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6.1课 阿房宫赋
第八单元 四篇古代议论性文章,学习用理性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1 .了解《阿房宫赋》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杜牧的生平。
2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3 .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目标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作者简介
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作者简介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建造的一座宫殿,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70余万,开采了大批北山石料,砍伐楚、蜀的大批木材。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而先王留下的宫殿太狭而筹建。宫未建成,始皇先逝,二世胡亥续建。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写作背景
阿房宫,秦宫殿名,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忘时尚未完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士一篇赋体散文。
题目解说
题目解说
层次结构
全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揭露了秦统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3, 4段),指出秦统治者的奢靡、滥用民力导致自身灭亡。在此基础上,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出警告。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最终灭亡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中心思想
文言知识点
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义:明亮的星光;
今义: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文言知识点
古今异义
4.精英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文言知识点
古今异义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文言知识点
文言实词
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文言知识点
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文言知识点
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缦
①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②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文言知识点
尽
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使
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为
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文言知识点
文言虚词
焉
①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
②句末语气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而
①连词,表承接: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文言知识点
其
①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②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
于
①介词,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②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文言知识点
之
①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③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文言知识点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朝歌夜弦 (奏乐)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成为焦土)
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文言知识点
名词用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思考探究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