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地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地带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质含量(%)
暗棕壤 东北地区 2.14—16.4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1.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成土母质
2.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气候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4.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据此完成: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②陡坡③阳坡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21高三上·梁河开学考)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7.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2021高一下·巍山月考)读所示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下面小题。
8.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9.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 B.土壤中的养分状况
C.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D.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11.地表的植物对土壤的形成作用是( )
A.决定土壤颗粒的大小 B.改变土壤矿物质成分
C.加速土壤形成过程 D.调整土壤内部温度
(2021高一上·云县期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13.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2020高一上·沧州期末)水稻土是水田中的肥沃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成土母质 C.水稻 D.人类活动
15.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
A.耕作层增厚 B.养分增多
C.淋溶作用增强 D.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17.(2020高一上·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连某高中研学小组到“枫叶之都—辽宁本溪”开展地理实践考察,研学小组在考察前利用网络了解本溪属温带季风气候。在实地考察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了研学考察图。
(1)图中太子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环节。
(2)馆藏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代。
(3)本溪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地貌。
(4)每当秋季,关门山便成了层林尽染的七彩世界。图中枫树所属森林植被类型名称为 。
(5)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 ,并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18.(2020高一上·江门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类型。
(2)请说出甲地区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3)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改良甲地区的土壤。
19.(2020高一上·泉州期末)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山西侧降水量较少,而东侧降水量较多,东侧山麓分布众多的洪积扇(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乙处河谷类型为 ,主要受 (外力作用)的影响。
(2)描述甲处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与西侧相比,贺兰山东侧较湿润,结合整体性原理,推测该山东侧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 。
土壤肥力: 。
生物特点: 。
20.(2021高一上·丹东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暑期到宽甸山区做实地考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是考察小组成员拍摄到的两幅河流地貌景观图片。
左图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右图地貌名称为 ;描述左图地貌的河谷特点 。
(2)下图为考察小组成员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请你在适当位置填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甲 ;乙 ;丙 ;
(3)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间,遭遇暴雨天气,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指出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
(4)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较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持续时间长,导致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红壤和暗棕壤都是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由当地的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影响下发育而成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大,B错误;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相比,东北平原地形虽然土层深厚,但不是有机质高的原因,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很小,D错误。故答案为:A。
2.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A错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人类施用的有机肥,所以主要来自生物,B正确;地形和气候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C
4.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3.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答案为:C。
4.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生长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好。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更多;根据乙图可知,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更高,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答案】6.C
7.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1)气候冷湿,植被生长比较好,植被残体积累比较多,长时间堆积形成比较厚的腐殖质;(2)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比较肥沃。
6.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C正确;A、B、D项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故答案为:C。
7.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的措施,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B错误;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C正确;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8.B
9.A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8.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答案为:B。
9.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1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B正确;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与区域气候、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无关,A错;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等与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故答案为:B。
11.地表植被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C正确;土壤颗粒的大小、矿物成分等与成土母质相关,AB错;地表植被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加速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D错。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D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2.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岩层、R为基岩,A正确。
13.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答案】14.D
15.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14.水稻土是土壤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土壤,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地形和成土母质不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B错。其形成与种植水稻有关,但种水稻属于人类活动,其形成应是种水稻过程中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水稻,C错。故答案为:D。
15.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7.【答案】(1)地表径流
(2)中生
(3)喀斯特(或岩溶)
(4)(温带)落叶阔叶林
(5)有机质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太子河在地表流淌,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2)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3)读图可知,本溪水洞发育在石灰岩中,因此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4)辽宁属温带季风气候,枫树叶片宽阔,秋季变红之后掉落,属温带落叶阔叶林。(5)有机质指的是土壤中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等,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点评】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18.【答案】(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红壤。特点: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低;土壤酸性较强;土质黏重。
(3)种植绿肥作物(广施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土壤养分;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知识点】成土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据海陆轮廓和位置可判断,甲地处我国福建省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南方主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壤,是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低;土壤酸性较强;土质黏重。
(3)据上题分析可知,红壤是一种低产土壤之一,因此可以种植绿肥作物里广施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土壤养分;红壤呈酸性,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红壤土质黏重,因此应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等。
【点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
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
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
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
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
温暖,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寒冷,
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19.【答案】(1)V型谷;下蚀
(2)河流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出山口因坡度骤减地形展宽,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
(3)径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土壤肥力较高;以森林、草类植被为主,生物数量更多,植被覆盖率更高。
【知识点】河流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乙位于河流上游,河水下蚀侵蚀,形成V形河谷。(2)河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山口位置,由于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减缓,河水搬运能力下降,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3)河流水文特征:因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土壤肥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生物特点:森林、草原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生物数量更多,生物种类多样。
【点评】1、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2、洪积扇: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
20.【答案】(1)上;冲积扇(洪积扇);特征:呈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鹅卵石
(2)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3)前期暴雨形成短时间大量水流;地形陡峻,坡度大。受采石场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度差,有丰富松散物质
(4)野外活动前,了解天气状况;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再沟谷中停留;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发现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报告,向他人求救。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左图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呈V型,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谷底狭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河床底部起伏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块。右图地貌为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洪积扇)。(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土壤由表层往底部依次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3)结合材料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说明该区域地形崎岖,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气,受暴雨影响在短时间内汇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说明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质。(4)进行野外活动前,需提前规划考查路线,了解天气状况,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沟谷时,应先进行观察,确定安全后再进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预防出现泥石流,最好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远离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将营地选在平整空旷的高地上,千万不要选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发现泥石流后,要立即从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两边向上面爬。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地湘教版(2019)必修一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金台期末)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地带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质含量(%)
