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0-14 23:48:56

文档简介

临朐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生物试卷答案
【1题答案】【答案】B
【详解】A、出现“红”的现象是毛细血管破裂,血红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局部血红蛋白(呈红色)增多引起的,A正确;
B、出现“肿”的现象是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出现组织水肿引起的,B错误;
C、出现“热”的现象是膝盖处细胞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引起的,C正确;
D、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在大脑皮层,由于外力刺激,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正确。
故选B。
【2题答案】【答案】D
【详解】A、由题干可知,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因此它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A正确;
B、脑脊液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B正确;
C、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脑脊液和组织液化学组成大致相同,C正确;
D、由题干可知,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因此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答案】D【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稳态,当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时形成癌细胞,B正确;
C、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胞,属于稳态的一种,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种,D错误。
故选D。
【4题答案】【答案】A
【详解】A、某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不能使钠通道开放,心肌细胞不能兴奋,可导致心跳减慢,A正确;
B、某种蛇的神经毒素促进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会导致心跳加快,B错误;
C、烟碱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钠离子通道开放,心肌细胞兴奋,会导致心跳加快,C错误;
D、毒扁豆碱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起作用后不能立即被灭活,持续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会导致心跳加快,D错误。
故选A。
【5题答案】【答案】A
【详解】A、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视杆细胞发达,数量多于人类,A错误;
B、视杆细胞接受弱光刺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B正确;
C、维生素A是视杆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一旦缺乏可能会影响视杆细胞的功能,导致夜盲症,C正确;
D、视杆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弱光下Na+经通道进入胞内属于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A。
【6题答案】【答案】A
【详解】A、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巴宾斯基征阴性和阳性都具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巴宾斯基征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
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形成的反射,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C正确;
D、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不能对脊髓中的控制中枢做出调控作用的反应,D正确。
故选A。
【7题答案】【答案】D
【详解】A、毒品可能会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回收,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持续作用而增强兴奋和快感,A正确;
B、吸食毒品可使人产生依赖,且会危害人体的健康,B正确;
C、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通过反馈调节而损害器官的功能,C正确;
D、镇静剂可消除焦躁不安感,但大量使用对神经系统会造成影响,不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D错误。
故选D。
【8题答案】【答案】B
【详解】A、K+与Ca2+对载体有竞争性关系,可抑制心肌细胞膜对Ca2+的转运,A正确;
B、根据题意,钾离子与钙离子对载体有竞争作用,因此当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可以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钙离子进入细胞的量减少,引发心肌细胞收缩减弱,因此心跳减弱,B错误;
C、钙离子运输速度均与细胞外Ca2+浓度成正比,属于顺浓度运输,无需消耗ATP,C正确;
D、静息电位是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的,D正确。
故选B。
【答案】D
【详解】A、排尿反射属于低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在脊髓,故属于简单反射, A 正确;
B、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具有控制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B正确;
C、尿道的尿液可刺激后尿道感受器并产生冲动,冲动传递到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这样加强了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活动,使原有的排尿活动加强,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方式,C正确;
D、尿意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能产生尿意,说明大脑皮层正常,D错误。
故选D。
【10题答案】【答案】B
【详解】A、图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推测实验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高,且注射胰岛素后,其血糖浓度并未与对照组小鼠同步降低,据此可推测,实验鼠可能出现了“胰岛素抵抗”,A正确;
B、图甲中30min后血糖浓度下降与胰岛素有关,而图乙中60min后血糖浓度上升则主要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效应不足,即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效率下降,从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C正确;
D、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会导致组织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无法正常识别进而是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或者是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进而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胰岛素含量下降,D正确。
故选B。
【点睛】
【1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中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的调节过程可知: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GH)可以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也可以通过促进肝脏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来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
【详解】A、由图可知,生长激素可以通过促进肝脏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来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A正确;
B、软骨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具有GH受体、IGF-1受体等多种受体蛋白,B正确;
C、1GF-1基因控制IGF-1合成,肝脏中IGF-1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C正确;
