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0 22:16:0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湖州期中)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嫦娥五号从⑤降落到地表过程中大气温度(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2.嫦娥五号返回到⑤点时,其所处的大气层(  )
A.大气不稳定易形成对流 B.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C.含有大量的水汽和杂质 D.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1.B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由图可知,嫦娥五号在距离地表30千米时,位于平流层中,由于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所以此时气温随高度下降逐渐降低,然后在距离地面10-12千米时,进入对流层,由于对流层大气下热上冷,随着距离地面越近,气温升高,所以“嫦娥五号”在距地表3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故本题选B。
2.由图可知,⑤点所在的大气层距离地面30千米,属于平流层,因为其顶部的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随高度上升而气温上升,所以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由于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云雨现象几乎绝迹,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AC错,B正确;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所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D错。所以本题选B。
(2021高一上·凌源期中)2020年6月30日14时15分,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定点于距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该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过了下图中大气的A、B、C层。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划分图示大气层的依据不包括(  )
A.温度 B.气压 C.密度 D.运动状况
4.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是A层 B.B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C.C层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D.C层大气空间密度很小
5.北斗导航卫星从发射到进入C层前,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3.B
4.D
5.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3.读图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划分的依据为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不包括气压,故答案为:B。
4.由上题分析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主要集中在B层,A错。A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B错。B层平流层的能见度好,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宜高空飞行,C错。C层高层大气,离地球远,大气密度很小,D对。故答案为:D。
5.读图可知,北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C层前,经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温度先降低后升高,故答案为:D。
6.(2021高一上·通化期中)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是(  )
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②二氧化碳含量较多③上冷下热,对流明显④水汽、杂质含量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根据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可知,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层下热上冷,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得以向上输送,乙凝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的形成与近地面的气压、二氧化碳含量无关。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7.(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图1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2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某种辐射。据此完成下题。
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图2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散失到宇宙的大气辐射。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7~8月,南昌为伏旱天气,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量大,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削弱①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温室大棚原理
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这样,温室和大棚就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能不断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2021高一上·天津月考)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题。
8.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9.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10.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方,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冻害,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D.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答案】8.B
9.D
10.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8.依据相关地理知识,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对来自地面的红外线长波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所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故B项正确。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大气辐射及逆辐射是大气热量散失的过程。故ACD三项排除。
9.图中A箭头指向地面,示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箭头由地面指向大气,示意地面辐射,C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示意大气逆辐射。综合上述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10.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方,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冻害,主要原因是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可将一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的热量损失,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从而起到防止冻害的作用,故C项正确。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反射大气逆辐射、可阻挡冷锋前进等表述缺乏科学依据,故可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湖南月考)理论上一个地方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当地时间12:00左右,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天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AB两时刻云量大小的比较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①A时刻云量大②B时刻云量大③因为A时刻气温低,但太阳辐射强,说明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④B时刻实际太阳辐射量远小于理论值,说明B时刻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该日气温日变化幅度比较小,下面四幅图中气温日变化幅度与该日气温日变化情况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11.D
12.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11.B时刻为12点,为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刻,理论太阳辐射量应大于A时刻,但实际太阳辐射量却小于A时刻,说明B时刻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②④正确,D选项正确。
12.白天多云会削弱太阳辐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夜晚多云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夜晚温度比晴朗的夜晚高,所以气温日变幅较小。A正确。
(2021高一上·淅川月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3.该城市可能位于(  )
A.热带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华北平原 D.西伯利亚
14.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答案】13.C
14.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风没有昼夜变化。
13.该地位于北半球,依据图中等温线可以看出该地低温低于0℃,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华北地区满足条件。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酷寒,气温在-30℃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气温极少低于20℃,与题目信息不符。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市中心气温高于-0.6℃,趋近于0℃,所以降雪的可能性小,A正确、B错误;该地市中心气温高,这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这会导致城乡热力环流,使得城郊之间空气发生流动,两者的污染物会相互扩散影响,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上海市月考)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热岛强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5.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16.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热岛强度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答案】15.D
16.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15.根据图示曲线,该城市热岛强度,晴天热岛强度在12点左右低于阴天,A错误。阴天时仍存在热岛效应,热岛效应程度较小,B错误。晴天上午8时左右,热岛强度最大,C错。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D正确。
16.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根据曲线数值,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①对。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不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②错。城市热岛效应与海陆热力环流无关,③错。峰值时刻与早晚上下班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④对。B对,A、C、D错。
(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穿堂风”形成的地理原理最符合(  )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18.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答案】17.A
18.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空气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有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17.“穿堂风”利用的是石质地面和山林的比热容差异,从而使得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空气的流动,运用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A正确;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从而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与“穿堂风”关系不大,B错误;热岛效应主要是城市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增多,导致城市比郊区温度更高,与“穿堂风”关系不大,C错误;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从而发出地面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与“穿堂风”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A。
18.石质地面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因此增强了穿堂风,A正确;减少下渗,不会增加湿度,若增加了湿度,则会减小房屋前后的昼夜温差,不利于增强“穿堂风”,B错误;增加地面平整度对通风影响很小,不是增强穿堂风的主要作用,C错误;石质地面有利于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但不是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9.(2013高一上·吉安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   ;②   .
