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07: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目录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背景
文本细读,理清论述的逻辑
总结主题,明确写作的目的
写作特色,赏析表达的技巧
拓展延伸,了解相关的知识
知人论世
1
作者介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语: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卡尔·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写作背景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本文正是为澄清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观点的歪曲而写的。
文本细读
2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文章,细读文本,理清重要概念及其关系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认真阅读文中小标题1.的内容(第2、第3自然段),尝试用思维导图表示这部分的主要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参考
经济关系
技术
生产
运输
决定
产品的交换方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
阶级的划分
统治关系、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等
地理基础
先前各发展阶段的残余
外部环境
即生产生活资料和产品交换的关系
内涵
外延
作者是如何阐述“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的?
有什么好处?
作者首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全部技术”,紧接着用四个“决定着”,说明了“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前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
这样安排,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严谨。
根据本部分内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在德国,可惜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科学
举例论证
技术
一定程度上依赖
更大程度上依赖
举一反三
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分析文章的其他部分,尝试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
参考-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互相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第三部分(7-9段):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主题小结
3
主题小结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联系写作背景,你觉得恩格斯的论述是否具有针对性?
写作特点
4
写作特点
层次分明
措辞准确
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写作特点-层次分明
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写作特点-措辞准确
例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写作特点-措辞准确
例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写作特点-措辞准确
例3: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在严肃的说理之外,“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写作特点-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第二段在阐明“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时,列举了流体静力学和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的原因的例子。
第七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效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效果:运用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研讨
关于上述两种论证方法,你是否能在文中找到其他例子?
文中是否还有其他的论证方法?请指出并分析。
拓展延伸
5
知识扩展-辩证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
3、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知识扩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思考交流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参考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参考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参考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