D、 IGF-1负反馈作用于垂体,抑制GH产生,IGF-1基因缺失小鼠体内IGF-1含量不足,不能抑制垂体分泌GH,所以正常小鼠体内的GH水平比IGF-1基 因缺失小鼠体内的低,D错误。
故选D。
【点睛】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引起的血糖浓度升高现象。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葡萄糖大多随尿排出,同时较多的消耗脂肪。
【详解】A、糖尿病患者消耗较多的脂肪,“消渴症”即糖尿病典型症状是除了“三多一少”外,还有高血糖、机体消瘦和糖尿,A正确;
B、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B错误;
C、由于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C正确;
D、多食又进一步使血糖来源增多,从而使血糖含量继续升高,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糖尿病病人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D正确。
故选B
【1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2、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
【详解】A、正常机体如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等情况时,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等方式,减少ADH的分泌,减少水分的重吸收,排出多余水分,从而提升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水盐平衡,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
B、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
C、ADH与肾小管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能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从而增加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加,C正确;
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B。
【点睛】
【1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B正确;
C、中暑会导致体温调节障碍、水盐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中暑是蛇精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的结果,不都是下丘脑功能损伤引起的,C错误;
D、在高温环境下,物理降温有利于机体散热,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无机盐丢失,需要补充生理盐水,D正确。
故选C。
【点睛】
【1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
【详解】A、在有风、寒冷的环境中,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因此人体通过对流散热增加,A正确;
B、重度失温时,人体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不能有效使用手脚,甚至不觉得寒冷,因此失温可能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
C、重度失温不一定直接使人体大脑体觉区破坏,也有可能是影响神经传导和传递而导致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C错误;
D、重度失温时,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不能有效使用手脚,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行走困难,因此重度失温会使人体血液流动受阻,D正确。
故选C。
【16题答案】
【答案】ACD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详解】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这些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肺部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可与A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血液流经肺组织,在该部位发生其他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吸收进来,显然,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低,B错误;
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组织水肿,C正确;
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进而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
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可推测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黑暗环境会促进其分泌,故晚间分泌多,促进人入睡。
【详解】A、个别同学熬夜玩手机扰乱生物钟,推测其原因应该是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使其含量减少,从而干扰睡眠,A错误;
B、最终反射弧的效应器应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松果体细胞,B错误;
C、一个系统工作的结果反过来又抑制该系统的工作,此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研究表明褪黑素能抑制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其抑制机理应是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D错误。
故选C。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其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概念,他认为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调节,A正确;
B、法国学者沃泰默切除通向胰腺的神经后,向小肠注入盐酸,仍然有胰液分泌,所以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顽固的神经反射活动,B正确;
C、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发现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取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砂子混合研磨后)制提取液来彻底排除神经反射对胰液分泌的影响,即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运用“磨碎”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
D、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提取液中的相关酶将胰岛素分解,D错误。
故选ABC
【19题答案】
【答案】AB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甲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激素b作用于丙,丙再分泌激素①,激素①进入靶细胞内部,与细胞质受体结合后,促进c(DNA)中基因的表达,通过转录形成mRNA(d),然后翻译形成蛋白质(e),进而调节细胞代谢;另外,甲还能直接向乙传递信号,使乙分泌激素②,激素②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从而传递信息,调节细胞代谢。
【详解】A、图中激素①的分泌体现了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由图可知∶ 激素①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中参与调节基因的表达过程,B正确;
C、性激素的分泌类似与激素①,其传递信息后,需要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故需要第二信使,C错误;
D、图中甲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双重功能,但乙并未体现,D错误。
故选AB。
【点睛】
【20题答案】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该患者的糖含量严重偏高,即血糖含量过高;其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值,而GPT是肝细胞内代谢酶,该酶应该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而血液中含量过高,说明肝脏受到了严重损伤;肌酐含量远远高于正常水平,而肌酐是需经尿液排出的代谢废物,说明肾脏出现了严重损伤。
【详解】A、该患者多尿的主要原因是尿糖含量过高,由于渗透性利尿的作用,导致多尿的情况出现,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患者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已经出现严重损伤,B正确;
