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平凡的世界》。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据此完成1~3题。
1.“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的村落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材料中村落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矿产 D.河流
3.黄土高原的人们通过平整土地防治水土流失,其作用原理不包括( )
A.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
B.减缓径流速度
C.减少地表冲沟的形成
D.减小黄土疏松度
答案 1.B 2.D 3.D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皱纹”指黄土高原沟谷地区,甲处等高线密集,为黄土坡;丙为黄土塬;丁处为黄土峁;乙为黄土沟谷相对平坦处,适合居住。第2题,材料中村落布局在沟谷地区,有河流流经,可以为村落提供水源。气候、土壤、矿产的影响小。第3题,黄土高原的人们通过平整土地可减缓径流速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地表冲沟的形成;平整土地会导致黄土更疏松。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4~5题。
4.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5.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图示聚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三面环水,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而不是分布在临河平原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为季风气候,洪涝灾害频发,分布在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地势相对较高地带,使聚落地势高于洪水位,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对聚落的危害。山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聚落分布越靠近山区,则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越多;靠山建住房不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例如聚落位于山地迎风坡,则地形雨丰富,暴雨侵袭更严重;靠近山区,更容易受山洪威胁,且山区附近也不利于地震逃生,有利于地震逃生的地形为平坦开阔地区。第5题,坡度陡的地区,地势起伏大,修建梯田种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梯田应修建在坡度较小的山区;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容易造成水污染,规模过大还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但对改善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作用,不合理的旅游活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山坡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
文音村是琼北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耕地资源有限,但种植业历史悠久,农户主要从事水稻、果蔬生产。该村落的微观空间形态及民居布局受地形、气候、水体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水而兴,布局灵活。下图示意文音村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6~8题。
6.文音村的民居大多布局在坡地,最可能是为了( )
A.保护耕地资源 B.利用地势排涝
C.避免遮挡光照 D.促进通风散热
7.文音村的民居排布错落,无固定朝向,体现出该地( )
A.采光较好 B.地表破碎
C.地势陡峭 D.风向多变
8.当地人认为水是文音村的“龙脉”,文音村因水而兴,主要是因为( )
①河流有利于对外联系 ②水塘营造公共活动空间 ③水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④水系有利于抵御外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6.A 7.A 8.C
解析 第6题,据材料可知,文音村耕地资源有限,为了节约土地,文音村的民居大多布局在坡地。第7题,文音村位于海南(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不同朝向的房屋光照条件相差不大;虽然民居排布错落是顺应地形的体现,但从等高线看,该地只是一个低缓的山坡,并非地表破碎、地势陡峭;该地风向稳定。第8题,文音村溪流狭小,不足以成为水运通道;水塘周边集取水、洗涤、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古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溪流、水塘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水系规模小,几乎无防御功能。
成兰铁路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设计时速200 km/h,全线桥隧比[(桥梁里程+隧道里程)/总里程]86.05%,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京沪高铁设计时速250~300 km/h,全线桥隧比87.7%。据此完成9~10题。
9.成兰铁路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这样布局( )
①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 ②利于修建水陆交通枢纽 ③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 ④地形较平坦,造价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下列关于两条铁路桥隧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速度
B.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河流
C.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地形
D.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生物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两条交通线平行走过,因此不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在成都市和兰州市之间没有可供通航的大河;铁路、公路距离近,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材料中二者“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说明,在成兰铁路建设过程中利用了以前成兰公路建设过程中改造的地形,利于减少工程造价。第10题,京沪高铁穿过的地形区主要为平原,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以桥代路,因此桥梁比高;成兰高铁穿过地形区从海拔500 m的成都平原上升到海拔3 400 m的青藏高原东缘,沿线地势起伏大,修建隧道多。
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区域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该高速公路采用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工程设计原则。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区域交通线路主要沿( )
A.平原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分布 D.鞍部分布
12.该高速公路设计原则主要是考虑( )
①降低工程造价 ②降低航道干扰 ③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④减轻冰冻灾害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与该高速公路相比,图中普通公路( )
A.交通安全隐患大
B.线路里程更短
C.居民使用频率低
D.建成年代更晚
答案 11.B 12.B 13.A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以看出该区域的道路主要沿河谷地区分布,河谷地区地势平缓,工程量小,遵循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工程设计原则。第12题,读图知该高速公路建在峡谷溪流中,和建在陆地上相比较,减少了开山毁林,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高速公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投资大;读图知该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溪流的边缘处,且根据材料其设计原则为“沿江不占江、沿山不开山”,所以其对航道的干扰很小;该高速公路建在溪流中,不能减少冰冻灾害,且浙江属于亚热带,冰冻较少。第13题,图中普通公路分布在山谷中,受地形起伏的影响,普通公路沿线地形起伏大,转弯较多,交通安全隐患大;高速公路建设在河流中,受山脉地势走向影响较小,线路里程更短;高速公路建设较晚,通行效率高,普通公路日常出行较多,对居民来讲使用频率高。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5.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堆积
答案 14.C 15.D
解析 第14题,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15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堆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16.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相关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材料一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材料二 茶马古道路线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指出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河流冲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形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17.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该地北部是山区,南部是平原,濒临大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山岳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有关,有多种类型,除火山类型外,北部山地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2)d城市坐落在________(地貌名称)上。修建b村镇到d城的公路,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用字母连线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以________为主,计划修建a村到b村镇的交通线路,在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线路①距离短,修建公路工程量小
B.线路①路途短,经济效益高
C.线路②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
D.线路②工程量大,成本高
