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梅雪争春未肯降” 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与这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二月春风似剪刀 C.落红不是无情物
2.后两句诗把梅和雪进行比较,告诫我们( )
A.人各有各的长处,不必争抢,做人要谦虚。
B.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王道。
C.人各有各的长处,喜好不同时要互相尊重。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 )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5.下列词语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猪圈 鼠洞 B.鸟巢 狗窝 C.马厩 鱼塘 D.牛棚 虎窝
二、填空题
6.拼写词语,我拿手
(1)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柔和地pū zài ( )江面上。晚霞斜映下,江水一半sè sè( ),一半是红色的。
(2)在西林寺的墙壁tí zì ( )。横看,整座庐山是,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cè kàn( ),它是一座座高峻峭立的xiǎn fēng ( )。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变化万千,呈现各种不同的景象。
(3)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谁也不肯xiánɡ( );难坏了诗人, 诗人 ɡē( )下笔,不知如何fèi ( )劲写评判文章。
(4)说句公道话,梅花xū xùn ( )让雪花三分晶莹洁门,雪花却shū( )给梅化一段消香。
(5)蟋蟀是一位建筑zhuān jiā ( )。它从不肯suí yù ér ān ( )。它建造的住宅十分讲究,有wò shì ( ),有dà tīng ( ),还有一个平台。屋子里虽然没什么布置,但是qīng jié ( )、干燥,很卫生。
7.课文填空,我最行。
(1)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如珍珠一样晶莹,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如同一把精巧的弯弓”,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暮江吟”中的“吟”是指 ________。题目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诗人从傍晚到夜间一直在江边赏景,表达了他________。
(3)《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 ____、____。诗中将____比作____,还将____比作_____。
(4)“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中“可怜”是_____的意思,“九月初三夜”“可怜”的原因是“_________”(填诗句)。
8.课文填空,我最行。
(1)“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识”的意思是____,“缘”的意思是____。
(2)《题西林壁》是______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的作品。诗中作者抓住___________谈感受,赞美了_______,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3)《雪梅》是____代著名文学家_____ 写的。诗人人观察仔细,观察到______比_____白,______ 比______香,在比较中写出了雪和梅各自的特点。“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对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4)《蟋蟀的住宅》是_______国昆虫学家_______写的一篇观察笔记。文中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了蟋蟀的住宅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特点)
9.把下列含有动物住所的词语补充完整。
鸠占鹊( ) 不入虎( ),焉得虎子 引蛇出( ) 龙( )虎( )
10.谚语练习,我可以。
①立了秋,_______。
②__________,乱穿衣。
③夏雨少,________。
④八月里来雁门开,____________。
⑤一场秋雨_________,十场秋雨_________。
⑥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________。
(1)金秋时节,大雁南飞,正如谚语所说:“( )”
(2)几场秋雨过后,奶奶提醒妈妈:“‘( )’天气一天天变冷,赶快把厚衣服收拾出来吧!”
(3)我今天跟爸爸上街,看到人们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穿羽绒服的,有穿毛衣的,还有穿短袖的。爸爸说:“( )”
三、语言表达
11.词语辨析,我用心。
例: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逐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
①一般来说普通的蚂蚁巢穴占地面积为3平方米。
②一般来说普通的蚂蚁巢穴占地面积大约为3平方米。
我发现__句表达更准确,因为_________
四、信息匹配
12.选择读音,我秒杀 √。
(1)暮江吟(yín yīng) 露似真珠(sì shì) 叶柄(bǐn bǐnɡ)
枯萎(wěi wei) 空隙(kōnɡ kònɡ) 抛出(pāo páo)
倾斜(qīng qīn) 隐蔽(yǐng yǐn) 慎重(shèn shēn)
(2)这首歌曲(qū qǔ)讲述了一个曲(qǔ qū)折动人的故事,听过的人都潸然泪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jiànɡ xiánɡ), 骚人搁(ɡé ɡē)笔费评章。
五、现代文阅读
理解选段,我专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 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颜色_________,二是叶子的方向 ______, 三是在墙上铺得______。
14.用“ ”画出短文中描写叶子静态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短文中描写叶子动态美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此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 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5.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这 两个表示时间的词中知道。同时,“______”这个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一点变成灰色的,需要较长的时间。
16.我知道爬山虎是这样往上爬的:触墙——_____墙——______墙
17.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这句是作者在猜测爬山虎 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 )
(2)爬山虎的攀爬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然后再继续攀爬。( )
(3)“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中“逐渐变成灰色”形容爬山虎的叶子触着墙后慢慢变成了灰色。 ( )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秀 优良 ),并且有(温和 温柔)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 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8.用“√”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19.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A、作比较B、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0.“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在选文中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B、总起)。下文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表现在 ______、 ______、 _______。
21.“慎重”的近义词是____。蟋蟀选择住址的条件是_____和______。
22.选文主要写了_________。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 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 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 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3.蟋蟀出来吃草,它不吃洞口那丛草的原因是( )