C、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是唯一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激素,长期摄取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C正确;
D、该病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患者脂肪分解增加,可能导致体重减轻,D正确。
故选BCD。
【答案】(1) ①. 肾脏 ②. 皮肤 ③. 肺
(2) ①. ① ②. 蛋白质 ③. 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 ①. 升高 ②. H2CO3
(4)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是小肠,B是肾脏,C是皮肤,D是肺;过程Ⅰ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Ⅱ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水。
2、图乙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血浆、血管、组织液、淋巴管和细胞内液。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D表示机体与体外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因此D是肺。体外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A进入体内,因此A是小肠。体内代谢废物可以通过B排出体外,同时可以通过B重吸收水分,因此B是肾脏。体内代谢废物可以通过C排出体外,因此C是皮肤。 
【小问2详解】
图甲中a与b相互渗透,说明是血浆和组织液,则c为淋巴,组织液可以渗透进入淋巴,由此判断,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c表示淋巴。图甲中a对应图乙的①对应,与③组织液相比,①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血浆中如果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小问3详解】
碳酸钠呈现弱碱性,因此碳酸钠进人血液,会使血液pH略有上升,但血浆中含有缓冲对,碳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缓冲对中的酸性物质H2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小问4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22题【答案】(1)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将被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降解,而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经突触前膜的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
(2)多巴胺的化学本质是儿茶酚胺类,不是蛋白质,而蛋白酶只能降解蛋白质(或酶具有专一性)
(3) ①. 多巴胺的受体 ②. 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从而使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4) ①. 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的回收) ②. 多巴胺受体的敏感度降低(多巴胺受体结构被破坏、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等)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发挥作用后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输进入突触前膜。而可卡因(一种毒品)能影响多巴胺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原因是能与多巴胺受体结合,阻碍多巴胺回收。
【小问1详解】
由于内环境中有乙酰胆碱酯酶,说明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将被突触间隙的该酶降解;突触前膜上有多巴胺转运载体,说明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经突触前膜的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
【小问2详解】
多巴胺的化学本质为儿茶酚胺类,不是蛋白质,由于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能将蛋白质降解,但不能将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的多巴胺降解。
【小问3详解】
多巴胺能与突触后膜上的③结合,则③是多巴胺的受体,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该受体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小问4详解】
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使吸食者产生愉悦感;长期吸食可卡因,可能引起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受损或数量减少(多巴胺受体敏感度降低)。使突触变得不敏感,需吸食更大量的可卡因,才能获得与上次相同的愉悦感。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生命调节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相关知识,属于图像分析类,解题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题干进行分析。
23题【答案】 ①. 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②. 非条件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 ③. 不属于 ④. 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 ⑤. 声音→耳朵→听觉中枢→味觉中枢→唾液腺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1)神经元未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兴奋时,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因此人们第一次吃梅子时,酸味会刺激舌部的神经元并使其兴奋,该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兴奋传至延髓中的唾液中枢(低级神经中枢),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发出“命令”给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非条件反射,兴奋同时经延髓、丘脑传至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并使其兴奋,形成味觉。
(2)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听觉时,此时还不会引起唾液分泌(效应器没有作出应答反应)。由于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3)由题图分析可知,当次听到“梅子”二字时,耳部传入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听觉,同时经延髓、丘脑传至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并使其兴奋,形成味觉,该兴奋传至延髓中的唾液中枢,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发出“命令”给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因此听到“梅子”后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可能途径是声音→耳朵→听觉中枢→味觉中枢→唾液腺→分泌唾液。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反射、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24题【答案】(1) ①. 小于 ②. 维持内环境较高的渗透压 ③. 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 ①. 抗利尿 ②. 细胞外液渗透压 ③. 减少 ④.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重吸收水,使肾小管腔中的水减少,从而使尿量减少
(3)敲除AQP基因的小鼠
【解析】
【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小问1详解】
水分子通过细胞间隙被重吸收至血浆的过程是以渗透作用的形式进行的,渗透作用的发生是顺着水分子相对浓度梯度进行的,最终水分子进入的是血浆,因此,肾小管管腔液的渗透压小于血浆的渗透压。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据此可知肾小管管腔液中的Na+进入血浆的作用是维持血浆较高的渗透压,而葡萄糖作为主要能源物质被重吸收后具有的作用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小问2详解】
