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8: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单元
孟子
作者介绍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创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常识积累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
思考讨论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思考讨论
2、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
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思考讨论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
观点一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
观点二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
逻辑谨严,层层深人。表面看来,孟子的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层层推理,所述主旨水到渠成。
写作特点
总结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小试牛刀
1.下列选项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试牛刀
1.答案:C
解析:A.之:结构助词,的/句末衬字,无实义。B.者: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C.介词,用。D.于:介词,在……中/介词,表被动。
小试牛刀
2.下列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①治:治理 ②运:运动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①乍:刚刚 ②入:掉进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①始:开始 ②达:到达
小试牛刀
2.答案:C
解析:A.②运:运转。B.①乍:突然。D.②达:流通,涌出。
小试牛刀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小试牛刀
3.答案:D
解析:A.“内”同“纳”,结交。B.“要”同“邀”,求取。C.“然”同“燃”,燃烧。
小试牛刀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小试牛刀
4.答案:B
解析: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