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4 14: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通过教师对知识内容的深入讲解,使学生充分把握课程知识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学习“大索貌阅”、主户与客户、黄册,摊丁入亩等历史概念;通过统编教材中“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研读史实的能力,从而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从而培育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归纳古代户籍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学会评价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认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进行社会治理的优秀措施以及感悟先辈的聪明智慧,并能够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
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三课前预习
1.
朝代 基层组织名称 职能
秦汉 乡和里 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檄,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________组织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______________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___________ 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明朝 十家牌法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清朝 保甲制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2.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1)发展历程
17世纪初 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初步建立了_____制度
1935年 美国颁布《_____》,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二战后 西方主要国家都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影响
积极 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消极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3.随唐宋元时期
隋唐时期 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_____与客户
元朝 实行“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4.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概况
形式 内容
储粮赈灾 汉朝建立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____
优抚弱势群体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_,以示尊重
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宗族救助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____,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出现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综合认识材料 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____
5.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概况:
时间 状 况
战国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________________逐步确立。
秦朝 实行_____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 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唐 隋朝:“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元朝 _______________: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户籍世袭: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以__________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清朝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四自我检测
1.明朝把全国人口按职业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小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赋役;匠户名目繁多,有灶户(煮盐业)乐户(娱乐业)等。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这些措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C.有利于社会管理 D.减缓了人口增长趋势
2.明中叶以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而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比如水利、教育、交通、慈善救济、地方治安等等,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明代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B.加剧了政府吏治的腐败
C.标志着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 D.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
3.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4.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南方土著居民的户籍用黄纸书写,称作“黄籍”;东晋为招抚流民,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侨居户被登记在白纸写的临时户籍上,称作“白籍”。这一制度( )
A.有利于南北方士族的合流 B.削弱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
C.减缓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缓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5.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了“经营”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 )
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 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
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 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
6.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7.据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周礼》记载:“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已构建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 B.郡县制度已经形成
C.基层自治与国家统治的融合 D.宗法制度深入基层
8.宋代建立了以各级官府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南宋后期,中央政府仍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采取了医学、经济、政治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控等措施。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9.在洪武十四年全国推行“黄册”之前,明朝政府曾在部分地区试行“小黄册”之法。以下为现代学者发现的明代“小黄册”记载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史料:( )
—户何僧寿,系本都民户,洪武四年甲首。人丁伍口:男子肆口:成丁贰口。不成丁贰口。妇女壹口。田产:民田壹亩陆分捌厘叁毫叁丝叁忽。夏税(略)秋粮(略)
①可作为研究明代户籍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
②记录了人丁户ロ、田产数量、赋税征派等
③为研究古代赋役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原始史料
④通过后人研究肯定能够还原客观历史史实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万载辛氏族谱》的族规中有言:敦孝悌,端心术,积阴德,存心向善,重读书,勤职业,尚节俭,完国课,严赌博,谨交游,慎婚嫁,周族谊,息争讼。而且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大都如此。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朝廷重视谱牒的修撰 B.宗族势力恶性膨胀
C.主流价值观日益强化 D.族规代行国家法权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什伍 邻保制度 保甲制
2. 济贫 社会保障法
3.主户
4. 常平仓 义仓 鸠杖 义田 ①历史悠久;②由民间发起;③属于宗族慈善,由大家族主持;④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⑤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
5. 户籍制度 分类登记 大索貌阅 诸色户计 职业
四自我检测
1.C
2.A
3.D
4.B
5.D
6.D
7.C
8.D
9.B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