水分子跨细胞被重吸收的过程与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有关,因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通过垂体后叶释放的,该激素的分泌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由于该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该激素发挥作用后,机体尿量减少。
【小问3详解】
研究发现,水分子跨细胞被重吸收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水孔蛋白(AQP)转运进行的。科研人员培育的敲除AQP基因的小鼠,与普通小鼠相比,由于实验鼠缺失了水孔蛋白,导致水分转运速率下降,因而,注射等量高浓度NaCl溶液后,尽管抗利尿激素增多,但由于重吸收水分的速率下降,因而与正常小鼠相比,实验鼠(敲除AQP基因的小鼠)的尿量较多。
【点睛】熟知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相关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实验设计能力也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
25 【答案】(1)肉毒杆菌毒素不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影响突触的兴奋传递
(2) ①. 胞吐 ②. 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
(3)在腓肠肌标本D的突触处注射等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后,再注射适量乙酰胆碱,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若标本D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则肉毒杆菌毒素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若标本D没有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则肉毒杆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3)乙酰胆碱为一种神经递质,不提供能量,作用后迅速被分解。
【小问1详解】
因为标本B的神经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毒素溶液,标本C的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的肉毒杆菌毒素溶液,若标本B记录到肌肉的收缩曲线,而标本C没有记录到肌肉的收缩曲线,说明肉毒杆菌毒素不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而影响突触间的兴奋传递。
【小问2详解】
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组织液中。胞吐可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有利于突触后膜兴奋的产生。
【小问3详解】
肉毒杆菌毒素导致肌肉麻痹的原因可能是肉毒杆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也可能是肉毒杆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为了证明上述猜测,需要增加D组,D组的实验思路是:在腓肠肌标本D的突触处注射等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后,再注射适量乙酰胆碱,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若标本D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说明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即肉毒杆菌毒素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若标本D没有记录到肌肉收缩曲线,说明注射的乙酰胆碱也不能发挥作用,则肉毒杆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高二十月份月月考检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小李运动时,不小心摔伤了膝盖,膝盖处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 出现“红”的现象是毛细血管破裂,局部血红蛋白增多引起的
B. 出现“肿”的现象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出现组织水肿引起的
C. 出现“热”的现象与受伤部位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有关
D. 由于外力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2. 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研究发现在血液和脑脊液
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屏障: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
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
B. 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
C. 脑脊液与组织液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
D. 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 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人们发现不同层次的
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以下有关稳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内环境的稳态
B. 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稳态
C. 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
D.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血浆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处于动态平衡中
4. 心脏跳动主要由心肌细胞收缩引起的,心肌细胞能接受自主神经的调控,自主神经末梢与心肌细胞膜之
间形成的神经—肌肉突触易受某些毒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心跳加快或减慢。下列能导致心跳减慢的是( )
A. 某种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不能使 Na+通道开放
B. 某种蛇的神经毒素促进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C. 烟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 Na+通道开放
D. 毒扁豆碱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增加
5. 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如星光、月光等)刺激的细胞,其功能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维生素 A。弱光下,
视杆细胞细胞膜上 Na+通道开放,Na+经通道进入胞内。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和人相比,猫头鹰的视杆细胞数量较少
B. 视杆细胞能接受弱光的刺激,产生兴奋
C. 人体若缺乏维生素 A,可能会引起夜盲症
D. 弱光下,Na+进入视杆细胞属于协助扩散
6. 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
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
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
推理分析错误的是( )
1
A. 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
B. 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C. 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
D. 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
7. 毒品和心理疾病药物都会影响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我们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下列关于毒品和心
理疾病药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毒品可能会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回收而增强兴奋和快感
B. 吸食毒品可使人产生依赖,且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C. 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 镇静剂可消除焦躁不安感,大量使用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8. 心肌的收缩活动是由 Ca2+触发的,且其收缩强度以及钙离子运输速度均与细胞外 Ca2+浓度成正比,K+与
