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风筝》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8 20:18: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1张PPT。导入新课 有一首老歌这样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到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其实,我们每个人也象飞在空中 的风筝,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一根绳线牵系着你,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述的便是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的故事。风 筝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 “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鲁迅名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7、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8、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9、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0、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1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12、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1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1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15、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6、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17、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18、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9、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丫杈 伶仃 嫌恶 可鄙shí huáng sè shù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zhì nüè duò yì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憔悴 模样 蜈蚣 惩罚一、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内容概括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却永远无法补过。线索二 “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全文分几部分? 2、全文共分四部分一、(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二、(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三(5—11)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当道歉时,小弟已忘却,“我”心情更沉重
四(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阅读第二、三部分1 我和弟弟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我:笑柄、可鄙的弟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弟弟: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我: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于是傲然走出 。 2当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我和弟弟是什么表现呢? 4.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弟弟又是什么样的人?5.“我” 这样做,弟弟为何不反抗?我:蛮横、不近人情
弟弟:天真活泼、瘦弱可怜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没有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 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6.做风筝真的有错误吗?为什么?作者为何要这么详细地加以描写? 作者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情沉 重,感到愧疚。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8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9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他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10文章中写作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有怎样的心情?作者又有哪些行动? 从这些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内心沉重严于自省、知错就改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11弟弟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我的心情还很沉重?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心情沉重。阅读第一部分 1比较一下北京春天和故乡的春天的不同之处?2、描写现实的严寒有什么作用?3、描写故乡春天的美有什么用意?4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本文是哪一种? 倒叙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阅读第四部分,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多角度理解文章(感受)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 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 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体验拓展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