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9:0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观察今天的事情,应该借鉴过去的历史,如果没有过去,那就没有今天。 《增广贤文·上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鸿门宴》(《司马迁》)
诸子
史传
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
道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
读准下列字音
千乘 饥馑 哂之
以俟君子 铿尔
莫 春 浴乎沂 舞雩
shèng
jǐn
shěn

kēng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在尊长近旁陪坐
51岁
31岁
59岁
18岁
孔子
名丘
59岁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探究课文:
思考孔子及其弟子就何话题展开对话?
——志向
孔子问志
以:
以:
如:
或:
因为
同“已”,止。一说,用。
如果
有人
孔子问志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自谦的语气,显得和蔼可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
启发学生,循循善诱,打开学生思路。
评价孔子的谈话艺术
四子的“志”各是什么,
孔子作何反应
子路
而:
乎:
之:
以:
也:
表修饰
介词,在
代词,指前文中的千乘之国
介词,用
句中表停顿
子路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反应
子路 (51)
冉有 (59)
公西华(18)
曾皙 (31)
治理千乘之国
哂之
强兵
透过子路的言行,分析子路的性格特征。
动作:
率尔而对
直接坦率 不甚谦虚
语言:
A.假定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
有大志 自信自负 不甚谦虚
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勇”——抵御外患
“知方”——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
“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子路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为国以礼”的礼治要求。
为何哂由?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里仁》
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
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委婉批评:批评子路不谦让
赞许:赞许子路的坦率
子路真有实现其抱负的本领么?
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 子曰:“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子路印象
1.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jiā tún),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勇、果、喭[yàn]、野。(勇敢、果断、鲁莽、率性)
3.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5.从《论语》记录来看,在弟子中间,子路是挨骂最多的,不过好在子路不是那种面皮薄、心理脆弱的人,无论夫子怎么斥骂和敲打,他都扛得住,并且不在心里留下一点疙瘩。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永远有一个转折,抑扬永远是陪伴的。
4.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冉有
公西华
以:
如:
端:
章甫:
焉:
表顺承,就
或者
名作动,穿礼服
名作动,戴礼帽
语气词,表陈述或肯定语气
冉有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反应
子路 (51)
冉有 (59) /
公西华(18)
曾皙 (31)
治理千乘之国
哂之
强兵
治理小国
富民
冉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论语 公冶长》
冉求,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谦逊
公西华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反应
子路 (51)
冉有 (59) /
公西华(18) /
曾皙 (31)
治理千乘之国
哂之
强兵
治理小国
富民
愿为小相
知礼节
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 公冶长》
公西赤,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
公西华:(更)谦逊
曾皙
尔:
而:
馔:
乎:
风:
乎:
而:
…的样子,“然”“乎”
表顺承,不译
才能。一说,讲述、解说
“于”,在
名作动,吹风
“于”,在
表修饰,不译
公西华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反应
子路 (51)
冉有 (59) /
公西华(18) /
曾皙 (31)
治理千乘之国
哂之
强兵
治理小国
富民
愿为小相
知礼节
喟然而叹
时令:暮春(农历三月)
曾皙的“志”是什么?
人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地点:沂、舞雩
活动:浴、风、咏、归
曾皙的“志”是什么?
暮春郊游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
曾晢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从容洒脱
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反应
子路 (51) 直接坦率 有大志
自信自负 不甚谦虚
冉有 (59) 谦逊 /
公西华(18) (更)谦逊 /
曾皙 (31) 从容洒脱
治理千乘之国
哂之
强兵
治理小国
富民
愿为小相
知礼节
暮春郊游
喟然而叹
思考: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发出“吾与(赞同)点也”感慨,这该怎样理解?
评志
后:
与:
而:
为:
小:
大:
名作动,最后走、留在后面
同“欤”,语气词,疑问语气
表顺承,不译
Wéi 做
形作名, 小相
形作名,大相
评志
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冉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人都在讲“为国以礼”的治国手段。
☆孔子对三人的评价有何共通之处?
时令:暮春(农历三月)
曾皙的“志”是什么?
人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地点:沂、舞雩
活动:浴、风、咏、归
“舞雩”是鲁国求雨的祭台,也是一种伴以乐舞的求雨仪式;“浴”有说法是象征性地祈福消灾洗一洗;“咏”指唱歌。这一切活动其实都与“礼乐”有关。
曾点描绘了一幅的自得祥和的太平盛世的图景。
所谓大同世界,宏观而言,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具体而言,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曾皙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自得、祥和的幸福图景。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乐”。
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
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学生 志向 志向
侧重于 性格特点 孔子反应
子路 (51) 直接坦率 有大志
自信自负 不甚谦虚
冉有 (59) 谦逊 /
公西华(18) (更)谦逊 /
曾皙 (31) 幸福 从容洒脱
治理千乘之国
哂之
强兵
治理小国
富民
愿为小相
知礼节
暮春郊游
喟然而叹
思考: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发出“吾与(赞同)点也”感慨,这该怎样理解?
1.曾晳的说法体现了“以礼治国”的最高理想。
曾点描绘了一幅安详自得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 “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相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曾晳的说法有不求仕进的归隐之意,与孔子当时处境心境相契合。
有一说,这段话发生在孔子自卫反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你那—前481年)。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念头。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两种均有,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含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三子言志越来越谦虚
三子对礼越来越重视
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
曾点之志是最高境界
为国以礼
治理国家(“为国以礼”)
子路——不挨打,“强兵”
冉有——不挨饿,“富国”
公西华——知礼节、文明
曾皙——幸福 终极目标
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