的句子与第①句的表达形式很接近,都是强调没有,所以需要将句子改成“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
即: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通过比较可知, A句反复使用“叫”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更能强调那条狗爱叫的特点。B句是直接陈述了那条狗在三中情况下都叫。C句更精简,只交代了那条狗总在叫。
所以A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自问自答,所以是设问句。所以需要写一句设问句,如:放学后是谁接我回家呢?当然是我的妈妈。
(6)本题考查引述句改为转述句。
要注意三点:1、标点符号:冒号改逗号,去掉双引号2、人称代词:把第一、二人称代词改为第三人称代词或者人名。3、意思不变。
所以句子可以改成:这粒豌豆说,他胖得够美了!他胖得要爆裂开来了!
7. 为什么这粒豌豆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 她觉得自己长的很大。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可以从内容、生活实际、写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结合文段的内容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问题即可。如可结合这句话的含义、豌豆所说的内容等角度展开提问。
例如:为什么这粒豌豆以胖为美呢?
根据第一小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粒豌豆以胖为美呢?”进行回答。
结合内容“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可知,它觉得自己是五粒中长得最大的。
8.jiá√ kuàng √ jiǎn√
hè√ huó√
hé√ huo√
ruì√ biān√
héng√ píng√
jì√ xì√
shì√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荚,读音jiá;通常指豆类植物的果实。
框,读音kuàng;嵌在墙上为安装门窗用的架子。
笕,读音jiǎn;引水的长竹管,安在房檐下或田间。
和:[ hé ]平和;和缓。[ hè ]和谐地跟着唱。[ huó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 huo ]不冷也不太热。故“应和、和面、温和、暖和”的“和”依次读“hè、huó、hé、huo”。
锐,读音ruì;锐利(跟“钝”相对)。
蝙,读音biān;〔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鼠。前后肢和尾部之间有翼膜。晨昏或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对人类有益。
横,读音héng;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直”相对)。本字还有读音[ hèng ]不吉利的;意外的:~事。
屏,读音píng;泛指像墙的遮蔽物。本字还有读音[ bǐng ]停止、抑制。屏息。
系:[ xì ]有联属关系的;关联。[ jì ]结,扣。故“系上、联系”的“系”依次读“jì、xì”。
似,读音shì;〔似的〕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和某种事物、情况相像。本字还有读音[ sì ]像;如同:~是而非。
9.“?” ,“ , 。—— !” 10. 反问 我们不能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 11. 绿 黄 僵硬 将离开豆荚
【解析】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的掌握。
说话的内容用引号,反问句结尾用问号,一般停顿用逗号,陈述句结尾用句号,对句子的解释说明用破折号,表示强烈的感彩用感叹号。故为:“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句子的理解。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故“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说们不能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
1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可知,选文中指豆荚和豌豆由绿变黄,变得僵硬起来,意味着它们将离开豆荚。
1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3.B 14. 嘴 超声波 耳朵 人们根据萤火虫的光发明了冷光灯。
人们根据青蛙的眼晴发明了电子蛙眼。
【解析】1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中“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这是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13.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
“终于”的意思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用在句子“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体现了科学家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思路拓展。
由文中“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可知,(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后发明的例子即可。示例:从蜻蜓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直升机;从鱼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15. 选段内容 变态茎除了片段里介绍的4种,还有别的吗? 联系生活 生活中变态的人是不好的,变态的茎怎么会是好吃的呢?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知道可以从内容、生活实际、写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结合文段的内容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问题即可。
从文章内容出发,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本文提到的“变态茎”都有什么?
文章常见的写法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文章结构等。可选择其一进行提问,如:本文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如: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变态茎?
16.美妙 成果 17.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 18.B 19. 排比 强调 20. 望远镜;雷达 电脑、 电话
【解析】16.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美妙:非常美好,令人喜悦的。美好:多指生活、前途、愿望等抽象事物使人愉快或称心;极好。结合句子“愿望”可知,应选“美好”;
成果:工作或事业的收获。成就:事业上的成绩。结合“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可知,应选“成就”。
1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选文主要讲述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的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
1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千古名句,原意是(枝头上堆满了积雪)好像一夜间春风吹来,千万树枝上开满了梨花。在课文中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用来形容20世纪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故选B。
1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句子的理解。
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此句是由“没有……”引导的排比句。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农耕社会科技不发达,生产落后的社会现实。
20.本题考查课外的搜集及积累。
“千里眼”的意思是看得远,生活中看得远的有望远镜,监控器等。
“顺风耳”比喻耳朵灵敏,消息灵通的人。生活中指广播、收音机、手机等。
21.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 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轻盈、斑斓、柔弱 22.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23. 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蝴蝶 24.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解析】2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和理解句子意思。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文中“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 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三句话都是讲蝴蝶的,并且结构相同,语气相同,意思相关,写出了蝴蝶的轻盈、斑斓和柔弱,所以是排比句。
由“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它们是那样柔弱”可知,蝴蝶的三个特点是轻盈、斑斓和柔弱。
2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仔细读片段可知,这里先是总写了作者担心蝴蝶在这样的天气里无处可躲,揭示了整个片段的内容。后面是进行说明,说明蝴蝶为什么无处可躲。所以中心句是第一句: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23.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结合前面内容可知,句中把“蝴蝶”和“树叶”进行比较,突出蝴蝶的柔弱无力,指出蝴蝶经不起猛烈的风雨。所以句中“它们”指的是蝴蝶。
24.本题考查片段内容理解。
结合前文可知,作者写了蝴蝶的轻盈、斑斓和柔弱,在猛烈的风雨里无处可躲,因而引起了作者的担心。所以这里作者想到的是它们无处可躲的原因: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