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4 10:2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新课
北海道
本 州
四国
九州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和中国隔海相邻,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国旗为太阳旗,樱花为其国花。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1.知道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识记大化改新的内容,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3.了解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概况。
学习目标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影响?
山地众多,平原少
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地理环境特点:
岛屿众多
地理环境影响: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
便于畜牧业发展
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一)1-2世纪时的日本
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与中国有“通使”关系,定期向中国进贡。
根据图片和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
汉倭奴国王
材料1: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日本的改革势在必行。(1)根据材料1说说7世纪时,大和的社会状况怎样?
材料2:初唐时期(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2分析同一时期中国情况如何?
二、大化改新
1、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十分混乱。
中国隋唐,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强盛的局面。
史料3:6世纪下半叶,大和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574-622)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来提高天皇的权威,并且派遣众多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这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推古改革”,它为之后的“大化改新”准备了条件。(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
国内:
6—7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混乱;
国外:
中国隋唐先进文化的影响。
★ 二.大化改新
2、概况
646年
时间天皇年号:
特点:
孝德天皇
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
大化
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
(1)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大化改新的内容
(2)经济上:
c.统一赋税。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
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大化改新的内容
★ 二.大化改新
3、主要内容(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中国隋唐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
政治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才选官。
经济 由均田制到租庸调制 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与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对比。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4、大化改新的性质
中央统治者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变革。
5、大化改新的影响
中考试题链接
中考试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