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传承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
2.通过对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能够确认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通过分析概括史料与图片,使学生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学会从史料中归纳历史规律,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4.能够叙述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博物馆、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方式,解释新时代下如何进行文化传承。能够通过对古代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解释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5.通过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了解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以此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印刷书的诞生,是在文化传播上革命性的转变。
3.图书馆、博物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还逐渐发展了为公众服务的功能。
难点:
1.文化传承方式演变的过程。
2.近代和现代图书馆的公众服务功能。
三课前预习
1.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
类型 内容 作用
官学 西汉设立的____、西晋设立的____,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儒家经典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
私学 私学产生于____时期,是____首创。唐代以后进一步发展;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____代,书院形成与迅速发展。____最为著名
2.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国:
(1)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____,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1905年,____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3)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是中国最大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4)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60年更名为国家历史博物馆。
(5)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6)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3.学校教育的发展:近代学校教育
内容 作用
古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在____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 ____建立“大学区”制度,奠定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创办____大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精神。
____国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还致力于服务社会。
中国 1.京师大学堂,兴办于____时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____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____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2.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大学”,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发展历程
①西方
古代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____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 a.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____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b.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____建成
②中国
晚清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____,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b.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c.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____,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民国 a.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b.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c.1925年成立的____,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新中国 a.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b.2003年,合并建立的____,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c.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
(2)作用
①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____和传播的使命。
5.印刷术的诞生:产生:
(1)约前30世纪,____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
(2)____,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后来又出现帛书。
(3)105年,东汉____改进造纸术,制出“蔡侯纸”,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
(4)唐朝已经有____印刷品
(5)11世纪中叶,北宋____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____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四自我检测
1.下表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的部分节选,据此推断( )
年份 事件
1840 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介绍西方图书馆的文字达11400余字,是西方近代图书馆第一次在中国传播。19世纪40年代,“书馆”成为对应西方“图书馆”一词的主流用语
1849 西方传教士创办工部书局图书馆
1862 创办京师同文馆,揭开了晚清思想变革的序幕
1898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开大图书馆”称作强学会所作五大事之一
1899 清光绪帝颁布《伤各省开办中学和小学谕旨》,号令全体书院改变形式,书院藏书失去原有形态,开始逐渐过渡为近代学校图书馆
A.西方图书馆源于中国的“书馆” B.创办图书馆是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
C.多种力量助推了图书馆的建立 D.图书馆适应了传统教育的发展需要
2.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图1 所示中国古代书院地域空间分布状态的变化反映出( )
A.书院脱离北方社会需要 B.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影响力扩大
C.政府对思想控制的加强 D.知识分子地域流动性逐渐增强
3.文化传承要从小众走向大众。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西晋始设的国子监 B.美国国会图书馆
C.《几何原本》印刷书 D.中国国家博物馆
4.如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该时期应是(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学 校 校 庠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西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5.朱熹曾言:“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售于场屋者耳。”此后,诸多学者发动了一场绵延数十年之久的书院建设运动。由此可见,这时期的书院建设运动意图( )
A.在民间推广私学教育 B.改进科举考试机制
C.确立理学的正统地位 D.修正官学教育不足
6.清朝修撰《四库全书》后,七座官方藏书楼仿宁波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规制修建。乾隆曰:“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相径庭也夫。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傍,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乾隆此话旨在强调( )
A.总结传统文化精髓 B.彰显君主丰功伟绩
C.拉拢江南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7.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建立万木草堂,1894年,严复在北京建立通艺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建( )
A.标志着传统科举制度废除 B.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确立
C.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D.满足了文官考试制度需要
8.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下列关于博物馆发展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博学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B.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C.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D.故宫博物院是目前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9.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
A.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深入人心 B.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
C.文化活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D.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认同
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 )
A.保存文化遗产 B.传递军事情报 C.开展社会教育 D.彰显国家实力
三课前预习
1. 太学 国子监 春秋 孔子 宋代 白鹿洞书院
2. 自然历史博物院 张謇
3. 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拿破仑 柏林 美 戊戌变法 近代化 蔡元培
4. 缪斯宫 阿什莫林 卢浮宫 自然历史博物院 博物苑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化传承
5. 古埃及 简策 蔡伦 雕版印刷品 毕昇 古登堡
四自我检测
1.C
2.B
3.A
4.B
5.D
6.D
7.C
8.C
9.B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