(2)补绘B层的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存在   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特点是   .推测气流运动形式是   .
(4)C层中有   层,   强烈时,   信号会受影响.
【答案】(1)地面辐射;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2)臭氧
(3)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
(4)电离;太阳活动;无线电短波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2)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3)图中可看出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大气抬升温度下降.(4)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故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可以使电离层失去电离作用,从而影响了无线电短波通信.
故答案为:(1)地面辐射;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2)如图 ;;臭氧(3)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4)电离 太阳活动 无线电短波
【点评】(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2)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3)图中可看出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大气抬升温度下降.(4)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20.(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   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的   作用。
(2)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    ,原因是   。该日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
(3)火山喷发当日,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而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填数码)增加和   (填数码)减少。
(5)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丙线以下的   层中,丙线以上为固态岩石称为    。
【答案】(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
(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
(3)②;⑤
(4)②;⑥
(5)软流层;岩石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
(2)由图可知,乙地海拔比丁地高,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故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低;该日乙地在陆地上,是晴天,天气晴朗,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较低;丁地在海洋上,且是阴天,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故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
(3)火山喷发时,大气能见度降低,云层变厚,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同时大气的削弱作用⑤减弱,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会是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地面辐射的损失量⑥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岩浆主要存在于软流层中,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统称为岩石圈。
故答案为:(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3)②;⑤。(4)②;⑥。(5)软流层;岩石圈。
【点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2)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下垫面、海拔、洋流、海陆位置等。
(3)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4)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量来源。
(5)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包括外核和地核。
21.(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B    ; C    。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填字母)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多的原因
(5)乙图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其表示阴天的理由。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B
(3)D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5)②;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可知,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2)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甲图中的B。
(3)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是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符合题意。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而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空气密度较大,且阴天多、云雾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多。
(5)根据右图可知,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时针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故①为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②为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2.(2020高一上·五莲期中)我省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   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热力
(2)自海吹向陆(必须平行于等高面) 两个等压面
(3)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2)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海洋吹向陆地,进而形成环流。画图时注意箭头方向。
(3)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分析。海风从海洋带来湿润的水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3.(2020高一上·沈阳期中)读1月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为沿AB所作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在图中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2)图中A、B、A'、B'四点气压值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3)甲处的风向是   。①、②风力较大的是   。
(4)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5)图中A、B两地中,昼夜温差小的是   。
【答案】(1)
(2)A>B>B′>A′
(3)西北风;①
(4)白天
(5)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根据左图可知,A处近地面为高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B处近地面为低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A为高压,B处气压低,对应高空A为低压、B为高压。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流向A。AB间的热力环流为逆时针。A→B→B'→A'→A。
(2)考查气压大小的判断,A为高压,近地面气温低,B处气压低、气温高,对应高空A为低压、B为高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因此气压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B′>A′。
(3)考查风向的判断,此图为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图,A为高压, B处气压低,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A指向B,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图中甲地的风向为西北风。而在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因此①地风力较大。
(4)考查海陆风,受比热容的影响,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更高,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此时A气压高,B处气压较低,说明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此时为白天。
(5)图中此时A地气压较高,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带来晴天,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小,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B地气压较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带来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低,夜晚大气层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因此昼夜温差较小的是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湖州期中)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嫦娥五号从⑤降落到地表过程中大气温度(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2.嫦娥五号返回到⑤点时,其所处的大气层(  )
A.大气不稳定易形成对流 B.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C.含有大量的水汽和杂质 D.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021高一上·凌源期中)2020年6月30日14时15分,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定点于距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该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过了下图中大气的A、B、C层。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划分图示大气层的依据不包括(  )
A.温度 B.气压 C.密度 D.运动状况
4.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是A层 B.B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C.C层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D.C层大气空间密度很小