A.那丛草好看 B.那丛草遮阳 C.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24.片段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请你按要求完成练习。
A.干燥 B.隐蔽 C.向阳 D.有排水功能 E.有门 F.有平台
(1)“朝着阳光”体现了住宅的( )。
(2)“收拾得很平坦”体现了住宅( )。
(3)“立刻就会干”体现了住宅的( )。
(4)“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体现了住宅( )。
(5)“青草丛中隐藏”体现了住宅的( )。
(6)“一条倾斜的隧道”体现了住宅( )。
25.“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蟋蟀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却修建出了结构复杂、内部平整的住宅。对蟋蟀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让人为之惊叹的伟大工程。
B.蟋蟀用柔弱的工具挖掘出的洞穴很简朴,作者之所以把它称作“伟大的工程”,是运用 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蟋蟀表示了赞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
“梅雪争春未肯降”出自《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A.“飞流直下三千尺”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 ,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作者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B.“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日拟人化,把春风喻成剪刀,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春日、春风的神奇灵巧,生动传神。
C.“落红不是无情物”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我辞官归乡,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落红”是用颜色借代花,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B
【详解】此题考查是诗句理解。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诗人仔细观察,观察到雪必梅花白,梅花比雪香,在比较屮写出了雪和梅各自的特点。光有梅花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有了雪陪伴梅花,诗人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3.A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和俗语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当事人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全面。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分不清是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形容不要轻信传闻。
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所以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概括。我们由此认识到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故选A。
4.C
【详解】此题考查诗句名句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诗人抓住庐山的姿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又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5.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给词语进行合理搭配的能力。
A、B、C正确;
D.虎窝——虎穴:老虎的窝,比喻危险的境地。
6. 铺在 瑟瑟 题字 侧看 险峰 降 搁 费 需逊 输 专家 随遇而安 卧室 大厅 清洁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铺、瑟、搁、逊、遇、清”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代诗歌的体裁 傍晚 江边 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露珠 珍珠 月亮 弯弓 可爱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句的识记、文学常识。
(1)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2)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由“暮”可知,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傍晚,由“江”可知,地点是江边。诗人从傍晚到夜间一直在江边赏景,表达了他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3)全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残阳、江水、露珠、月亮。诗中将“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
(4)可怜:可爱。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知,“九月初三夜”“可怜”的原因是“露似真珠月似弓”。
8.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 因为 宋 苏轼 庐山的姿态 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 宋 卢钺 雪 梅 梅 雪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段香 法国 法布尔 拟人 简朴的 清洁 干燥 很卫生
【详解】此题考查课文内里理解与填空。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识:认识,辨别。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2)《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抓住庐山的姿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又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诗人仔细观察,观察到雪必梅花白,梅花比雪香,在比较屮写出了雪和梅各自的特点。光有梅花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有了雪陪伴梅花,诗人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对应的诗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运用对比的手法,到处雪 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4)《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是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主要介绍了蟋蟀洞穴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等内容。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蟋蟀的住宅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蟋蟀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蟋蟀的住宅总体特点是: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9. 巢 穴 洞 潭 穴
【详解】此题考查词语积累。
鸠占鹊巢,指强占别人的住屋,土地,产业等。 出自《诗经·召南·鹊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出自陈寿的《三国志·吕蒙传》。
引蛇出洞,意思是: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出自《聋》。
龙潭虎穴: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出自元·无名氏《昊天塔》。
10. 把扇丢 二八月 秋霜早 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寒 要穿棉 小阳春 ④ ⑤ ②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谚语的积累。
①“立了秋,把扇丢”意思是:在公历8月7、8或9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指立秋以后,天气凉了,不需要扇子了。
