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单元过关检测4-7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单元过关检测4-7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8 12: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二(4~7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24分,其中1~6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自伐者无功②郑武公欲伐胡
B.①治之于未乱②未暇治天下也
C.①因释其耒而守株②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候因释之
D.①履危石,临百仞之渊②市罢,遂不得履
答案:B
解析:A项,①自我夸耀/②进攻,攻打。B项,①②都是动词,治理。C项,①放下/②释放,放走。D项,①动词,踩,踏/②名词,鞋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②已得履
B.①其于大达亦远矣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①我决起而飞②衣缁衣而反
D.①去以六月息者也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答案:C
解析:A项,①语气助词,用法同“矣”/②副词,已经。B项,①介词,对于/②介词,被。C项,①②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①介词,凭借/②介词,把。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而御六气之辩
C.卜子妻写弊裤也
D.泛然而若辞
答案:D
解析:A项,累,通“蔂”,盛土的工具。B项,辩,通“变”,变化。C项,弊,通“敝”,破旧,破损。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A.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吾与之友矣
C.将在于众贤而已
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答案:B
解析:例句,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成干肉。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众多。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B.夫大块载我以形
C.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D.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僵硬。今义:①形容词,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动词,使坚强。B项,古义:大地。今义:形体相对较大或相对较大的部分。C项,古义:不困窘。今义:动词,没有穷尽,没有限度。D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形容相差很远。
6.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事之以犬马而不受
A.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B.之二虫又何知
C.以为莫己若者
D.乐羊以有功见疑
答案:A
解析:例句,状语后置;A项,状语后置;B项,宾语前置;C项,宾语前置;D项,被动句。
7.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2)若夫乘天地之正,       ,       ,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3)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       ,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
答案:(1)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2)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3)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
二、阅读理解(60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20分)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今夫?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大而平浅。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⑤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⑧罟(gǔ):网的总称。⑨(lí)牛:牦牛。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立之途,匠者不顾 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夭:夭折
答案:C
解析:C项,“顾”,回头看。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答案:B
解析:A项,“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B项,“而”,都是顺承关系的连词。C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这类人。D项,“其”,①代词,指樗树;②表选择问,还是。
10.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答案:C
解析:C项,“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谈论儒家的学说。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4分)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
答案:(1)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免于漂洗绵絮,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其中重要的实词的含义:“一”,相同;“封”,封官;“所用”,使用的方法。注意句式:“不夭斤斧”,不会因“斤斧”而夭折。“安所困苦”是困苦在什么地方。
12.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答案: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间可以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则大而平浅,不能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免于漂洗绵絮,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大船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悠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4题。(8分)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①。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③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注:①监河侯:监理河道的官。②邑金:邑,封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金,古代货币单位。③波臣:水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周忿然作色曰      作色:脸变色,指发怒
B.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顾视:回头看
C.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激:引
D.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常与:常常给
答案:D
解析:D项,“常与”,平日相处,指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3分)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2分)
答案:(1)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国王,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吧?
(2)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特殊句式以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第(1)句是疑问句,同时要注意“游”“激”“迎”的意思;第(2)句要注意“乃”的意思是“竟然”。
参考译文:庄周家里贫穷,所以前去监理河道的官员那里借粮食。监理河道的官员说:“好的!我将从封地上得到税金,到时候将借给你三百金,行吧?”庄周愤怒地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时,道中有喊我的声音。我回头看那车辙中,发现一条鲫鱼在那里。我问道:‘鲫鱼!你是干什么的呢?’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官。您也许有斗升之水来使我活命吧?’我说:‘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国王,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吧?’鲫鱼愤怒地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我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言外之意是说,你这样不是要我干死吗)!’”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7题。(12分)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骨尧然有形①。撽以马捶②,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③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④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①骨尧(xiāo)然有形:骨尧然,尸骨干枯的样子。有形,有似生人头颅的形状。②撽(qiào)以马捶:撽,敲打旁击。马捶,马鞭。“捶”同“棰”。③将(qiāng):抑或,表推测。④深颦(pín)蹙(cù)额:皱眉头,愁苦的样子。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患:担心