5.北斗导航卫星从发射到进入C层前,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6.(2021高一上·通化期中)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是(  )
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②二氧化碳含量较多③上冷下热,对流明显④水汽、杂质含量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图1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2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某种辐射。据此完成下题。
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2021高一上·天津月考)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题。
8.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9.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10.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方,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冻害,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D.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2021高一上·湖南月考)理论上一个地方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当地时间12:00左右,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天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AB两时刻云量大小的比较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①A时刻云量大②B时刻云量大③因为A时刻气温低,但太阳辐射强,说明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④B时刻实际太阳辐射量远小于理论值,说明B时刻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该日气温日变化幅度比较小,下面四幅图中气温日变化幅度与该日气温日变化情况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2021高一上·淅川月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3.该城市可能位于(  )
A.热带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华北平原 D.西伯利亚
14.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2021高一上·上海市月考)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热岛强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5.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16.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热岛强度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穿堂风”形成的地理原理最符合(  )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18.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二、综合题
19.(2013高一上·吉安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   ;②   .
(2)补绘B层的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存在   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特点是   .推测气流运动形式是   .
(4)C层中有   层,   强烈时,   信号会受影响.
20.(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   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的   作用。
(2)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    ,原因是   。该日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
(3)火山喷发当日,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而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填数码)增加和   (填数码)减少。
(5)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丙线以下的   层中,丙线以上为固态岩石称为    。
21.(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B    ; C    。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填字母)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多的原因
(5)乙图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其表示阴天的理由。   
22.(2020高一上·五莲期中)我省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   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
23.(2020高一上·沈阳期中)读1月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为沿AB所作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在图中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2)图中A、B、A'、B'四点气压值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3)甲处的风向是   。①、②风力较大的是   。
(4)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5)图中A、B两地中,昼夜温差小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由图可知,嫦娥五号在距离地表30千米时,位于平流层中,由于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所以此时气温随高度下降逐渐降低,然后在距离地面10-12千米时,进入对流层,由于对流层大气下热上冷,随着距离地面越近,气温升高,所以“嫦娥五号”在距地表3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故本题选B。
2.由图可知,⑤点所在的大气层距离地面30千米,属于平流层,因为其顶部的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随高度上升而气温上升,所以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由于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云雨现象几乎绝迹,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AC错,B正确;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所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D错。所以本题选B。
【答案】3.B
4.D
5.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3.读图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划分的依据为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不包括气压,故答案为:B。
4.由上题分析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主要集中在B层,A错。A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B错。B层平流层的能见度好,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宜高空飞行,C错。C层高层大气,离地球远,大气密度很小,D对。故答案为:D。
5.读图可知,北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C层前,经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温度先降低后升高,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根据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可知,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层下热上冷,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得以向上输送,乙凝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的形成与近地面的气压、二氧化碳含量无关。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7.【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图2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散失到宇宙的大气辐射。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7~8月,南昌为伏旱天气,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量大,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削弱①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温室大棚原理
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这样,温室和大棚就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能不断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答案】8.B
9.D
10.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8.依据相关地理知识,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对来自地面的红外线长波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所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故B项正确。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大气辐射及逆辐射是大气热量散失的过程。故ACD三项排除。
9.图中A箭头指向地面,示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箭头由地面指向大气,示意地面辐射,C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示意大气逆辐射。综合上述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10.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方,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冻害,主要原因是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可将一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的热量损失,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从而起到防止冻害的作用,故C项正确。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反射大气逆辐射、可阻挡冷锋前进等表述缺乏科学依据,故可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
【答案】11.D
12.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11.B时刻为12点,为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刻,理论太阳辐射量应大于A时刻,但实际太阳辐射量却小于A时刻,说明B时刻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②④正确,D选项正确。
