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谈到艺术的本质,英国人贝尔认为,伟大的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创作并不就是把生活复现出来,最根本的是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
早期新诗创作忽视形式、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成了闻一多新诗理论中批判最多的内容之一,在《泰戈尔批判》里,闻一多指出:“于今我们的新诗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闻一多借用鲁品提(Rossetti)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了他的美了。”早期诗人都强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是“写”的,不是“做”的,针对这一创作理念,闻一多多次提出自己的异议,主张诗需要“做”,而不是“写”。在《<冬夜>评论》里,闻一多谈到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而参以人工,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相,二以渗渍人性,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对胡适“有什么话,做什么诗”的诗歌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说:“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并进而解释道:“我并不反对用土白做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当然,要想“做”诗变成现实,就得建立一套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范,这或许就是闻一多提出诗的“三美”主张的初衷。
如果说早期缺乏形式规约的中国新诗创作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中的话,那么,在闻一多明确提出诗歌建设的“三美”主张以后,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对诗歌创作需要修饰和打磨的必要性的阐述,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某种成熟,体现着诗学的现代性特征。
(节选自李乐平《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
材料二:
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关于格式,音尺,平仄,韵脚等问题,本刊上已经有饶孟侃先生《论新诗的音节》的两篇文章讨论得很精细了。不过他所讨论的是从听觉方面着眼的。至于视觉方面的两个问题,他却没有提到。当然视觉方面的问题比较占次要的位置。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办法,的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姑且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诚然,律诗也是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得多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仿佛不拘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非得穿一种样式的衣服不可。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例如《采莲曲》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昭君出塞》,《铁路行》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最后的坚决》,《三月十八日》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寻找》。在这几首诗里面,谁能指出一首内容与格式,或精神与形体不调和的诗来,我倒愿意听听他的理由。试问这种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在那印板式的律诗里找得出来吗?在那乱杂无章,参差不齐,信手拈来的自由诗里找得出来吗?
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二点。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三点。有了这三个不同之点,我们应该知道新诗的这种格式是复古还是创新,是进化还是退化。
(节选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创作最为根本的性质是艺术家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而并不是把生活复现出来。
B.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体现了诗学的现代性特征,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成熟。
C.闻一多认为,从表面上看,新诗的格律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理解,后者为主,前者为次。
D.在闻一多看来,汉字是象形字,中国人对诗歌的鉴赏领悟来自对汉字字形及诗行的视觉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泰戈尔批判》等文中,闻一多对中国早期新诗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进行了多次批判。
B.闻一多的“三美”论,使中国新诗创作从缺乏形式规约的自发状态进入了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
C.中国最初的新诗尽管不是闻一多所作,但是采用了西文诗分行的形式,已经体现出建筑美的特点。
D.闻一多强调诗歌的形式,并不是说不注重内容,而是追求诗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调和的美。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B.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D.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陈梦家《摇船夜歌》)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做诗”与“写诗”的不同之处。(4分)
5.材料二中,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与旧体格律诗有哪些不同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镢头