B.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累:负担
C.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虽:即使
D.吾使司命复生子形 复:恢复
答案:A
解析:A项,“患”,此处应为名词,祸患。
1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3分)
(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3分)
答案:(1)或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
(2)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句式和词语。“将”,抑或;“不善之行”,不好的品行;“愧”,愧疚;“丑”,羞耻;“安能”,怎么能;“南面王”,面朝南做君王;“劳”,劳苦。
17.这段文字选自《庄子·至乐》。在庄周看来,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这体现了庄周怎样的“生死观”?(3分)
答案:在庄周看来,人活着是痛苦的,死才是最快乐的事。这是庄周对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愤激之言。
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故事的内容,从骷髅的最后一句话“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中不难看出。
参考译文:庄子到楚国去,见到一颗死人头骨,干枯而有生人头颅的形状。庄子用马鞭子敲打着骷髅问道:“先生是由于贪图享乐,放纵情欲,丧失养生之理而成为这样的吗?或是遭遇亡国之事,为斧钺诛杀而至于此呢?或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或是你因为挨饿受冻而成为这样的呢?或是你年事已高本该如此呢?”就这样讲完,拉过骷髅,枕在头下睡去。半夜时,骷髅显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听您的言谈好像是位善辩之士,看您所说之事,都是活人的负担,死人则没有这些。您愿意听听死人的快乐吗?”庄子说:“是的。”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也不能超过啊。”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死之神复活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归还你父母、妻子、邻里朋友,乃至知识,你愿意吗?”骷髅紧紧皱起眉头,现出愁苦的样子说:“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8~21题。(20分)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温人之周①,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周:地名。这里是指东周时期周国的都城雒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戍东边,荆人辍行     辍:停止
B.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 坚:使……坚定(信心)
C.君过矣 过:拜访
D.温人之周,周不纳客 纳:接纳
答案:C
解析:过:犯错误。
19.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②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
B.①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②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
C.①温人之周②荆大说,许救之
D.①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②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
答案:C
解析:A项,①②均为介词,用;B项,①②均为介词,向;C项,①动词,到,往/②人称代词,代指宋国;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康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要混乱、软弱,只要有机可乘,有缝可钻,就会引来虎视眈眈的敌人。
B.臧孙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从楚王高兴的脸色中就看出楚王根本就不会出兵救援,只是要削弱两国罢了,所以他才感到忧虑。
C.赵魏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赵刻这一招会导致“唇亡齿寒”的后果,并不可取。
D.温人被拘,不把温人当周朝的人,恰恰反映出周天子自己都不自信了。温人讲《诗经》,对周天子是极大的讽刺。
答案:C
解析:这一计可以称为“顺水推舟”,既得了人情、面子,最后还可以分得一点好处。正是因为同为强国,魏国得中山就不容易了。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3分)
(2)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4分)
(3)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4分)
答案:(1)荒年会召来敌兵,疾病瘟疫会召来敌兵,百姓劳苦会召来敌兵,政局混乱会召来敌兵。
(2)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援救了弱小的宋国而得罪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使人忧虑的事情。
(3)答应他们的时候如果太高兴,那么他将会知道你从他的进攻中可以得利,他必将停止行动。
参考译文:秦康公让民众建造观赏游乐用的高台已历时三年。楚国人发动军队,将要用兵攻打齐国。任妄说:“荒年会召来敌兵,疾病瘟疫会召来敌兵,百姓劳苦会召来敌兵,政局混乱会召来敌兵。君主建造高台已经三年,如今楚国人起兵将要攻打齐国,臣下我怕他们拿攻打齐国来虚张声势,而实际上是来袭击秦国,不如对他们加以防备。”于是派兵防守东面边境,楚国人就停止了行动。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到南面去向楚国求救。楚王非常高兴,答应救援,十分起劲。臧孙子十分忧虑地回国。他的车夫说:“来求救而获得成功,现在先生却脸带忧色,为什么呢?”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援救了弱小的宋国而得罪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使人忧虑的事情;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坚定而齐国人就会疲惫,这对楚国就有利了。”臧孙子就回国了。齐国人攻占了宋国的五个城镇而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
魏文侯向赵国借用道路去攻打中山国,赵肃侯准备不答应。赵刻说:“君主错了。魏国攻打中山国而不能夺取,那么魏国必然就会疲惫。魏国表现出疲惫,那么魏国就会被轻视;魏国被轻视,那么赵国就显得重要。魏国攻占中山国,必然不能越过赵国去拥有统治中山国。因此用兵的是魏国,而实际得到土地的是赵国。君主必须答应他们。答应他们的时候如果太高兴,那么他将会知道你从他的进攻中可以得利,他必将停止行动。君主不如借给他道路,又做出迫不得已的样子。”
有个温邑人到东周国都城雒邑去,当时雒邑不准外客入境。因而问他:“你是外客吗?”他回答:“我是主人。”问他同巷居住的人他却不知道,守城官吏便囚禁了他。周国君主派人来问他:“先生不是周国人,而又自称不是客,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常诵读《诗经》,那《诗经》上说:‘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整个境内的人,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现在的周君,是天子,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哪里有做了别人的臣民又成为他的外客的呢?所以我说:我是主人。”周国君主便放了他。
三、语言运用(16分)
22.请根据上下文仿写句子。(6分)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             ;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李白的杯中酒,          ;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万国瞩目的《四库全书》……?
答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是高山流水的琴瑟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23.下面《典故杂咏》的小诗巧藏20个成语典故。请根据示例从其他三联中任选一联写出四个缩用的成语典故。(4分)
沧桑世事见天壤,唇齿衔环今古情。
缘木守株贻笑柄,枕戈尝胆赞英名。
七擒三顾笑汗马,八斗五车能点睛。
投笔击楫钦裹革,移山填海尚鹏程。
示例:颈联 七擒七纵,三顾茅庐,汗马功劳(汗马之劳),八斗之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画龙点睛。
联?
?
答案:首联:沧海桑田,天壤之别(天渊之别),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结草衔环。
颔联: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枕戈待旦,卧薪尝胆。
尾联:投笔从戎,中流击楫,马革裹尸,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鹏程万里。(只选联不给分,选联后答对2个成语给1分,3个2分,4个4分)
24.阅读下列一段话,回答问题。(6分)
子禽问老师墨子:“您觉得话多说些好呢,还是少说些为好?”墨子沉吟半刻,然后答道:“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叫个不停,自己落得口干舌燥,却没有谁理会它,欣赏它。可是雄鸡只要天亮之前叫两三声,人们便应声而起。说话要学雄鸡而不学青蛙。”
请说出墨子所说话的两个意思。
答案:(1)说话要选对时机(天亮前)。
(2)说话要精练而有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