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梳理卷作业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梳理卷作业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4 23:43:28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
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皇权。
2.措施:①在地方,取消
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
分为三,互不统属;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③在中
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
帝负责;④分散兵权;⑤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锦衣卫,监视、镇压官
民,保护皇帝。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规定: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
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
分,称为“八股文
”。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
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
向日
葵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
心;②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明代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
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日的是为了提高
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浩大,在世界历
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3.评价: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
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
伟大贡献。
2.概况: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
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与其他抗
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
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
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共24张PPT)
01
知识梳理
一、军机处的设立
1.概况: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
满洲贵族

成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到
康熙
时,为了抑
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
南书房。雍正年间,设置
军机处,辅助皇
帝处理政务,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从
而使君主专制
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
思想领域
严密控
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大兴“
文字狱”,造
成了社会恐怖
,禁锢了人们的
思想言论,严重
阻碍了
思想、学术
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专制政策: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
规模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
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4.概况: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
出日益腐败
的趋势。嘉庆以后,出现了
财政危
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
国力越来越虚
弱。清中期以后,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分化

重,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5.背景: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
国进行经济交流,还担心国家
领土主权受
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
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6.表现:1757年,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
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

经营
对外贸易。
7.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
自卫作用
。但是,清廷
故步自封
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
军机处的设立
1.为了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帝设
立(C)
A.锦衣卫
B.三司
C.军机处
D.东厂
知识点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3.“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
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
清朝(B)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4.(2019·广东)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
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
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A)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共23张PPT)
01
知识梳理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概况:清朝统治者以北京
为都城,逐步建立起
对全国的统治。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
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
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
文化方面推崇
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2.收复台湾: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
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
台湾
1662
年,台湾
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民族
英雄
3.建制:
1683
年,清军进攻台湾。1684年,清朝
设置
台湾府,隶属
福建省。1885年台湾
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4.影响: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
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
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5.册封制度:顺治皇帝赐予西藏宗教首领五世达赖
达赖喇麻”的封号;康熙皇帝册封另一位西
藏宗教首领为“
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
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
中央政府
的册封。
6.管辖西藏: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四、巩固西北边疆
7.平定叛乱:康熙皇帝
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天山
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
噶尔丹
的叛乱。
乾隆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
大、小和卓

叛乱
8.管辖新疆:清朝设置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
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
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9.土尔扈特部回归:1771
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
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
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五、雅克萨之战
10.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
的势力侵入我

黑龙江流域
11.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签订了第一个边界
条约《尼布楚条约》。
六、清朝的疆域
12.概括: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
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
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
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
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
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清朝采取的措施不包
括(C)》
A.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C.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及其附近岛屿
D.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学,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共20张PPT)
01
知识梳理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概况: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
虽有明显的发展,

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
政。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
控制力下
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
般盘剥。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
财政
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
赋税,民众不堪重负,
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过程: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李
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
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4.结果: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

1644
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
崇祯在
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5.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
东北
地区的女真
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
统一了女真各
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皇
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6.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

国统一
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
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02
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代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B)
A.经济发展乏力
B.政治日益腐败
C.皇帝疏于政事
D.大臣结党营私
2.《流民图》(局部)反映的是(D)
图1
图2
图3
A.东汉末年百姓背井离乡
B.西晋时期北方人民南迁
C.唐末安史之乱时的惨状
D.明朝时期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D)
①政治腐败严重
②国家财政危机
③陕西连年
大旱④朝廷加派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明末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
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中的“闯王”是
指(D)
4
A.陈胜
B.张献忠
C.黄巢
D.李自成
6.建立“后金”,后改国号为“清”的民族是(B)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7.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
要君王,他的作为不包括(D)
A.进攻明朝
B.改族名
C.改国号
D.建立政权(共20张PPT)
01
知识梳理
一、科技名著
李时珍
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经过27年持
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
《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
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
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2.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作者是宋应星
3.《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的先进经验等,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
农业科
学巨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4.明长城:明朝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
鸭绿江
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长
城处于北方
游牧
地区与农耕
地区的连接
线上。
5.北京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经
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有宫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
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6.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吴承恩的《西游记》。
7.书画: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
8.戏剧: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
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科技名著
1.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传承中
华传统医术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的内容。
下列医学成就属于李时珍的是(D)
A.制成“麻沸散”
B.写成《伤寒杂病论》
C.写成《千金方》
D.撰写成《本草纲日》
2.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他们应查阅的著作是(A)
管生堂圈
天工開物
南塘先生校订军里想园
资治通鉴
经典\点睛
梦溪笔谈
本叫鍋目
A
B
3.明朝后期出现的“农业百科全书”,其作者是(D)
A.贾思勰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知识点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4.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明
长城的起止点是(A)
A.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
C.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D.东起鸭绿江边,西到陇西
5.大片黄色玻璃屋顶、红墙红柱及绚丽彩画给全部建
筑披上金碧辉煌的色彩。欧洲专家对此古建筑群
赞叹不已,称“世界的奇观之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
峰”。这段话反映的古代建筑工程是(D)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官(共22张PPT)
01
知识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
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
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
奇珍
3.过程:从1405年到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
亚洲和非洲
的30多个国
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