Ca2+对载体有竞争性关系。某人用高 K+浓度任氏液灌注离体蛙心,蛙心会出现一些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 K+可抑制心肌细胞膜对 Ca2+的转运 B. 上述蛙心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现象
C. 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无需消耗 ATP D.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与 K+外流相关
9.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尿在肾脏中不断产生并暂时储存在膀胱中,当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
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B. 正常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 在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 某成年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虽能产生尿意但却出现“尿失禁”(排尿不受控制),推测其受损的部位最
可能是大脑皮层
10.“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和脂肪组
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早期时,胰岛 B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以弥补效应不足,但久而
久之,胰岛 B细胞的功能就会逐步衰弱,引发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科学家用小鼠进行实验,探究小鼠是
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实验组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小鼠给予正常饮食,两组小鼠的食物均不限量。
一段时间后,给两组小鼠空腹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或胰岛素,定时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图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推测实验组小鼠可能出现了“胰岛素抵抗”
B. 图甲中 30min 后血糖浓度下降和图乙中 60min后血糖浓度上升主要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
C.“胰岛素抵抗”会使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效率下降,从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
D. 胰岛素的结构异常和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等均可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胰岛素含量下降
2
11. 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激素促进软骨细胞生长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B. 软骨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具有多种受体蛋白
C. 肝脏中 1GF-1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的合成
D. 正常小鼠体内的 GH水平比 1GF-1 基因缺失小鼠体内的高
12. 我国唐朝医学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里对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消
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多小便者。”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渴症”患者还会有高血糖和机体消瘦等症状
B.“渴而饮水多”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C.“吃食多”的原因是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
D.“多小便”的原因是排出大量糖的同时,带走大量的水分
13. 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
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的调节能力,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现象称
为水中毒。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机体能够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水盐平衡
B. 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可能会使垂体合成更多的 ADH
C. ADH异常增多,可能使患者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多
D. 利用药物抑制 ADH与其受体的结合,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
14. 人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可能出现体温调节障碍、水盐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中暑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B. 环境变化和机体损伤均可破坏内环境稳态
C. 中暑出现的症状都是下丘脑功能损伤引起的
D. 物理降温和补充生理盐水有助于缓解中暑症状
15. 失温就是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因而导致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重度失温(人
体核心区温度 33~30℃)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不能有效使用手脚,甚至不觉得寒
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行走困难,最后不再发生颤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有风、寒冷的环境中,人体通过对流散热增加
B. 失温可能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 重度失温直接使人体大脑体觉区破坏导致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
D. 重度失温会使人体血液流动受阻
3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感染性肺水肿的病理过程中,会出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淋巴循环障碍等症
状。如图为肺组织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关于感染性肺水肿的分析,表述正
确的是( )
A. 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可与 A进行物质交换
B. 血液流经肺组织,动脉端 O2含量比静脉端高
C.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肺组织水肿
D. 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能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
17.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示了人体除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主生物钟外,还有存在于肝
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它们对调节激素水平、睡眠需求、体温和新陈代谢等具有重
要作用。其中松果体细胞分泌的褪黑素俗称脑白金,它的分泌是由神经反射活动导致的。褪黑素白天分泌
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在夜间迅速入睡,睡眠时间持续延长,其调控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个别同学熬夜玩手游,从而扰乱了生物钟,推测其原因是手机光线促进了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
B. 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并传递,最终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松果体细胞
C. 褪黑素由松果体细胞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
调节
D. 研究表明褪黑素能抑制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从图中推测其抑制机理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18. 下列关于科学发现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概念,他认为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调节