暗棕壤 东北地区 2.14—16.4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1.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成土母质
2.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气候
【答案】1.A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1.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较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持续时间长,导致有机质含量低,A正确;红壤和暗棕壤都是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由当地的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影响下发育而成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大,B错误;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相比,东北平原地形虽然土层深厚,但不是有机质高的原因,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很小,D错误。故答案为:A。
2.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A错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人类施用的有机肥,所以主要来自生物,B正确;地形和气候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4.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3.C
4.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3.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答案为:C。
4.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答案为:D。
5.(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据此完成: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②陡坡③阳坡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生长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好。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更多;根据乙图可知,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更高,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2021高三上·梁河开学考)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7.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6.C
7.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1)气候冷湿,植被生长比较好,植被残体积累比较多,长时间堆积形成比较厚的腐殖质;(2)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比较肥沃。
6.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C正确;A、B、D项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故答案为:C。
7.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的措施,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B错误;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C正确;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巍山月考)读所示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下面小题。
8.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9.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答案】8.B
9.A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8.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答案为:B。
9.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 B.土壤中的养分状况
C.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D.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11.地表的植物对土壤的形成作用是( )
A.决定土壤颗粒的大小 B.改变土壤矿物质成分
C.加速土壤形成过程 D.调整土壤内部温度
【答案】10.B
11.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1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B正确;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与区域气候、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无关,A错;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等与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故答案为:B。
11.地表植被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C正确;土壤颗粒的大小、矿物成分等与成土母质相关,AB错;地表植被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加速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D错。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云县期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13.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答案】12.A
13.D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2.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岩层、R为基岩,A正确。
13.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2020高一上·沧州期末)水稻土是水田中的肥沃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成土母质 C.水稻 D.人类活动
15.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
A.耕作层增厚 B.养分增多
C.淋溶作用增强 D.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14.D
15.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14.水稻土是土壤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土壤,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地形和成土母质不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B错。其形成与种植水稻有关,但种水稻属于人类活动,其形成应是种水稻过程中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水稻,C错。故答案为:D。
15.水稻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耕作层厚度不一定增加;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高度影响小;区域降水差异不大,梯田地形坡度差异不大,淋溶作用差异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7.(2020高一上·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连某高中研学小组到“枫叶之都—辽宁本溪”开展地理实践考察,研学小组在考察前利用网络了解本溪属温带季风气候。在实地考察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了研学考察图。
(1)图中太子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环节。
(2)馆藏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代。
(3)本溪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地貌。
(4)每当秋季,关门山便成了层林尽染的七彩世界。图中枫树所属森林植被类型名称为 。
(5)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 ,并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答案】(1)地表径流
(2)中生
(3)喀斯特(或岩溶)
(4)(温带)落叶阔叶林
(5)有机质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太子河在地表流淌,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2)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其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3)读图可知,本溪水洞发育在石灰岩中,因此水洞地下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4)辽宁属温带季风气候,枫树叶片宽阔,秋季变红之后掉落,属温带落叶阔叶林。(5)有机质指的是土壤中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等,图中枫树残叶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点评】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18.(2020高一上·江门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类型。
(2)请说出甲地区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3)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改良甲地区的土壤。
【答案】(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红壤。特点: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低;土壤酸性较强;土质黏重。
(3)种植绿肥作物(广施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土壤养分;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知识点】成土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据海陆轮廓和位置可判断,甲地处我国福建省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南方主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壤,是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低;土壤酸性较强;土质黏重。
(3)据上题分析可知,红壤是一种低产土壤之一,因此可以种植绿肥作物里广施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土壤养分;红壤呈酸性,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红壤土质黏重,因此应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等。
【点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
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
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
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
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
温暖,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寒冷,
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19.(2020高一上·泉州期末)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山西侧降水量较少,而东侧降水量较多,东侧山麓分布众多的洪积扇(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乙处河谷类型为 ,主要受 (外力作用)的影响。
(2)描述甲处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与西侧相比,贺兰山东侧较湿润,结合整体性原理,推测该山东侧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 。
土壤肥力: 。
生物特点: 。
【答案】(1)V型谷;下蚀
(2)河流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出山口因坡度骤减地形展宽,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
(3)径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土壤肥力较高;以森林、草类植被为主,生物数量更多,植被覆盖率更高。
【知识点】河流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乙位于河流上游,河水下蚀侵蚀,形成V形河谷。(2)河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山口位置,由于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减缓,河水搬运能力下降,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3)河流水文特征:因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土壤肥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生物特点:森林、草原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生物数量更多,生物种类多样。
【点评】1、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2、洪积扇: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
20.(2021高一上·丹东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暑期到宽甸山区做实地考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是考察小组成员拍摄到的两幅河流地貌景观图片。
左图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右图地貌名称为 ;描述左图地貌的河谷特点 。
(2)下图为考察小组成员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请你在适当位置填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甲 ;乙 ;丙 ;
(3)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间,遭遇暴雨天气,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指出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
(4)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
【答案】(1)上;冲积扇(洪积扇);特征:呈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鹅卵石
(2)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3)前期暴雨形成短时间大量水流;地形陡峻,坡度大。受采石场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度差,有丰富松散物质
(4)野外活动前,了解天气状况;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再沟谷中停留;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发现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报告,向他人求救。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左图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呈V型,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谷底狭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河床底部起伏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块。右图地貌为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洪积扇)。(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土壤由表层往底部依次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3)结合材料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说明该区域地形崎岖,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气,受暴雨影响在短时间内汇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说明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质。(4)进行野外活动前,需提前规划考查路线,了解天气状况,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沟谷时,应先进行观察,确定安全后再进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预防出现泥石流,最好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远离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将营地选在平整空旷的高地上,千万不要选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发现泥石流后,要立即从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两边向上面爬。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