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7:14:53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 (4分)D(A. 寥 liáo. gě:B、藉 jiè,霞蔚云蒸;C. hān,揳 xiē,炽 chi)
2. (4分)D(云雀是光明、自由的象征)
3. (4分)D(A.塑造了“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B.表现了通讯员的羞涩腼腆;C.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4(20分)(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3)呦呦鹿鸣 鼓瑟吹笙
5、(8分)整首词选取秋天的典型意象 “黄花”“秋风”“江天”。(1分)在秋风寒霜中盛开的战地“黄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更显骄人风姿,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异常美丽芬芳。(1分)一个“劲”字,写出了“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在诗人看来,遒劲肃杀的“秋风”带来的不是哀伤,而是“胜似春光”的感慨和振奋。(1分)“寥廓江天万里霜”,更是写出了秋高气爽、一望无边的江澄水碧之景。(1分)词的意境壮丽开阔, (1分)抒发了诗人在战争取得胜利后的喜悦,表达了为理想而战斗的英雄气概,豪迈旷达的胸襟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3分)
6. (1) (5分)
“自己”一词宣布了“他”对峡谷的所有权,“他”把这片自然领域当成了自己的领地, (2分)表现了对高原峡谷血脉相连、无比眷恋的深厚情感。(3分)
(2) (5分)
诗人用“滤”动词,高原峡谷空气像被冰雪过滤一样,写出了空气寒冷凛冽,清新纯净的特点, (2分)表达了诗人这片苍茫荒凉土地的热爱赞美之情,极具表现力。(3分)
7. (8分)
这首诗开篇就写“他忧愁了”,总领全诗,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情感基调。(2分)接着诗人点明这种“忧愁”是一种思乡之愁,并通过回忆表现记忆之景。在他眼里,峡谷是“自己的”,“牦牛”“马驹”是“他的”,他是这里的主人,好比小马驹想念母畜那样,思乡人骨。(2分)诗句最后,首尾勾连,将“我”与“他”重合,“梦游与我共命运的土地”照应了标题“乡愁”,(2分)点明了诗人对于西部高原这一精神家园的深深眷恋。(2分)
8. (8分)
诗人对西部高原有着深沉依恋的情感,他在这里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与慰藉。生活在此地的牦牛是“悠闲”的。(2分)而离开了精神家园的诗人,就如同诗中离开母畜的马驹一般惶恐着急。诗人用“扬起”“蹚开”“奔去”一系列的动作展现了马驹向母畜奔去的过程,表现了马驹内心的慌乱不安,对投入母畜身边之急切,以及对母畜的娇羞依恋。(2分)诗人自称是在黄昏他乡街灯下的“牧人”,城市的灯火虽好,但精神流浪的牧人却渴求回到休戚与共的土地。(2分)诗人借这些典型的高原意象表达了他与精神原乡共命运的挚爱深情。(2分)
9. (4分)C
10. (4分)A(吸吮,这里指凛冽的寒风给香雪带来了彻骨的寒冷,带来伤害,含贬义。汲取,褒义或中性)
11. (4分)D(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主题,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所唤醒,也热切地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12. (4分)A(表明香雪淳朴,而且自尊自爱)
13. (8分)
首先,从香雪父亲盼望有干不完的活儿,为香雪挣学费,母亲让她卖鸡蛋挣钱,表明香雪成长在劳、诚实、上进的家庭环境里。(2分)其次,香雪成长的台儿沟自然环境优美,山明水秀,但在大山深处,闭塞落后。(2分)再次,从凤娇胳肢她、姑娘们月下寻找她。表明香雪成长在台儿沟这个淳朴、善良、友善的社会环境里。(2分)正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才有了香雪的淳朴、善良、自尊,以及她对知识文化的向往。(2分)
14. (60分)从立意、结构、语言等角度评价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00分钟 总分:150分 考试形式:闭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基础积累(32分)
1.下列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挥斥方遒(qiú) 寥廓(lào) 百舸(kě) 浪遏飞舟(è)
B. 慰籍(jí) 罅隙(xià) 嚣鸣(xiāo) 霞尉云蒸(wèi)
C. 酣畅淋漓(gān) 揳入(qi) 荫蔽(yīn) 炽热(zhǐ)
D. 讷讷半晌(nè) 皱褶(zhě) 碾轧(yà) 震颤(chàn)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澎湃的激情热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体现了“五四”时期敢于破坏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B.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贞。
C.《峨日朵雪峰之侧》用凝重壮美的意象表达丰富深刻的诗情,表达了诗人昌耀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心。
D.英国诗人雪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在《致云雀》中热情赞颂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柔美、静谧、神秘的象征。
3.下列对《百合花》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看到路边清新的秋景,以及对家乡中秋节团圆夜的回忆,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
B.通讯员带路护送“我”时,总与“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说话时会脸红,体现了他的封建思想,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花则显示他热爱生活。
C.新媳妇为牺牲了的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劈手夺过被子,盖在他身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她的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
D.小说塑造了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几位青年形象,他们善良、淳朴,虽然彼此之间曾有过小小的纠葛,但他们的情感圣洁真挚,就像百合花那样美好。
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两段文字补充完整。(20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寒秋大好河山的壮美图景。远眺“ , ”; 仰视“_ _”;
俯瞰 “_ _”。