B. 法国科学家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顽固的神经调节
C.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运用“磨碎”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
D. 班廷之前,科学家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太少
19. 如图为某高等动物激素调节过程,第一信使即细胞外信号,胞内信号为第二信使。细胞所接受的信号包
括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他们
是细胞间的通讯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细胞内产生的信息分
子,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 。下列
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B. 激素①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中参与调节基因的表达过程
C. 生长激素调节生命活动需要第二信使,而性激素不需要第二信使
D. 图中甲和乙均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双重功能
20. 某人连续多日喝奶茶、可乐等甜饮料,突然口干、多饮、多尿、恶心和昏迷不醒,被诊断为高血糖高渗
昏迷合并酮症酸中毒。该病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患者脂肪分解增加产生较多酮体,导致酮症酸中
毒。下表是该患者血检报告部分内容,其中 GPT是肝细胞内代谢酶,肌酐是需经尿液排出的代谢废物。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糖 95.8 3.9~6.1mmol/l
谷丙转氨酶(GPT) 336 小于 35IU/L
肌酐 275 58~96umol/l
钠 124 136~146mmol/l
A. 该患者多尿的主要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B. 该患者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已经出现严重损伤
C. 长期摄取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胰岛 B细胞损伤
D. 糖尿病人脂肪分解增加可导致体重减轻
5
三、非选择题
21.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
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I、Ⅱ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人体组
织局部示意图,②④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回答相关问题:
(1)B、C、D依次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 a对应图乙中____________(填序号),与③相比①含有更多的____________(化学物质)。①
中该物质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____________。
(3)热干面因富含碳酸钠而口感劲道,倍受消费者青睐。食用热干面后碳酸钠进人血液,会使血液 pH略
有____________(降低/升高),但碳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H2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
液的 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
22.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
理功能。该神经递质与人的情欲、感觉有关,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研究发现,可卡因(一种毒品)
能影响多巴胺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人体内环境中含有乙酰胆碱酯酶,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在突触位置发挥作用后,
两者的去向差异在于________。
(2)蛋白酶不能将多巴胺降解,原因是 。
(3)图中③指的是 ,据图分析该结构的作用是 。
(4)据图分析,可卡因被吸食后的直接作用是 。吸食可卡因之所以会上瘾,原因是随
着吸食可卡因次数的增多,每次需求的剂量会增多,否则不能获得上次相同的愉悦感。请从信息传递角度
6
分析,原因可能是 (答出 1点即可)。
23.“暂时联系接通”的机制是条件反射学说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俄国生理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暂时
联系”是在大脑皮层内接通的。图是利用声音刺激建立“唾液分泌性食物条件反射”的机制。
(1)人们第一次吃梅子时,酸味会刺激舌部的神经元并使其兴奋,该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为
______________。兴奋传至延髓中的唾液中枢,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发出“命令”给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
这属于_____________反射,在该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同时经
延髓、丘脑传至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并使其兴奋,形成味觉。
(2)如果人们再次听到“梅子”二字,耳部传入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此时还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一过程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图示描述,听到“梅子”后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可能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肾小管近端上皮细胞对水有很高的通透性,水分子可通过跨细胞和细胞间隙两种途径被重吸收。回答下
列问题:
(1)水分子通过细胞间隙被重吸收至血浆的过程是以渗透作用的形式进行的,则肾小管管腔液的渗透压
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血浆的渗透压。肾小管管腔液中的 Na+、葡萄糖被重吸收后
具有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水分子跨细胞被重吸收的过程与________激素有关。影响该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该激
素发挥作用后,机体尿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3)研究发现,水分子跨细胞被重吸收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水孔蛋白(AQP)转运进行的。科研人员培育的
7
敲除 AQP基因的小鼠,与普通小鼠相比,注射等量高浓度 NaCl溶液后,尿量较多的是________。
25. 食用被肉毒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会导致肌肉麻痹。为了研究肉毒杆菌毒素引起肌肉麻痹的机 制,研
究人员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①分离蛙的腓肠肌及其相连的神经,获得生理状况一致的 3 组腓肠肌标本,分别编号为 A、B、C;
②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标本 A 的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
③在标本 B 的神经处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毒素溶液,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 曲线;
④在标本 C 的突触间隙处注射等量的肉毒杆菌毒素溶液,用相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 收缩
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若标本 B 记录到肌肉的收缩曲线,而标本 C 没有记录到肌肉的收缩曲线,可以得出结论:
_________ 。
(2)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以_______________方式释放,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肉毒杆菌毒素导致肌肉麻痹的原因可能是肉毒杆菌毒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也可能是肉毒 杆菌毒
素抑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为了证明上述猜测,需要增加 D 组,写出 D 组的实验思路并预测 D 组的
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实验结果及结论:
8
同课章节目录