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课件)(共30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课件)(共30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5: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1.通读诗词,有感情诵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 品读语言,感受诗词意境,体会作者苏轼在词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词,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 ),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者介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文体知识
怀古诗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或词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化用典故,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
题目解说
“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尊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题目解说
赤壁怀古:题目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引出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下阕: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景: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
特点:雄浑、开阔。 想到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一)感受上阙,深入研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时间空间交错,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一)感受上阙,深入研读
我们知道,古人作词讲究炼字,留下许多炼字佳话。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品一品,你们这句词好在哪里?
“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穿”:夸张手法,写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一)感受上阙,深入研读
“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卷”: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
(一)感受上阙,深入研读
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词人从不同角度而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描写出赤壁景色的什么特点?
雄伟壮阔
(一)感受上阙,深入研读
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概括为:美景如画,英雄如烟。
(一)感受上阙,深入研读
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英气勃发,年轻有为。
(二)感受下阙,深入研读
为什么要塑造周瑜这样的形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壮志未酬)。
(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二)感受下阙,深入研读
“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二)感受下阙,深入研读
最后五句怎样写人生感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感伤,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旷达,善于自慰的词人跃然纸上。
(二)感受下阙,深入研读
中心思想
本词写作者面对东去的长江,峭壁耸立的赤壁胜迹,不禁怀古追思,心中浮想起三国赤壁之战时的场景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表达了对周瑜功业由衷的赞颂之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年岁将老、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写作特点
1、整首词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
上阙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阅着重写周郎埋下一条线。
写作特点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
写作特点
3、使用衬托手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
当堂检测
1.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多情应笑我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客有吹洞箫者
D.烽火扬州路
B
解析:例句:宾语前置。A.被动句;C.定语吞置;D.主谓倒装。
当堂检测
2.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
解析:C项是直接抒情,例句与其他三项都是借景抒情。
当堂检测
3.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悲从中来。
B.“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遇贬抑之后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的苦闷。
C.词人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华发早生,不如举杯酬月,了此一生。
D.这几句词豪放中略见苍凉,体现了词人遭受贬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C
解析:“华发早生”不是词人“怀古忧今”造成的。
当堂检测
4.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石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词人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D
当堂检测
解析:
“把酒祭江,直抒词人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说法不对。不应是“直抒”,且感情应为“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