(4)a与b两地相比,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褶皱山 断块山
(2)三角洲 bced 连接村镇较多,运输效益好
(3)公路 ② C
(4)b b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且有便利的交通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哈密地区,呈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北部即天山南坡为洪积倾斜平原;东部和西部是丘陵和戈壁,南部为库木塔格沙漠,古称莫贺延碛;中部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的洪积平原。盆地内有很多距今约3 000年前的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下图为哈密盆地古城堡、古墓群和现代城镇分布及附近地貌景观图。
(1)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简析古城堡及古墓群远离现代城镇的原因。
(3)说出图中区域交通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答案 (1)地壳下沉,接受堆积,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长期在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下形成。
(2)古城堡及古墓群均为古代绿洲所在地,由于人口的增长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古代绿洲荒漠化加剧,绿洲被废弃;古代绿洲被废弃后,人类活动逐渐向河流上游移动,形成新的绿洲(城镇),从而使得古城堡及古墓群远离现代城镇。
(3)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夏半年太阳辐射强烈;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不利于路基建设;沿线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沿线地区城镇稀少,后勤补给不便等。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堆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514 mm,主要集中在5~9月份,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甲、乙两地沙丘分布位置图
(1)指出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
(2)说明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
(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
(4)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地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河漫滩。沙丘在河漫滩下风向,沙丘物质与附近河漫滩相似。
(2)覆盖阶地及古沙丘堆积物,使当地相对稳定;为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提供较为适宜的土壤和场所;为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化提供科研依据。
(3)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原有河漫滩及沙丘成为阶地及古沙丘;环境演变,阶地和古沙丘表面覆盖黄土层成为保护层;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黄土层遭流水侵蚀,古沙丘出露地表。
(4)甲地:设置挡沙墙(防沙网、在沙丘表面覆盖碎石)、建设防护林等。乙地: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与恢复植被(避免原有的黄土层遭破坏)。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平凡的世界》。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据此完成1~3题。
1.“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的村落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材料中村落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矿产 D.河流
3.黄土高原的人们通过平整土地防治水土流失,其作用原理不包括( )
A.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
B.减缓径流速度
C.减少地表冲沟的形成
D.减小黄土疏松度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4~5题。
4.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5.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文音村是琼北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耕地资源有限,但种植业历史悠久,农户主要从事水稻、果蔬生产。该村落的微观空间形态及民居布局受地形、气候、水体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水而兴,布局灵活。下图示意文音村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6~8题。
6.文音村的民居大多布局在坡地,最可能是为了( )
A.保护耕地资源 B.利用地势排涝
C.避免遮挡光照 D.促进通风散热
7.文音村的民居排布错落,无固定朝向,体现出该地( )
A.采光较好 B.地表破碎
C.地势陡峭 D.风向多变
8.当地人认为水是文音村的“龙脉”,文音村因水而兴,主要是因为( )
①河流有利于对外联系 ②水塘营造公共活动空间 ③水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④水系有利于抵御外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成兰铁路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设计时速200 km/h,全线桥隧比[(桥梁里程+隧道里程)/总里程]86.05%,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京沪高铁设计时速250~300 km/h,全线桥隧比87.7%。据此完成9~10题。
9.成兰铁路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这样布局( )
①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 ②利于修建水陆交通枢纽 ③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 ④地形较平坦,造价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下列关于两条铁路桥隧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速度
B.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河流
C.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地形
D.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生物
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区域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该高速公路采用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工程设计原则。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区域交通线路主要沿( )
A.平原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分布 D.鞍部分布
12.该高速公路设计原则主要是考虑( )
①降低工程造价 ②降低航道干扰 ③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④减轻冰冻灾害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与该高速公路相比,图中普通公路( )
A.交通安全隐患大
B.线路里程更短
C.居民使用频率低
D.建成年代更晚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5.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堆积
答案 14.C 15.D
二、非选择题
16.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相关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材料一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材料二 茶马古道路线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指出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17.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该地北部是山区,南部是平原,濒临大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山岳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有关,有多种类型,除火山类型外,北部山地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2)d城市坐落在________(地貌名称)上。修建b村镇到d城的公路,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用字母连线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以________为主,计划修建a村到b村镇的交通线路,在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线路①距离短,修建公路工程量小
B.线路①路途短,经济效益高
C.线路②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
D.线路②工程量大,成本高
(4)a与b两地相比,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哈密地区,呈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北部即天山南坡为洪积倾斜平原;东部和西部是丘陵和戈壁,南部为库木塔格沙漠,古称莫贺延碛;中部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的洪积平原。盆地内有很多距今约3 000年前的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下图为哈密盆地古城堡、古墓群和现代城镇分布及附近地貌景观图。
(1)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简析古城堡及古墓群远离现代城镇的原因。
(3)说出图中区域交通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堆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514 mm,主要集中在5~9月份,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甲、乙两地沙丘分布位置图
(1)指出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
(2)说明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
(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
(4)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地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