12.白天多云会削弱太阳辐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夜晚多云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夜晚温度比晴朗的夜晚高,所以气温日变幅较小。A正确。
【答案】13.C
14.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风没有昼夜变化。
13.该地位于北半球,依据图中等温线可以看出该地低温低于0℃,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华北地区满足条件。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酷寒,气温在-30℃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气温极少低于20℃,与题目信息不符。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市中心气温高于-0.6℃,趋近于0℃,所以降雪的可能性小,A正确、B错误;该地市中心气温高,这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这会导致城乡热力环流,使得城郊之间空气发生流动,两者的污染物会相互扩散影响,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5.D
16.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15.根据图示曲线,该城市热岛强度,晴天热岛强度在12点左右低于阴天,A错误。阴天时仍存在热岛效应,热岛效应程度较小,B错误。晴天上午8时左右,热岛强度最大,C错。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D正确。
16.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根据曲线数值,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①对。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不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②错。城市热岛效应与海陆热力环流无关,③错。峰值时刻与早晚上下班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④对。B对,A、C、D错。
【答案】17.A
18.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空气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有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17.“穿堂风”利用的是石质地面和山林的比热容差异,从而使得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空气的流动,运用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A正确;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从而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与“穿堂风”关系不大,B错误;热岛效应主要是城市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增多,导致城市比郊区温度更高,与“穿堂风”关系不大,C错误;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从而发出地面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与“穿堂风”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A。
18.石质地面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因此增强了穿堂风,A正确;减少下渗,不会增加湿度,若增加了湿度,则会减小房屋前后的昼夜温差,不利于增强“穿堂风”,B错误;增加地面平整度对通风影响很小,不是增强穿堂风的主要作用,C错误;石质地面有利于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但不是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A。
19.【答案】(1)地面辐射;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2)臭氧
(3)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
(4)电离;太阳活动;无线电短波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2)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3)图中可看出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大气抬升温度下降.(4)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故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可以使电离层失去电离作用,从而影响了无线电短波通信.
故答案为:(1)地面辐射;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2)如图 ;;臭氧(3)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4)电离 太阳活动 无线电短波
【点评】(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2)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3)图中可看出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对流运动大气抬升温度下降.(4)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20.【答案】(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
(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
(3)②;⑤
(4)②;⑥
(5)软流层;岩石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
(2)由图可知,乙地海拔比丁地高,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故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低;该日乙地在陆地上,是晴天,天气晴朗,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较低;丁地在海洋上,且是阴天,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故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
(3)火山喷发时,大气能见度降低,云层变厚,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同时大气的削弱作用⑤减弱,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会是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地面辐射的损失量⑥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岩浆主要存在于软流层中,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统称为岩石圈。
故答案为:(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3)②;⑤。(4)②;⑥。(5)软流层;岩石圈。
【点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2)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下垫面、海拔、洋流、海陆位置等。
(3)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4)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量来源。
(5)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包括外核和地核。
21.【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B
(3)D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5)②;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可知,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2)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甲图中的B。
(3)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是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符合题意。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而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空气密度较大,且阴天多、云雾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多。
(5)根据右图可知,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时针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故①为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②为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2.【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热力
(2)自海吹向陆(必须平行于等高面) 两个等压面
(3)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2)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海洋吹向陆地,进而形成环流。画图时注意箭头方向。
(3)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分析。海风从海洋带来湿润的水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3.【答案】(1)
(2)A>B>B′>A′
(3)西北风;①
(4)白天
(5)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根据左图可知,A处近地面为高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B处近地面为低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A为高压,B处气压低,对应高空A为低压、B为高压。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流向A。AB间的热力环流为逆时针。A→B→B'→A'→A。
(2)考查气压大小的判断,A为高压,近地面气温低,B处气压低、气温高,对应高空A为低压、B为高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因此气压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B′>A′。
(3)考查风向的判断,此图为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图,A为高压, B处气压低,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A指向B,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图中甲地的风向为西北风。而在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因此①地风力较大。
(4)考查海陆风,受比热容的影响,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更高,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此时A气压高,B处气压较低,说明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此时为白天。
(5)图中此时A地气压较高,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带来晴天,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小,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B地气压较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带来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低,夜晚大气层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因此昼夜温差较小的是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