徐建英
沉睡多年后,我醒了。曾经披荆斩棘的钢锋不再。
长途跋涉之后,我出现在荒山野岭中的一座茅草棚里。棚前,是泥黄色的沙石土坡;远望,是沟壑纵横的沼泽地,和一眼看不到边的荆棘林。
嘹亮的军号响起,一群脸膛黝黑,身穿土黄色军装的男人从草棚旁那一排排低矮的窑洞里钻出来。他们昂首挺胸,所到之处黄沙飞扬,嘹亮的军号,一声声直冲云霄。
此地名为“烂泥湾”,当地人有歌儿唱:“天上无飞鸟呀,地上不长草;十年九干旱啊,风吹石头跑……烂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
“是把好刀,可惜太长时间没用,锈坏了!”一声叹息后,我被一双粗糙的大手捧在掌心。
随后,大手起炉燃灶,我被扔进熊熊燃烧的炭炉,当我痒痛发热、浑身难受时,一把铁钳夹着红通通的我,与一个叫钢的兄弟被同放在铁砧上。无数次的敲打后,我一次次由红变黑,由黑变青,“嗞”的一声入水淬火……终于,我成了一把镢头,一把泛着幽冷光芒的黑褐色镢头。在与一个叫槐儿的姑娘合二为一后,那位长着一双大手的叫郝树才的战士带走了我。
郝战士带着我,遇荒开荒,遇石掘石,遇荆斩荆。我们以一天垦荒四亩多的成绩,被亲切地称为“气死牛”。
有时候,郝战士也会带着我去拾粪,去更远的荆棘林,背回一袋又一袋的野菜。
与我合二为一的槐儿,曾经白皙光滑的皮肤日渐发暗,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她倒了。一位叫榆儿的姑娘代替了她。没过多久,榆儿的腰杆断裂,白蜡成了我的新搭档。郝战士在一次集结后,没再回来。我来到了一个叫刘宝斋的人家里。
烂泥湾褐灰的沼泽地不见了,泥土芬芳,庄稼泛绿,刘宝斋的汗水孕育着我日渐强壮。庄稼对我肃然起敬,野草对我闻风丧胆。农闲的时候,我与刘宝斋站在梯田的沟壑边,一起吹暖暖的风,一起看窑洞门前的瓜菜似小山丘般堆积着。
秋收过后,冬季来临了。我和白蜡窝在地窖中,与邻居锨儿、铲儿拉家常,谈一年的收成。有时刘宝斋也会凑上来插上两句,在我们嘻嘻哈哈的大笑中,呼唤春天。
某天,刘宝斋一声,“老伙计,醒来吧!”我们从冬眠中醒来,来到远离了田野的山边,在我刨出的土坑里,树苗一棵棵耸立。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田野花香把我养育得愈发黝瘦灵巧。刘宝斋老了。老了的刘宝斋佝偻着腰站在田间,需要白蜡的妹妹小白蜡时不时地搀一把。
不知从几时起,我和小白蜡大部分的日子只是躺在院子里晒太阳。
黄土高原试种海水稻,不再是烂泥湾的南泥湾成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海水稻试种地之一,首年的海水稻种植喜获丰收。我与小白蜡已记不清在地窖躺了多少年!是五年?十年?抑或五十年?我是真的记不清了。只是此时的我,周身锈渍斑斑,小白蜡倚在墙角,成了一杆枯木!
我被一块精美的红绸布小心地裹着,摆上了展柜。周围还有我过去的老伙伴铁锨、铁斧和锤子,也有我不认识的斗笠和灯罩。
我没有再见过郝战士,也没有再见过刘宝斋。在别人断断续续的谈话中,知道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永远留在了南泥湾。
我还是镢头,只是一把不再耕种的老镢头。
我的工作很轻松,躺在南泥湾历史展览馆的柜窗里,供人参观,供人欣赏,一遍又一遍听着解说员讲述着我的故事,讲述着我们的故事。故事里有郝树才,有刘宝斋,有一个叫王震的旅长,还有一个叫袁隆平的水稻之父……
此时的南泥湾,良田百顷,土地肥沃,连绵的山岗上,绿树逶迤,都说是一派陕北好
(《作品》2022第4期,有改动)
【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困难,实现了生产自给,为持久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从“他”到南海打鱼写起,再介绍“他”的家庭情况,然后写“他”前来南海的目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父亲”和其他奔赴南海打鱼的人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为生活所迫,先从渔头那里预支银钱给家人,其实就是把命交给渔头,难以翻身了。
C.母亲对父亲是十分惦念的,文中“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一句生动形象地将母亲眺望父亲归来的深情期盼表达了出来。
D.尾段写“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极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7.关于文中父亲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自离家外出跑南海打鱼后,十几年来再也没有回过乌苏里江畔的故乡。
B.父亲见“他”来寻找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脸面见儿子,于是就躲了起来。
C.久不回家的父亲让母亲苦苦等候,也引起了母亲对父亲未回家原因的猜测。
D.父亲在南海打鱼的生活状态与“绑菜”非常相似,但“绑菜”不是父亲。
8.文中多次提到了“大马哈鱼洄游”之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有人称《跑南海》为“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公修《资治通鉴》,辟范梦得为官属。尝以手帖论缵述之要,大抵欲如《左传》叙事之体。又云:“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祖,更不称隋义宁二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佑四年。”故此书用以为法。然究其所穷,颇有窒而不通之处。公意正以《春秋》定公为例,于未即位,即书正月为其元年。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若《通鉴》则不侔,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便以为恭皇帝上,直到下卷之末,恭帝立,始改义宁,后一卷,则为唐高祖。盖凡涉历三卷,而炀帝固存,方书其在江都时事。明皇后卷之首,标为肃宗至德元载,至一卷之半,方书太子即位。代宗下卷云:“上方励精求治,不次用人。”乃是德宗也。庄宗同光四年,便系于天成,以为明宗,而卷内书命李嗣源①讨邺,至次卷首,庄宗方殂。潞王清泰三年,便标为晋高祖,而卷内书石敬瑭反,至卷末始为晋天福②。凡此之类,殊费分说。此外如晋、宋诸胡僭国,所封建王公,及除拜卿相,纤悉必书,有至二百字者。又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连乞都卒,魏都坐大官章安侯封懿、天部大人白马文正公崔宏、宜都文成王穆观、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平昌宣王和其奴卒,皆无关于社稷治乱,而周勃薨,乃不书。及书汉章帝行幸长安,进幸槐里、岐山,又幸长平,御池阳宫,东至高陵,十二月丁亥还宫;又乙未幸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夏四月乙卯还宫。又书魏主七月戊子如鱼池,登青冈原,甲午还宫。八月已亥如弥泽,甲寅登牛头山,甲子还宫。如此行役,无岁无之,皆可省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①李嗣源:唐明宗的本名。②天福,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
