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当时的处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这首词中所用的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意,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辛弃疾的词的苍凉,悲壮的意境及其豪放的语言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典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
本词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宋时,有一个人,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有一个人,他是一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魂牵梦萦的那片土地呀,是他一生的牵挂!这个人是谁?——辛弃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四、题目解读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原是宋代的宫廷乐。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北固山上北固亭,原名北顾亭,取其不忘中原之意。
怀古,所写内容的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下片: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六、全文分析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
赏析:写词人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慨叹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帝王豪奢淫靡的生活经不起风雨的洗刷,寓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明确:
赏析: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衬托英雄去后的凄凉;“想当年”极写刘裕北伐时的声威,以表达词人抗敌情切。回顾刘裕生平,揭示出蓬门陋巷、低微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3.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明确: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孙权和刘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作者想到他们,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事迹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明确:
赏析:作者借鉴历史,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委婉劝诫当权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决不能草率行事。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明确:
赏析:一个“望” 字,使得整词的意境豁然开朗了,而不是局限在这小小的亭子之上,作者可以联想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联想古今故事,一个 “望”字就使得这个作品有了一个远近的含义,它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点了,而成了一个面。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种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起“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南下,原想凭借国力收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统治者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禁不住感慨万千。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确:
赏析:“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比,叹己不如廉颇。表达了自己因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
8.这首词的下片中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
用了三个典故:刘义隆北伐、拓跋焘建行宫、廉颇思赵。
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对当时韩侂胄急于立功,主张出兵,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用拓跋焘的典故,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是词人的悲愤之词。
用廉颇的典故,是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仍然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辛弃疾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就本词来说,他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都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9.这首词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将历史上英主与庸才相比,用以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感叹统治者的长期投降媚敌把人们的抗金热情都冲淡了;将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朝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下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八、写作特点
1.用典贴切,寓意深远。
在诗歌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辛弃疾在本词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人的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词人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抒发对孙权、刘裕这些成就大业的英雄的景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实现收复中原的夙愿;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劝阻当权者的意图;借佛狸祠一事,表示若不迅速收复中原,沦陷区的人民会安于异族统治,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用廉颇的故事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藏,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善用对比,词丰意曲。
本词极善运用对比,产生了很强的表达效果,如刘裕、刘义隆对比,“四十三年”前之景与眼前之景对比,廉颇的处境与自己的处境对比,颇有深意。
3.借古讽今,理隐事中。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优胃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
九、补充资料
怀古诗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布置作业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后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传说中英雄刘裕的故居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需读者去体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3.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4.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答案:(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答案:B
解析:A项,辛弃疾为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诗人;C项,认为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不妥;D项,认为辛弃疾也会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是正确的,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3.答案:B
解析:B项,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机。
4.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作者的眼前是“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但词人的感触则是“多情白发春无奈”,这是借乐景写哀情。作答时,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