(2)学校举办纪念“五四”运动专题活动,需要设计宣传海报。为了号召同学们学习“五四”青年慷慨激昂、评论国事、奋笔疾书、勇于向军阀官僚展开斗争的豪迈气概,我们可以引用这几句诗,“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_ _, _ _, _, _ 。”
(3)_ _,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_。
二、阅读理解(5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题。(8分)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主题,以重阳为题材的诗作大多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情。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请结合具体意象,赏析本诗蕴含的情感。(8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8题。(26分)
乡愁
昌耀
他忧愁了。
他思念自己的峡谷。
那里,紧贴着断崖的裸岩,
他的牦牛悠闲地舔食雪线下的青草。
而在草滩,
他的一只马驹正扬起四蹄,
蹚开河湾的浅水
向着对岸的母畜奔去,
慌张而又娇嗔地咴咴……
那里的太阳是浓重的釉彩。
那里的空气被冰雪滤过,
混合着刺人感官的奶油、草叶
与酵母的芳香……
----我不就是那个
在街灯下思乡的牧人,
梦游与我共命运的土地
6. 结合诗句,理解赏析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10分)
(1)他思念自己的峡谷。
(2)那里的空气被冰雪滤过。
7.本诗开篇写“他忧愁了”,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它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8分)
8.对于诗人昌耀来说,西部高原可谓精神原乡,在他坎坷多舛的一生中,给予他灵魂滋养。请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作简要分析。(8分)
(三)阅读下面《哦,香雪》中的节选,完成第9-13题。(24分)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 不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 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 四十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 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 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 她寻找着,发现
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停衣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 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 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艺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 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 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歌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 】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 】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 】、热烈;她们笑着,笑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9.在文中【 】内填人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新颖 冷静 严酷 豪放 B.新奇 冷清 严酷 豪放
C.新奇 冷静 严峻 奔放 D.新颖 冷清 严峻 奔放
10.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吸吮: 汲取
B.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端详:仔细观察
C.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怂恿:用力吹动
D.在铁轨上蠕动 蠕动:缓慢移动
11.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下车时的夜景: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她单薄的身体。
——四周的旷野和寒冷的环境,烘托出香雪错过了车站,在离家很远的夜晚,内心的担心与害怕。
B.途中周围的景色: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被桃旷,考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哪”地歌唱。
——月夜下的景色柔美庄严,衬托出香雪终于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铅笔盒时,内心的满足愉快,也不再感到害怕。
C.赶路回家时的环境描写: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滩一朵小小的浪花。
——溪水的欢快流动,衬托出香雪经过短暂的心理活动,想出跟娘解释换来铅笔盒的理由后,内心的轻松愉悦。
D.见到乡亲时的周围环境: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群山发出了回声,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香雪盼望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会再三盘问她如何拥有这个新的磁铁铅笔盒,这个细节表明人物虽然淳朴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
B.文中写香雪回忆凤娇劝她拿旧汗褂换几块糖的往事,是为了引出她想出了“骗”的办法,跟娘解释用鸡蛋换铅笔盒的理由。
C.文中把隧道比喻为“大山的一只黑眼睛”,生动形象地表现隧道作为大山观察、认识、联系外面世界的窗口,对于山村的重要作用。
D.结尾句“哦,香雪!香雪!”既是姑娘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迎,是大山对她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作者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13.香雪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8分)
三、写作(60分)
14.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抓住细节写出人物特征。文体为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