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课件:第八单元16.2六国论(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课件:第八单元16.2六国论(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5: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6.2课 六国论
第八单元 四篇古代议论性文章,学习用理性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1 .了解《六国论》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苏洵的生平。
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论证方法和写作特点。
3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目标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作者简介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其擅长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主要作品有《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作者简介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时代背景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时代背景
“六国”指战国时代除秦国以外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
“论”是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就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题目解说
题目解说
层次结构
全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本文论点: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部分(第3, 4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论证“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以齐、燕、赵三国“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的情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5,6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申明“为国者”应当吸收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并力却敌。告诫北宋统治者勿重蹈复辙。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
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敌,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中心思想
文言知识点
词语解释
(1)率赂秦耶:都,皆。
(2)固不在战矣:本来。
(3)思厥先祖父:其。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5)终继五国迁灭:灭亡。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运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
(8)是又在六国下矣:在六国之后。 
文言知识点
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与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文言知识点
古今异义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成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4)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文言知识点
词语解释
(1)率赂秦耶:都,皆。
(2)固不在战矣:本来。
(3)思厥先祖父:其。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5)终继五国迁灭:灭亡。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运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
(8)是又在六国下矣:在六国之后。 
文言知识点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a.以地事秦:侍奉
b.义不赂秦:坚守大义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②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文言知识点
词类活用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不能独完:保全
②始速祸焉:招致 
思考探究
联系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写《六国论》的意图?
提示:(1)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六国灭亡的事件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2)六国中,韩、魏、楚贿赂秦国,导致“赂秦而力亏”;燕、赵、齐“不赂者以赂者丧”。如果不贿赂秦国,“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宋朝在澶州之战中取得胜利,然而统治者却与对方订立“澶渊之盟”,输币、纳贡求和,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