②“二八月,乱穿衣。”意思是:农历的2月,8月,天气变化反覆无常,可能早晚穿冬衣,正午又穿单衣,所以说二八月,乱穿衣。
③“夏雨少,秋霜早”意思是:夏天如果雨水少,那么这样的天就会提前冷,所以秋霜就会比较早。
④“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意思是: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⑤“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立秋节气之后,每下一场雨天气就更凉爽一些,下了十场雨(虚数)之后。就要开始准备穿棉衣御寒了。
⑥“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意思是:每年到了十月,已经是白天日照时间相对较短的月份,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段,气温已经会很低了,但随着太阳的升起,温度会慢慢上升,中午又呈现了温暖似春的感觉;比较之下十月已经是刚立冬。还未进入严寒冬月,加上正午时分和早晚温差大,就让人感觉像冬后的回暖。
(1)结合“金秋时节,大雁南飞”可知,应选④;
(2)结合“几场秋雨过后,天气逐渐变冷,赶快把厚衣服收拾出来。”可知,应选⑤;
(3)结合“穿什么衣服的都有”可知,应选②。
11. ② “大约”一词表现出普通的蚂蚁巢穴的占地面积跟3平方米差不多大,删去的话意思就变得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详解】此题考查词语辨析。
“①一般来说普通的蚂蚁巢穴占地面积为3平方米。”、“②一般来说普通的蚂蚁巢穴占地面积大约为3平方米。”两句中②句比①句中多了“大约”一词。
大约是一个副词,表示估计的数目,并不是特别准确。②句中“大约”指的是洞穴面积大约三平方米,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现出普通的蚂蚁巢穴的占地面积跟3平方米差不多大,不是绝对的3平方米。表达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12.(1)yín√ sì√ bǐnɡ√
wěi√ kònɡ√ pāo√
qīng√ yǐn√ shèn√
(2) qǔ√ qū√
xiánɡ√ ɡē√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1)吟,读音yín;吟咏;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似,读音sì;像;如同。本字还有读音[ shì ]〔似的〕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和某种事物、情况相像。
柄,读音bǐng;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茎或枝连着的部分。
萎,读音wěi;(植物)干枯。
空,读音kòng;腾出空隙或空间。本字还有读音[ kōng ]不包含什么;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不切实际的:~箱子。
抛,读音pāo;扔;投掷。
倾,读音qīng;歪;斜。
隐,读音yǐn;潜藏、不显露的。与「显」相对。 本字还有读音[ yìn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慎,读音shèn;注意;小心: 谨~。
(2)曲:[ qǔ ](~儿)歌曲。[ qū ]弯曲(跟“直”相对)。故“歌曲”的“曲”读“qǔ”;“曲折”的“曲”读“qū”。
降,读音xiáng;投降;降伏;使驯服。本字还有读音[ jiàng ]落下(跟“升”相对):~落。
搁,读音gē;放置;暂放一边不处理、不进行。本字还有读音[ gé ]禁受;承当:这点儿财产~不住你们几个糟蹋。
13. 从嫩红变成嫩绿 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 1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解析】13.此题考查信息提取。
本段选自《爬山虎的脚》一课,这一段讲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句话中可以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由嫩红逐渐变为嫩绿的;“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可以清楚知道爬山虎的叶子方向是一顺儿 朝下的,在墙上铺得非常均匀。
14.此题考查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体现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这样写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动, 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对叶子的静态描写,写出了叶子绿、顺、密的特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写出了叶子随风摆动的状态。
15. 不几天 后来 逐渐 16. 巴住 紧贴 17. × √ ×
【解析】1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从“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中“不几天”“后来”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中知道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联系上下文,“逐渐”一词说明爬山虎的颜色是一点点在变化。
1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拉。”可知,爬山虎是先触墙,后巴住墙,最后紧贴在墙上。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联系上下文,“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 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题目叙述正确。
(2)根据“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可知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题目叙述错误。
(3)“逐渐变成灰色”形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慢慢变成了灰色。 题目叙述错误。
18.优良√ 温和√ 19.A 20. A 慎重地选择住址 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自己一点儿—点儿挖 21. 谨慎 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22.蟋蟀和其他昆虫住宅的不同点
【解析】18.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选词填空的能力。
优秀:(品行、学问、成绩等)非常好。
优良:(品种、质量、成绩、作风等)十分好。故选择“优良”。
温和:指不严厉、不粗暴;平和不猛烈、激烈。指气候不冷不热。指物体具备使人感到暖和的适当温度。故选择“温和”。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19.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辨析能力。
从“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和“蟋蟀和它们不同”来看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出自语段的中间位置,承接了上句种其他昆虫的特点引出了下文种蟋蟀的特点,所以属于文章中的过渡句。下文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表现在“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
2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慎重:谨慎认真。近义词有:留意、庄重、审慎、谨慎等
从“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中可以看出蟋蟀选择住址的条件是“排水优良”和“有温和的阳光”。
2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理解。
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概括为:蟋蟀和其他昆虫住宅的不同点。
23.C 24. C F A E B D 25.A
【解析】23.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可知,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所以蟋蟀不去吃它。故选C。
2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有阳光说明向阳;故选C;
“平坦”可以联想到平台;故选F;
“立刻会干”代表很干燥;故选A;
“半掩着”可到文章中寻找,后面描写了有门;故选E;
“隐藏”体现出很隐蔽;故选B;
“隧道”到文章寻找,后面说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会干。故选D。
2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从“假使”可知,此句是表示假设的句子。本段主要写了蟋蟀的工具简单、柔弱,但是它的住宅却是舒适耐用,表达了对蟋蟀的赞美。这确实是一个让人为之惊叹的伟大工程。故选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