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演化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地球的演化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4 21: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4节 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
新生代
新近纪、古近纪
白垩纪
中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古生代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泥盆纪
第四纪
【思考】地球这数十亿年的历史是如何知晓,又是怎么样被记录和解读的呢?
1.依据地层和化石能够确定地层所形成的年代和推测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特点;
2.依据地质年代表,分析不同地质阶段的地球面貌、地壳运动、古生物情况;
3.结合实际考古资料,分析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特征;
4.结合地质史上生物的几次大灭亡,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
【素养要求】
1.什么是地层
2.地层在地球历史研究中有何作用
3.什么是化石?
4.为什么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思考
一、地层和化石
1.地层
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1) 概念:
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 特征:
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3) 作用:
1.地层
2.地层在地球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1)确定地层形成时间
正常状态下地层分布是有时间顺序的,即“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因此根据两个地层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就可以推测两个地层形成的早晚顺序。如图示A地层最老,D地层最新。
(2)确定地壳运动状况
正常状态下的地层应是平行且连续分布
如果地层发生弯曲,说明该处地壳产生过水平运动;
如果地壳同一岩层之间发生明显的位移,说明该处地壳产生过垂直运动;
如果地层分布发生了缺失,说明该处地壳在缺失的某地层地质时期,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化。
(3)确定地理环境特征
沉积地层是由沉积物组成,因此沉积地层中保持着原有地层组成物质。
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的环境是海洋环境,丹霞山的红色砂页岩反映….
2. 化石
(1) 概念
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贝壳化石
鱼的骨骼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
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
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粪便等)
恐龙的足印化石
恐龙粪便化石
(2) 特点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3)作用
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
大羽羊齿化石
三叶虫化石
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地层常含有化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的级、越简单的化石。
4.研究地层和化石意义
---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红色岩石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氧化环境
还原环境
红色岩层指示_______环境;
氧化
岩石颜色往往其中所含的元素离子颜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铁,铁在氧化环境下往往形成三价铁,使岩石呈红色,指示干热气候;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含珊瑚化石的为 ________________环境
清澈温暖的浅海
破碎的贝壳指示 _________环境。
滨海
思考:P32页活动一
1、据此分析我国辽宁南部近8 000—1 000年来气候的大致变化情况
2、为什么说,孢粉化石对于恢复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价值?
辽宁南部近8 000—1 000年来,
气候由冷变暖,由干变湿。
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其所处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
思考活动二:完成下列练习
化石种类 沉积环境
(1)含煤地层
(2)海洋生物化石
(3)珊瑚化石
(4)陆地或淡水生物化石
A 湖盆沉积
B 海洋环境
C 温暖的浅海环境
D 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提升探究: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有侵入地层的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据此判断下图中岩层A、B、C、D的新老关系。
由老到新是B、A、C、D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地层常含有化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的级、越简单的化石。
4.研究地层和化石意义
---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1.红色岩石层指示氧化环境
2.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岩石颜色往往其中所含的元素离子颜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铁,铁在氧化环境下往往形成三价铁,使岩石呈红色,指示干热气候;
3.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4.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第4节 地球的演化(2)
1.原始生物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
2.藻类、海绵等多细胞生物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
3.古生代出现了哪些生物?哪些物种灭绝
4.新生代出现了哪些生物?哪些物种灭绝?
5.人类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
思考问题:
一、地质年代
1.概念:
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2.划分依据:
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
3.划分单位:
常用地质年代单位有三级,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宙 → 代 → 纪
二、地球的演化史
1.原始生物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
2.藻类、海绵等多细胞生物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
3.古生代出现了哪些生物?哪些物种灭绝
4.新生代出现了哪些生物?哪些物种灭绝?
5.人类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
活动思考:
(一)前寒武纪:
(1)时间: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地壳运动剧烈,出现若干片陆地。
火山喷发
铁矿石
生物演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晚期出现藻类、海绵等多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藻类植物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
阶段 演 化 特 点
冥 古 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 变化。
太 古 宙 地质 环境 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生物 演化 早期:没有生命现象,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元 古 宙 环境 变迁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生命 发展 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二)显生宙-----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按照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 ,陆地面积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为陆地。
1.古生代:
(1)海陆演化: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古生代早期:
珊瑚化石
三叶虫化石
(2)生物演化:
古生代中期: 脊椎动物——鱼类
原始鱼类
原始鱼类化石
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
两栖类化石
原始两栖类
古生代后期:
古生代中后期: 蕨类植物繁盛
蕨类植物化石
蕨类植物
早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植物 出现低等植物 蕨类植物繁盛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1.古生代:
帮助记忆
2、中生代:
(1)海陆演化: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
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2)生物演化: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后期向鸟类发展,末期恐龙灭绝
原始鸟类、恐龙
原始爬行动物
遇到霸王龙不要慌,它根本就跑不过你!
主宰地球一亿六千万年的霸王龙
霸王龙见了都怕,把鲨鱼当做小零食,体长达6层楼!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8000万年(1.44亿年前---6500万年前)
动物 植物 中生代末期
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 出现了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 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中生代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 除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2.中生代:
帮助记忆
3、新生代
(1)海陆演化:发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2)生物演化:
新生代生物复原图
灵长类(哺乳动物猿猴)
原始人类
动物: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苹果
植物:被子植物大发展
现代被子植物
世界上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化石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第四纪人类出现——重大飞跃
3.新生代:
动物 植物 气候特点
哺乳动物出现较大发展。灵长类动物也是在此时出现的。 被子植物出现较大发展。 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气候变冷
帮助记忆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 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动物演变: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
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小结
4、地质环境变迁 :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陆地面积空前扩 大。环太平洋地 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也带来丰富的金 属矿产。 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古生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蕨类植物繁盛
出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造煤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中生代:
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出现了始祖鸟。裸子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是主要的代表植物。中生代末期,恐龙,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新生代:
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出现,被子植物
出现,第四纪大冰期时,气候变冷
5、生物演化 :
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地质年代表
合作探究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亿~3亿年,为大间冰期。读图1-30,完成相关任务。
(1)在图中标出几次大冰期。
(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
古生代末期:
中生代末期:
气候寒冷,降水偏多
气候温暖,降水偏少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 亿~3 亿年,为大间冰期。读图1-31,完成相关任务。
(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热干湿交替出现,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中生代以干旱期为主,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