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预习检测:7.1 燃烧和灭火(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预习检测:7.1 燃烧和灭火(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14 13:1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星期
燃烧和灭火
1.燃烧
(1)燃烧:可燃物跟______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___的______。
(2)燃烧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燃烧的方法
①增大氧气的______。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______。
2.爆炸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______的燃烧,就会在______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______而引起爆炸。
(2)发生爆炸的条件
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______形成混合气体。
②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
③达到可燃性气体或粉尘的______。因此注意______、严禁______等措施可有效预防爆炸事故发生。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______的条件,使______停止。
(2)灭火方法:______、______、______。三者必备之一。
4.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放入较多的蔬菜。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3)一支烟头会引发一场火灾,从燃烧的条件上讲,烟头的作用___________。
(4)“釜底抽薪”灭火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__。
(5)天然气泄漏容易引起爆炸。如果家里天然气泄漏,你的应急措施是(答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将其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________。
(7)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__________,它们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5.探究灭火的原理秈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Ⅰ、蜡烛燃烧一会后______;Ⅱ、蜡烛______;Ⅲ、蜡烛______。
(实验分析)Ⅰ、烧杯隔绝了______;Ⅱ、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充满烧杯后隔绝了______。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灭火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6.当发生火灾时可采取的自救措施有(1)火势不大,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2)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应立即拨打______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用______捂住口鼻,以______,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3)如果房间内部着火,不要打开门窗,以防______。
7.水基型灭火器——扑灭___________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___________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___________的失火。
8.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将一根小木条和一根粉笔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可看到小木条燃烧,而粉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______。
实验2: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______,产生大量白烟;红磷______,水下的白磷______,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______。
(实验分析)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______,热水中的白磷未与______接触,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______且与______接触。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
(1)______。
(2)______。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______。
参考答案
1.氧气 发光 放热 氧化反应 物质具有可燃性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浓度 接触面积
2.急剧 短时间内 迅速膨胀 空气 爆炸极限 通风 烟火
3.燃烧 燃烧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 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湿抹布扑灭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升温至着火点 清除可燃物 关闭阀门 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5.火焰熄灭 正常燃烧 烧杯中有气泡冒出,蜡烛熄灭 氧气(或空气) 氧气(或空气)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6.119 湿毛巾 浸湿的衣物或被褥遮身 空气对流燃烧更旺
7.汽油、柴油,以及木材、棉布等引起 一般火灾、以及油、气等燃烧引起 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仅器等物
8.可燃物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达到着火点 氧气 着火点 氧气 物质是可燃物 物质与氧气接触 物质温度达到着火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