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一、选官制度
二、中枢之制
三、赋税制度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世卿世禄制
(西周)
科举制
(隋—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孝廉
一、选官制度
血缘
军功
材料:P38历史纵横
1、思考: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原因 ?
①汉末,社会动荡 ,人口流动,察举制无法实行
②察举制的选官权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干扰了人才选拔
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一:东汉末年,朝廷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门第。
材料二: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
2、思考:九品中正制是怎样演变的?如何评价?
演变:曹魏时期创立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共分九等,朝廷以此授予相应的官职
西晋以后主要看家世
评价:初期选拔了人才,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笔)
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标)
九品中正制
1.标准不公
2.官员素质低下
3.士族的没落
4.寒门崛起,
入仕无门。
不再适应时代发展
5.统治者需扩大统治基础
6.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一、选官制度-平民与贵族的博弈
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分科考试
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增加科目
以明经、进士为主
扩大录取人数,
创立武举和殿试
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科举地位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立朝代 曹魏
选官方式 中正官评定等级,朝廷授官
选官标准 前期看重家世、道德、才能,后期主要看重家世
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
探究
隋朝
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朝廷选拔
考试成绩/才能
公开
公平
一、选官制度——平民与贵族的博弈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汪洙 (宋)《神童诗》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1.扩大了统治基础
4.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5.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的影响
3.推动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学的社会风气
2.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思考
一、选官制度——平民与贵族的博弈
6.影响了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
局限性:
1.考试内容单一,形式逐渐僵化
2.忽略科技,禁锢思想,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进步。
蝇头细字,缀成小册,引试既毕,遗编蠹(du)简,几至堆积。兼鬻(yu)书者,以《三经新义》并庄、老、字说等,作小册刊印,可置掌握,人竞求买,以备场屋检阅之用。
世卿世禄制
(西周)
科举制
(隋—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官权力:从地方到中央(笔)
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P26
血缘、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P26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结合所学,归纳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标)
才能→家世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材料中的“诰敕”为何不能顺利施行?
二、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二、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分工明确,
相互制约(标)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封驳审议
扩大宰相的任用范围
政事堂议事提高工作效率
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材料: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P39使得古代中国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材料:唐中宗若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⑤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笔)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民众的义务: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
“赋+役”
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
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问题:
什么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
唐朝两税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实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作用?
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标)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户口不实(笔)
杨炎
两税法的内容(标)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标)
问题探究:两税法实施过程中的弊端?(笔)
①:负担不均 ②:加征苛捐杂税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两税法本身并非恶法,但是执行不力,皇帝和官员私欲膨胀,损害百姓利益。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D
【课堂检测】
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
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5.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
A
6.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