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4 14: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通过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的变迁,引发治国方略——法治、礼教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清,经济基础未引发质变,却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着,上层建筑——中国古代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不断继承发展演变。
2.时空观念:不同历史时期和王朝面临不同问题都会使得其在治国方略选择中有所取舍和不同,以适应时代发展,解决统治弊病,引导学生在历代王朝礼治和法治的选择上生成这一认识。
3.史料实证:提供多种类型的史料,包括选自《人民日报》的现代评论文章,《礼记》、《韩非子》等古代文字史料,“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文物史料,明《乡甲约》中的古代图片史料和现代乡约仪式的图片资料。通过史料认识,增强学生实证意识,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据材料认识历史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汉唐法律案例和解读《唐律疏议》中“十恶”、“八议”的定罪量刑原则,学生合作探究并概括汉唐“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以子产、叔向、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提出救国定世的方案,学生领悟挽救乱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救民的国家情怀。通过秦严刑峻法的失败和汉代的礼法并用,学生感受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以及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通过明清乡约仪式的宣讲内容和严格仪式,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交锋的内容和原因;西汉以来治国方略礼法并用趋势的具体表现。
难点
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的前后过程,汉唐礼法并用的具体特点。宋明清乡约的演变。
三课前预习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背景
(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___”思想。
(2)东周时期,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____与法家的法治思想。
2.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德出现:先秦德治与法治德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
起源:西周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礼制,提出“________”的思想。
发展:________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开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何时?简述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
说明: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________来治理国家。《________》记载,夏朝有《________》,商朝有《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________。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________时期的郑国。
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郑国的子产“________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遭到邻国________的反对他刊布法律,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之争:说出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治国主张有哪些?结果怎样?
儒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________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________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________,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或结果:儒家主张通过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________与________,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________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________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孟子说“仁者无敌”,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的封建国家。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袭:说出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袭概况。
宋朝基本沿用________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________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________》,其条目与《________》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________》,是以唐《________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________律;
明朝以________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________》,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________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典沿袭《________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理学教化:简述理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宋朝________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从________周敦颐开始,到南宋________集大成。以程颢、________、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逐步建立________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________、书院________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乡约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开始以什么教化乡里?乡约的创造者是谁?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是什么?
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________教化乡里。
②北宋________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③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乡约与法律的合流:乡约与法律是怎样合流的?
原本由________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________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①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________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②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________帝“圣谕十六条”和________帝《________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
4.秦汉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以____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
5.教化
(1)背景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③朱熹的《_______》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内容
①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_》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四自我检测
1.下图是一位学者根据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梳理出的秦代司法模式图。这可以证明秦代( )
A.社会秩序日趋固化 B.法律与公徳的融合
C.司法审判程序严谨 D.法家思想深入人心
2.明朝初期,律、例、令三者并行,律为“常经”,例为一时权宜,令是太祖随时发布的诏令。诏令往往因事立法,其法律效力常在律、例之上,有时甚至法外施刑。这反映出当时( )
A.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B.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D.司法尚未取得独立地位
3.唐代法律规定,对老幼疾病者,不得拷讯。孕妇犯罪应拷讯者,须等产后100日再拷,违者处以杖刑或徒刑。这说明唐代法律( )
A.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B.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C.司法体系较为完善 D.具有以情入法的人道色彩
4.汉朝的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三段,即幼年、成年、老年。汉律规定,只有成年而未步人老年的人才负有刑事责任,某些老弱妇孺病残者犯罪,可以减免刑罚或区别对待。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学的官方化 B.司法制度逐步完普
C.法律的儒家化 D.儒学的影响力广泛
5.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女子财产继承制度随着两宋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法律、敕、案例对女子财产继承的范围、继承的方式、继承的份额作了详备的规定,保障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6.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7.北宋“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订立的《吕民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主要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宋朱熹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声名远播。这两部乡约的编写( )
A.使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 B.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 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宗教化
8.如下表是先秦文献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 )
史料 出处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A.政治行为具有民主色彩 B.当政者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C.儒家仁政思想渐入人心 D.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
9.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参与并制定了开皇律,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这反映出隋朝( )
A.开皇律令推动了开皇之治 B.法律制定满足了百姓利益
C.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D.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0.“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是指亲属之间藏匿、包庇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这一司法原则本质上( )
A.确保明朝司法的公正 B.损害明朝法律的权威性
C.反映宗法观念对法治的影响 D.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敬天保民 德治思想
. 宗法 敬天保民 东周 法律 左传 禹刑 汤刑 九刑 法律 春秋 铸刑 叔向 善 德 孔子 孟子 孔子 孟子 恶 法 商鞅 韩非 商鞅 韩非 赏罚分明 道德礼仪 民生 民意 君 富国强兵 德治 中央集权
3. 唐 唐律 宋刑统 唐律疏议 天圣令 开元 唐 唐 问刑条例 律例 大明 儒学 北宋 朱熹 程颐 统治 授徒 讲学 乡约 吕大钧 吕氏 儒学人士 政府 明太祖朱元璋 康熙 雍正 圣谕
4. 法家 九章律
5. 家礼 吕氏乡约
四自我检测
1.C
2.D
3.D
4.C
5.B
6.A
7.B
8.D
9.C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