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5 09:0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本组课文中的三个民间故事为例,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好故事与他人分享,讲给别人听。“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积累并比较俗语与成语的异同,明确各自的特点;②通过比较两个片段,体会一下哪一个片段说得更具体,并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把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林杰的古诗《乞巧》。《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二、说教学目标
1、懂得将学到的民间故事和家人、同学进行分享,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体会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练习将情节说得更具体。
3、学习《乞巧》,理解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简练的语言将节日写具体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交流描写事物的文章蕴含着作者感情,或引发的思考。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描写方法的相同之处;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四、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课文学习,学生对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已有具体了解,但缺乏对这些方法的实践运用。交流平台"所梳理总结的内容学生是很熟悉的,但缺少创造性复述的实践。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内容,比较俗语和成语表达效果的差别,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运用练习,帮助学生会在讲故事中有意识使用口语化语言。学生通过第二部分的对比很容易理解何为 说具体",但要做到具体表达会有些难度。学生在学习《牛郎织女》后,已经知道《乞巧》是根据牛郎织女故事创作的诗歌,但对 乞巧"的习俗还不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1、.创建民主、和谐、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分享的欲望,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课前收集俗语,课中探讨交流,让学生体会不同语言形式表达的同一含义。
3、回忆旧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交流平台
1.活动一读一读,巧发现。
(1)引导∶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谁能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2)指名学生复述,学生简评。
(3)过渡∶刚才两位同学将两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复述,复述时都能根据主要线索,抓住主要人物、重要情节进行复述。不过这些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更具有吸引力,在讲故事时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让故事更有趣。
(4)读一读“交流平台”,勾画关键语句,交流讲民间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方式呢指名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②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③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5)这些方式听起来就很有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2.活动二想一想,讲一讲。
(1)出示任务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列任务。课件出示∶
任务一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以牛郎或织女的口吻讲述初次相见的情景。相同的故事以他们的口吻讲,会增添新鲜感,让人身临其境。
任务二∶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想象讲《牛郎织女》,根据故事中的简略情节,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
任务三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据说人们在葡萄架下能听到天上有人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开头,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将结局提前,设置悬念,吸引观众。
(2)分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交流平台”以《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民间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通过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等方式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通过学习交流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把握。
步骤二 词句段运用
1.活动∶区分俗语与成语的表达效果,我能行。
(1)指名读词语,说你的发现。(右边的一列为成语,左边的一列为俗语每行左右相对应的俗语与词语意思相近。)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2)引导学生思考∶意思相近的成语和俗语,在说话或讲故事时用哪种形式更合适呢
(3)全班交流∶这两种形式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这两种形式分别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小练习。
(1)下列成语可以用哪些俗语替换
一丘之貉—— 寡不敌众—— 祸不单行——
得过且过一一 谨小慎微———咎(jiü)由自取——
欲盖弥彰——越俎(zü)代庖(páo)———自相矛盾——礼尚往来————
(2)学生练写后,教师适时指导。
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
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 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
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
(3)请从右侧的俗语中选择一个说句子。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仔细体会这两组词语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与成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习,进一步体会俗语与成语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①换人称讲故事讲好民间故事
②添油加醋
③大胆地想象续编故事。
④可以改变惰节的顺序,先讲结局
口语化 书面化
八、说教学反思
本次交流平台的学习,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民间故事,在课堂中讲给大家听。培养了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古诗的教学由学生自读诗句,自悟诗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语,从理解两组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找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体会到左边的词语形象生动,让人一读就能了解到词语所表现的道理。仿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课中,我呈现了牛郎拿着衣服出现在织女面前的句子,引导学生翻到课文,联系前后文,组织语言。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枝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点明创造性复述是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的交际要求,同时梳理和介绍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如,转变角色讲故事、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变换顺序讲故事。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感受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俗语通俗、活泼,成语凝练、文雅。第二题以《狼和小羊》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把简略的情节说具体,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林杰的一首古诗《乞巧》,古诗对民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也称七夕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大意是∶七夕的夜晚,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扩写段落,将情节说得更具体。
  2.学习《乞巧》,理解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简练的语言将节日写具体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怎样把一个情节写具体。
教学难点:学习《乞巧》,理解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简练的语言将节日写具体。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能和别人分享民间故事,并有自己的独特分享经验,所以此部分内容就交由学生自我完成。俗语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是通过俗语表达的意思学生可能不怎么理解。把简单的情节说具体,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这次训练要加以巩固。
五、说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创造性讲述民间故事的几种方法,也了解了意思相同的几组成语,体会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个新的内容——如何把一个情节说得更具体。(板书:把情节说具体)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在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前提下学习将情节说具体。
  (二)总结方法,综合运用
  1.出示文中第一个片段,学生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再出示课本中的第二个片段,学生思考: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生举手交流回答。
  (两个片段都是写狼把小羊吃了。第二个片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3.师小结:是的,我们要把一个故事情节写得具体,就要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4.练习: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四人一小组进行练说,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派代表讲述,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文中使用的描写方法,学生学会使用多种描写方式,丰富故事情节。
  (三)背诵积累,体会情感
  1.学生齐读课题《乞巧》,师正音,指导朗读。
  (注意读音:乞、霄、尽;区分“气”和“乞”,“霄”和“宵”)
  2.了解作者。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3.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七夕)
  4.师: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5.大家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民间各地乞巧的传统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请同学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意思理解对即可。
  7.齐读全诗,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想想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情感?
  8.师小结:《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设计意图】积累古诗,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传统文化,感受诗中所寄托的美好心愿,体会中国多彩的文化。
  (四)总结拓展
  民间故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都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展现着中国多彩的文化。同学们课后可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把故事生动、具体、传神的讲给家人和朋友。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如何把情节说得更具体;
  2.朗读并背诵《乞巧》。
七、说板书设计
创编故事
口语化的语言更生动、成语较为简练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一一想象
喜悦之情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写实
八、说教学反思
本次交流平台的学习,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民间故事,在课堂中讲给大家听。培养了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古诗的教学由学生自读诗句,自悟诗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语,从理解两组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找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体会到左边的词语形象生动,让人一读就能了解到词语所表现的道理。仿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课中,我呈现了牛郎拿着衣服出现在织女面前的句子,引导学生翻到课文,联系前后文,组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