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9课 说“木叶”
第三单元
林庚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学习目标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考讨论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思考讨论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关键点:“木”
思考讨论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思考讨论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空阔
饱满
思考讨论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它“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思考讨论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思考讨论
“木”与“树”的不同意蕴
木
场合:秋风叶落
外形:脱尽叶子
颜色:枯黄
质感:干燥
意味:空阔舒朗
联想: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思考讨论
“木”与“树”的不同意蕴
树
场合:春夏之交
外形:枝叶繁茂
颜色:绿 褐绿
质感:饱含水分
意味:饱满绵密
联想: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思考讨论
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诗歌语言的启发性和感染性
思考讨论
文章的暗示性
“木叶” “树叶” —— 相去无几
“舒朗空阔”“绵密饱满”—— 一字千里
暗示性
全文总结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总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