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折线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3.经历现实背景中使用折线统计图的情景,体验使用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好处。
4.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搜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正确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关键: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上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P48页主题图。
2.师: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从表格中你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预设1:我们知道2000年上海每个月的月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实例,复习统计表,引导学生把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用统计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更加直观、明了地看清楚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多少。】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
预设:用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2.学生尝试解决。
3.师:从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4.提问:用什么方法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自学课本P48、49并思考以下问题:
A.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B.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上升与下降的含义是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1)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月份、温度)
(2)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 ℃。(1℃)
(3)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 ℃。(11℃)
(4)2000年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是 ℃。(7月)
(5)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2~3月,3~4月)
(6)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10~11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集体认识以下折线所表示的缓陡情况。
4.观察P48—49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些什么情况?它们之间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不同的类别之间没有次序关系。而折线统计图则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
三、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1、独立完成课本P50的练习1,并集体交流反馈
(1)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
(2)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 ℃。
(3)气温最高的时刻是 时,这时气温是 ℃。
(4)这是每隔 (小)时测一次气温而得到的折线图。
(5)白天气温是从 时到 时之间。
(6)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7)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8) 时到 时气温没有变化。
(9)这天有 (小)时气温高于9℃。
(10)你能估测到这一天大约属于哪个季节吗?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2、完成课本练习2
(1)从折线图可以看出, 时毛巾的重量最重,是 克。
(2) 时 分到 时 分,毛巾重量变化幅度最大。
(3)从 时起,毛巾的重量不再发生变化。
思考:毛巾重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什么?
预设:说明毛巾已经晾干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而折线统计图则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
板书设计:
认识折线统计图(一)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