红海
沿岸。
4.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
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
了西太平洋与
印度洋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
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5.倭寇: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元末明初,日
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

南沿海
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

6.经过:在东南倭寇最得厥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
戚继光
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
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
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他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

区,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
郑和下西洋
1.“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早八十七年,比达
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从美洲
航行到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
的(B)
A.郑成功
B.郑和
C.戚继光
D.鉴真
2.15世纪上半期,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船
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C)
①马六甲海峡
②红海沿岸
③印度半岛
④非
洲东海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

3.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
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日的是(B)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
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C)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
5.青岛沿海地区有一些地名,如灵山卫、浮山所等,都
与历史上倭寇侵扰有关,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
过很多“卫”“”等军事机构。在抗击倭寇的战争
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B)
A.卫青
B.戚继光
C.岳飞
D.林则徐(共22张PPT)
01知识梳理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1351年,黄
河下游
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
地区。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
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
立明朝。随后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
统治
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2.措施:
(1)在地方:明太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

中书省,提
升六部职权,还分散兵权。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
指挥的
锦衣卫。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
机构
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成为
皇帝的耳日和爪牙。
3.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4.概况: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日
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
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
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5.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
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6.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
玉米、甘薯、马铃
薯、花生和向日葵
等。
7.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
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
制瓷中心。
8.商业:北京和南京市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
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晋商、安徽的徽商。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
n
n回
图1
A.朱元璋
B.朱棣
C.朱允炆
D.朱标
知识点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2.据史书记载,明初明太祖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
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做了重大改组。“重大改
组”体现在(D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3.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
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B)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4.(2019·眉山)《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
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
奏,处以重刑”。朱元章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日的是
(C)
A.提高效率
B.造福子孙
C.加强皇权
D.限制大臣(共13张PPT)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D)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如图1是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它描绘了万历时期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艺活动场面。戏台
搭在街道正中,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B)
A.反映了南京的地方风俗习惯
B.微剧、京剧在街道同时上演
C.呈现了南京的商业繁荣景象
D.戏剧表演与欣赏充实了生活
图1
3.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吃到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最早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武则天不惜动用酷吏打击贪官污吏;明太祖实行“重典治吏”,官吏枉法受赃80贯处以绞刑;雍正帝时,
赃官的罪行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并下令:“丝毫不得碍
于情面,务必严加查处。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古代帝王这样做的根本
目的是
(A)
A.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B.为了肃清官员的贪污腐败
C.为了强化皇权,平抑穷富
D.为了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5.某部小说有如下描写: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囊突突,意
下踌躇;孙行者,笑唏唏,要施手段。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部小说是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聊斋志异》
6.绵阳市平武县城内的报恩寺被誉为“深山故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当地土司在北京故
宫完工后不久,仿照其样式而修建。请判断它修建的时代应该是
D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7.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图2、
图3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B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日》
D.《资治通鉴》
图2
图3
8.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中,建立“大顺”政权并攻占北京的是
(D
A.秦末农民起义
B.隋末农民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农民起义
9.清朝大兴文字狱,主要压制打击的是
(C)
A.督抚大员
B.王公贵族
C.知识分子
D.分裂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