B.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
C.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
D.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六经”之一。
B.不次,不依寻常次序,即超擢、破格。此处指唐德宗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C.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因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D.“及书汉章帝行幸长安”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聘请范梦得帮助自己编纂《资治通鉴》,范梦得曾亲笔写一些手谕来表明自己想效仿《左传》叙事的体例。
B.作者对《资治通鉴》关于同一年内年号的记录方法持否定态度,认为它采用的以“后来者”的标准有阻窒不通的地方。
C.《资治通鉴》把潞王清泰三年标为晋高祖,但卷末的年号才是晋天福,而卷内又录有石敬瑭叛乱一事,这解释起来很费力。
D.本文列举《资治通鉴》记录的大量史实,并辅以精当的议论,对《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和记录方法阐明了独到的见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凡涉历三卷,而炀帝固存,方书其在江都时事。(4分)
(2)所封建王公,及除拜卿相,纤悉必书,有至二百字者。(4分)
14.作者认为《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哪些事其实是多余而可以省略不记录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①
孟浩然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余意在耕稼,因君问土宜②。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所作。陂,水边或山坡;东陂,泛指田野。谢南池,诗人在越州结识的友人。②土宜,不同的土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物各有所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贻”有赠送之意,诗人在田野突遇降雨,便匆匆写下这首诗赠送给朋友谢南池。
B.诗歌首联运用“赋”的手法,交代了时节、地点以及人事,暗示农民的苦难已经开始。
C.春雷滚滚,春雨蒙蒙,覆盖原野,颔联运用叠词,形象地概括了春耕的季节特点。
D.这首诗描写农家春日趁雨耕作的情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饱含诗人的情感。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 , ”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让天下诸侯陷入困境之中。
(3)《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概述了自己坎坷多难的命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蜿曲的溪水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我叫它西溪,河水非常淡定, ① 地流向下一个山峡。
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因为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半潭水浑黄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看着眼前的河岸,思绪纷飞。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 ② ,印象深刻。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③ ,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固执不一定得到共鸣。我虽没有办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的水潭,但我用文字的石块,堆垒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天气现在是越来越热了,在气温30℃时出一次门就会出一身汗,洗澡时把水温调到30℃左右,酣畅淋漓的冲了个凉后,你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30℃的洗澡水让人感觉到凉,而① 我们都知道人类属于恒温动物,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人体的温度一般恒定在36℃到37℃之间。而维持这个温度的核心就是我们的“下丘脑”,(),这样的调节功能的确很神奇。我们身体表面有很多的温度感受器,主要位于皮肤、粘膜等位置,这些感受器又可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在实际生活中,当皮肤温度为30℃时会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度为35℃时则会产生温觉。既然皮肤温度为30℃时会产生冷觉,那么为什么30℃的气温会让人感觉到热呢?其实啊,气温与我们体表感受到的温度并不是一个概念。在夏季,一般② 。我们平常看到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气象站内1.5米高处百叶箱中的温度,但是我们平时的生活环境不会和气象站一样,人们的体感温度更高。我们每个人的体感温度才是最影响自己的,体感温度 ③ ,也会受湿度、风力以及太阳照射等条件的影响。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与它一起来完成对体温的调节
B.它完成对体温的调节时,需要与我们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一起
C.它完成对体温的调节时,需要我们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与它一起
D.它与我们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一起来完成对体温的调节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虚假同感偏差,是说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通常都认为,自己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虚假同感偏差会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但也可能让你产生认识偏差并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